夏至過後 河蟹塘必須要注意的管理要點

夏至過後 河蟹塘必須要注意的管理要點

夏至氣候特點:

1.對流氣流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2.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

3.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4.高溫天氣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

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短,對 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夏至後要加強蟹塘底質維護

俗話說:養水先養底,底質的好壞不僅決定了水質的優劣,更是河蟹賴以生存的場所,直接關係到河蟹的蛻殼生長。

在高密度精養模式的環境下,最先出問題的往往是底質,特別是到了養殖中後期,池塘攝入的含氮物(殘餌、糞便、動植物屍體等)不斷增多,隨著溫度的升高開始腐敗變質,導致池底酸化、發熱、淤泥蓄積,產生大量有害物質(氨氮、亞鹽、硫化氫等),底質的惡化還滋生大量有害菌,誘發多種疾病(爛鰓、腸炎、鏽底板、水腫等)。

因此,要保證河蟹安全度過高溫期,建議首先從底質方面加強預防,定期改善底部環境,抑制有害菌和毒素,控制池底有機物濃度,不要等出現水質惡化(變濃、發紅發黑、倒藻、油膜水等)後再去急救,費時費力,而且見效甚微。

底質惡化的元兇——有機汙染物

池底的有機汙染物包括殘餌糞便、浮游生物屍體、腐爛水草等,這些大分子的有機物往往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去分解,分解時間也較長,消耗底部溶氧,如果遇上缺氧、水溫高、pH值變化等情況,會阻礙整個分解過程,未被分解的有機物則會腐爛變質,敗壞底質,產生大量有害物質。

勤改底,多用菌——減輕底部汙染物蓄積

預防底質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改底配合生物菌的協同作用,最大程度分解消耗池底有機汙染物,減輕底質負擔。針對養殖中後期不同池塘情況,建議採取以下措施改善底質。

1.老塘口、淤泥較深塘口

此類塘口底泥較厚,底部蓄積的有機物過多,中後期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建議使用強氧化性底改,快速氧化底部有機汙染物,同時提高底部氧化水平,增加溶氧,預防亞溶氧狀態。

2.新塘口,水質清瘦塘口

新塘口一般底泥較淺、較疏鬆,前期低溫水中藻類較少,可使用生物型改底,分解有機物,分解後的產物正好被藻類吸收利用,促進藻類生長繁殖,建議配合肥水產品,輔助肥水。

3.水體渾濁,透明度低的塘口

水混的塘口由於其水體懸浮雜質較多,因此要求底改產品要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時建議搭配生物菌使用,分解水中有機碎屑,特別是水草上有輕微掛髒時,可在水草集中處重點潑灑,能起到淨水清汙效果。

4.經常使用消毒殺蟲劑的塘口

藥殘過重會導致河蟹慢性中毒,損傷其肝臟及鰓,經常出現不明原因死亡現象。尤其是經常使用殺青苔、殺蟲藥物的塘口,中後期溫度的上升,其毒性也越強,因此這類塘口建議使用解毒類底改,降解底質毒素,防止河蟹慢性中毒。

5.泥皮較多的塘口

泥皮大部分是倒藻後或者底棲藻類死亡,大量屍體沉積在底部產生的,通常在雨後天晴氣溫升高的時候會出現泥皮上浮,耗氧的同時產生有毒物質。

小貼士:

中後期的底質管理除了使用藥物外,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要從源頭上抓起,也就是控料,尤其是高溫季節,很容易造成餌料浪費,特別是一些高蛋白飼料,大量積累導致底質惡化。底質的管理還是以防控為主,只有防患於未然,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水質惡化和疾病的暴發,如遇水質發濃、水草腐敗時,建議先換掉部分水再改底用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