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子须论龙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著

地理人子须论龙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著

地理人子须论龙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著

地理人子须论龙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著

地理人子须论龙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著

此卷专论龙有山垄、平冈、平地之不同,初落、中落、末落之不一;又有生死、强弱、顺逆、进退、福病、劫杀之殊,出脉受穴,入首结局之异,皆龙家之肯綮也。

论龙分三势

经》曰:“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是故气囿于形。”而形分三势焉,曰山垄之势,曰平冈之势,曰平地之势也。何谓山垄之势?其龙踊跃奔腾,起伏顿跌,磊落低昂,《葬书》所谓“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又曰:“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吴公譬之“群羊之出栈”者是也。李淳风名为起伏脉。何谓平冈之势?其龙逶迤奔走,屈曲摆折,之东走西,活动宛转,《葬书》所谓“宛委自复,回环重复。”又曰“逶走东西,或为南北。”吴公譬之“生蛇之出洞”者是也。李淳风名为“仙带脉”。何谓平支之势?其龙坦夷旷阔,相牵相连,珠丝马迹,藕断丝牵。平中一突,铺毡展席,《葬书》所谓“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又曰:“地有吉气,土随[单望阳1] 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单望阳2] 。”吴公譬之“草蛇灰线”者是也。李淳风名为“平受脉龙”。虽变态不一,若难以定法拘。然大都不外此三势耳。三势不同,其融结力量轻重大小,本无二致。然所谓山谷多起伏格,平冈多仙带格,平阳多平受格,亦只举大概言之。要之,三格之龙皆起于高山大垄,而分落平冈平地,故虽山谷亦有落平冈平地而结穴者。平地中亦有墩埠忽然连起而结穴者,此则又为奇特。盖山谷以起伏为常,而落平田则脱卸得清;平田以平受为常,而起墩埠则气聚得旺。《经》曰:“高山大岭多尖峰,不似平原一锥卓。”《赋》曰:“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是言平地以墩埠为贵也。《经》曰:“山来垄右尖如削,尽起贪狼更高卓。此地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又曰:“或从高山落平地,或从大山落低小。不知山穷落坪处,穴在坪中贵无敌。”是言山谷以落坪为贵也。然起伏格虽星峰磊落,而平冈平地亦有星辰。惟是倒地平面,未易检点。吴公《口诀》云:“眠倒星辰竖起看,却与高峰同一样。高峰万仞受风吹,不是平波龙气旺。”是故三势之龙,各自有妙,未可以星峰高下论优劣也。如以天下大形势论之,陇、蜀、两广多山,冀、周、齐、鲁多平洋,吴越多冈埠,而人才在在有之。可见高山平地之融结,其禀有造化则一也。

论龙三落

龙之落局,融结不一。而其大要有三:有初落,有中落,有末落。李淳风云:“龙有旺于初者,有盛于中者,有归于尽[单望阳1] 者。”《明山宝鉴》云:“有少龙之穴,有中龙之穴,有尽龙之穴。”二说皆言初落、中落、末落之理,无异意也。然此三落之势,特言融结力量之大者耳。其间分擘[单望阳2] 小康之穴尤多,固不可以小康为正三落之正,亦不可拘三落之正而弃小康之地,贵在人之通变矣。

初落龙

初落龙者,自祖山发下,离祖不远即结顶,降势过脉,起星结穴开局。朝山耸前,托山列后,或祖山作乐作障,而龙虎护卫,明堂融聚,下手重重,水口周密,四山团拥,骨肉一家,亦为眞结。但以其离祖未远,故名初落。顾氏云:“初落由来近祖山,局势必须完。”李氏云“龙有旺于初者”是也。

中落龙

中落者,自祖山发下,去祖已远,迢迢而来,大顿小伏,中间忽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下,或六七节,或十数节,再起星辰结顶,降势过脉,落局束咽融结。其大龙犹自作势远去,而分行却在少祖之前。此处特一关局,未为大尽,故名中落。朝迎山则拜于前,护从山则障于后。其分去之山,回作我用,或为下手,为水口,为关拦,为托乐,为城郭,为关锁。杨公云:“大地皆从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郭。”廖氏云:“中落余枝作城郭,吉气于斯泊。”李氏云“有盛于中”是也。

末落龙

末落者,自祖山发下,迢迢行度,一起一伏,奔东走西,离祖极远。山势将尽,前去或临大江大河,或临大溪大湖,或临田坂小涧,山脉已尽,再无去处。而于将尽未尽之际,顿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而下,或数节即结顶,降势束气,结咽成穴。或据江湖,或据溪涧,或下山一臂横拦,或翻身逆张大局,而有隔水外洋朝拱。或脱落平洋,藏迹隐踪,如蜘蛛坠楼,流星度汉,拋球闪迹,铺毡仰掌,金盘金盆而作平地之穴矣。隔江隔河,远山朝应。凡此皆规模宏大,局势广阔,三阳六建,莫不具备。廖氏云:“末落名为大尽龙,气势最豪雄。”李氏云“龙有归于尽者”是也。然亦不必拘于据江临河极穷尽处寻穴,必结穴之外有余气,方是大龙末落之穴也。

按:诸书有言初落、中落、末落者,有言少龙、中龙、尽龙者,其义皆同。惟《泄天机》复有“分落后龙擘脉去”之说,而淳风《小卷》有“龙有归于老者”之说。二说另[单望阳3] 为一例。要之,至理则老龙当与尽龙同科,分落宜与中落互论。但老者,大尽穷绝不可取;分落数节,短小不尽同,皆非龙家之美,在人以意会之。

论龙形势十二格

泄天机》龙格曰生,曰死,曰强,曰弱,曰顺,曰逆,曰进,曰退,凡八格。以生、强、顺、进为四吉,死、弱、逆、退为四凶,固为攸当。而《明山宝鉴》又有生、死、枉、福、鬼、劫、应、游、死、楫、病、绝,凡十二格。除生死二名相同,其应、揖、游、绝、鬼、劫之龙,各亦形同名异。如应、揖即顺、进之属,游、枉、絶即死、弱、退、逆之类。而福、病、劫、杀四格,犹出廖氏八格之外,亦不可遗。今合取之,共为十二格。《大全》中复有毒龙、枉龙、伤龙、蛀龙等名,无非病龙、杀龙、逆龙之类,兹不重收。下此又有所谓斗龙、衡龙、枢龙、机龙、胎息龙种种异名,则无理致,不敢取也。今将诸龙名义异同开列于下:

枉龙:祖山而下[单望阳4] ,局促不舒,全无收拾,即弱龙。

鬼龙:分枝擘脉,即劫龙。

游龙:悠然而去,即弱龙。

绝龙:孤单无力,水劫风吹,即死龙。

毒龙:枝脚[单望阳5] 反序,尖利带杀,即逆龙。

枉龙:尊卑失序,大小无论,即退龙。

伤龙:伤损崩破,凿断来脉,即病龙。

蛀龙:穿凿泄气,空洞岩穴,即弱龙。

败龙:气脉枯竭,不生草木,即弱龙。

斗龙:枝脚反序,尖利带杀,即逆龙。

衡龙:枝脚铺扬,气势雄伟,即强龙。

枢龙:穴后一节高一节,即进龙。

机龙:枝脚顺序,即顺龙。

胎息龙:有起有伏,即生龙。

踏确龙:穴后一节低一节,即退龙。

孤龙:全无护从,即弱龙。

奴龙:枝脚偏枯,即从龙。

论龙出脉三格

凡龙之穿落缠变,皆有出脉,其格有三:曰中出、左出、右出。其融结力量大小轻重,皆于此决之。廖氏云:“穴后落脉要中出,中出方为吉。左出为轻右更轻,轻重此中生。”是眞伪美恶,祸福吉凶,皆胚胎于此,實地学之关键,不可不察也。论龙受穴三等

凡龙之受穴,初落、中落、末落之外,又分三等。其力量轻重,亦有不同。所谓三等者,曰正受,曰分受,曰旁受也。正受之穴,力量极大,发福悠久;分受次之,旁受为下耳。此以力量大小品其优劣。但结作眞实,三者皆吉,不可以旁受力量之小而专一图其正受之地。明师下地,如大匠用木,大者为椽,细者为桷,槫栌椳闑[1]居楔,各当其宜,岂可以其为小材而弃之?卜氏云“大富大贵而大者受用,小福小吉而小者宜当”是也。大以成大,小以成小,良师岂可无善裁之术乎?

正受穴

正受者,龙势迢迢,虽分牙布爪,万岭千山,皆为我用,千里百里,尽钟于此。而特结正受之穴,其力量最大,其发富最久。《至宝经》云:“正龙专受,富贵长久。”

分受穴

分受穴者,正龙身上分出一枝,起星辰,有枝脚,过峡传变,皆有护卫。自立门户,自开堂局,以结形穴,不为他人作用神也。但非正枝,乃分落之龙融结者,故曰分受穴。力量随龙长短,亦能发福,但不如正受之长远耳。《至宝经》云:“挂龙分受,富贵难久。”

旁受穴

旁受者,多是正龙旺盛,或于过峡处,或于枝脚桡棹间,或于缠送护托从龙之上,或龙虎余气、官鬼之所,带有小穴。傍城借势,或别立门户,随其大小,结为形穴。穴情明白,四面登对,亦能发越,但易成易败,力量全轻。子微《玉髓》云:“也有一龙生数穴,或轻或重故有诀。”杨公云:“千里来龙只一穴,正者为优旁者劣。”蔡西山云:“大凡一龙,不专一穴,本身随带,必有小穴。如大官宦必有从官,大衙府必有曹属。第轻重大小不同耳。”此旁受穴之谓也。然此等小穴,发福极速。但正穴下后,夺其龙气,必败。诀云:“正龙未下旁龙发,下了正龙旁龙歇。”《捉脉赋》云:“眞穴未葬,虽边傍而可发;正穴既下,尽气脉以兼收。”此之谓也。

论龙入首五格

龙之入首,其格有五:曰横,曰直,曰回,曰飞,曰潜是也。廖氏云:“直龙原是撞背来,中出贵徘徊;横龙原是从侧落,逆转须磅礴;回龙原是曲翻身,顾祖要逡巡。飞龙原是结上聚,昂首眞奇异;潜龙原是落平洋,蔽脉自悠扬。”然此五格,特举其入首一节言之。故直龙不必拘其后之屈曲,横龙不必拘其后之不横,学者毋以辞害意可也。

以上入首五格,出《泄天机》,固为精当。但龙有藏踪[B1] 隐迹,入首闪侧而出于五格之外者,今增闪龙入首一格,庶极其微妙云。

闪龙入首

闪龙入首者,龙脉栖侧躲闪结穴也。山势直去,而脉侧偷闪于侧以结穴。若泥于直步龙神,撞脉取穴,则误矣。吴公云“只泥穿心直串去,不识眞龙转身处。眞龙闪巧转身多,岂惟直串为可据。俗师不识玄微诀,只向直穿寻正穴。寻到山穷脉尽时,不论有穴并无穴。惟以撞脉顶来龙,下了误人贫与绝”是也。盖顶龙求穴,固是正理。但眞龙奇巧处,有闪脉而融结者,如蔡西山祖地其格也。

右地在建阳麻沙,土名母鸡岭。过[B2] 峡,其龙顿跌三十一峰,入首起木星展翅,中出芦鞭正贯。尽处虽有明堂、龙虎、秀峰可观,而眞气不到,不结穴。其脉闪过右边,成文星,落平田结穴。右山横一字文星为案,外耸秀峰为应。左山列屏赦文,横截水口。但堂气倾斜故发福迟,大星奔撺故西山遭贬道州,不入俗眼。其先课云:“螺蛳吐肉穴居肉,九世九贤出。”果[单望阳3] 九代出牧堂先生发以曾孙杭贵赠少保、西山文节公元定以孙贵赠太传、九峰先生沈以子杭贵赠太师,国朝进崇安伯,谥文正及节斋渊、复齐沉、丞相文肃公杭,与觉轩模、素轩格、静轩权,

世称九贤,果应其课云。

右地在[B4] 吾邑,地名暖川香潭岭,去县东南八十里,俗呼群雁度关形。其龙来势甚远[B5] ,南溪、暖溪两水夹送约百余里。将至入局,翻身大转,逆奔而上,顿起贪狼峰一十余座,凌云高秀,迥然奇异。至将尽未尽之际,闪落一脉结穴,不见大局。左右曜气飞扬。对面观之,俨若龙虎不包。顾及登穴,则拱卫有情。少祖山下,发出一山,拜伏于前,以为近案。内局团聚,外阳暗拱,水绕青龙而缠玄武,门户交固。后乐龙楼宝殿,势贴青霄,眞美地也。左臂龙势尽处,后串来龙。前局宽广,秀峰重迭。人皆贪其砂秀、堂宽、龙尽,葬者皆不吉。殊不知眞龙多闪拋,而不在于直串之山势;好局多紧夹,而不在于宽大之明堂;好砂只拜伏,而不在于奇峰之重迭。此造化隐妙之秘也。祝氏葬后三纪,南山公眉寿发解嘉靖甲子,彭岛维敬、虚堂世禄诸君,兄弟叔侄联登科第,人才迭出,福祉方隆。

按:此闪龙入首之说,前辈已尝论之,兹故特收名地三格为式,庶可因类以推,曲尽微妙。但此等之穴,实多隐怪。识者取决于龙穴,昧者徒惑于砂水。故贪大堂局,爱秀峰,为地理之所当[B6] 顺;而直串来龙取穴,亦或有误,不可执一也。

论龙入穴十二脉

龙之结穴,必于入首之际,过脉结咽,束气入穴。其脉则有十二格,皆于穴后审之。所谓十二格者,曰正、曰偏、曰大、曰小、曰短、曰长、曰高、曰低、曰曲、曰直、曰断、曰续。廖氏云“欲作穴时看出脉,原有十二[B7] 格。正偏大小与短长,高低要审详。更有曲直并断续,吉凶皆在目”是也。

上脉形十二格,本于廖氏《泄天机》。其正偏二格,实统[B1] 诸格而皆有之。即前中出、左出、右出三格也。但彼以后龙行度出落而言,此专以受穴一节而言,尤为紧要,故复详之。

论龙结穴五局

龙之结穴成局,有五格,皆以水为准。一曰朝水局,乃水自当面洋朝也;二曰横水局,乃水城横绕,不拘左右来去也。三曰据水局,乃穴前诸水融聚为湖也;四曰去水局,乃水自穴前流去也;五曰无水局亦曰干龙也,乃穴前全不见水也。虽有五局结穴不同,龙眞穴的,皆主富贵。惟去水局不利初年也。

朝水局又名逆水局

朝水之局,多是翻身逆势结穴,以受当面洋朝之水。要穴星高大,有余气,或有低砂横拦,不使水冲割为吉。又须水流之玄屈曲,或平田洋朝为善。若急流冲射,又反为凶。惟天穴及仰高穴,则不怕远水特朝。若穴场卑弱,星辰低小,山不称水则凶,不可一概为逆局而吉也。此穴又多结于水口之间,或下关山短缩[B2] ,亦不为害。但要穴场藏聚,水来缠绕,穴不受风为眞。廖氏云:“翻身逆势去当朝,不怕八风摇。”乃言其龙势,非言其穴也。卜氏云“莫把水为定格,但求穴里藏风”则善矣。大抵地理之法,得水为上。翻身逆当朝水之局,阴阳交会而有融结,故为贵也。

横水局

横水局者,龙之结穴,或水自左来流右去,或水自右来流左去。要水势弯环,抱穴如绕带为美。又要下关山逆土拦水有力,及水缠玄武,水口紧密为吉。此局极平稳。

据水局

据水局者,龙之结穴,前临大湖,或深潭,或大池塘。此局极吉。盖地以得水为上,而水以凝静为佳。今穴居深水,则无冲割穿射之患,而有得水之宜也,何吉如之?龙穴眞,此局主大贵大富,绵远荣盛。

顺水局亦名去水局

去水局者,必要来龙长远,力量宏大,四势周密,水口交固。吴公云:“水虽去而山交回则善。”杨公云:“也有干龙来两水,更不回身直为地。只是两护必不同,定有缠关交结秘。”若水去而山不交回,穴场见水荡然而去,此等局势,决无融结,不必着眼矣。大抵顺局地,纵有融结,亦不发财,主初年退败。纵龙穴吉,有贵,亦须卖尽田庐始出官,或离乡始贵。如或龙穴稍有不吉,则立主退败灭绝无救,此局多凶,不可轻取。

无水局亦名旱龙局

无水局者,穴结干坡,山势盘聚而不见明堂之水也。凡干龙穴,多是左右山横拦,遮却明堂,穴不见水,或穴高在半山,无水可见。俗人不识,必谓有山无水。不知山谷以藏风为贵。只要穴场藏聚,乘得生气,发达极快,何必拘其有水无水?但此等地,多先贵后富,或多清贵不富。若谓有砂无水不登科则非也。然亦有穴不见水而巨富者,要龙神带有仓库耳。董德彰云:“有人无财,须寻仓库之龙;有财无人,莫下孤寒之穴。”确论也。

论龙结局分三聚

龙之结局有三聚:曰大聚、中聚、小聚。廖氏云:“帝都山水必大聚,中聚为城市。坟宅宜居小聚中,消息夺神功。”诚以百里来龙,则有百里规模;千里来龙,则千里气象。故帝都、省郡,其龙长,其局广,宜矣。坟宅之龙,即长者亦安可比省郡城市?故多是小聚处。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眞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不侫兄弟多见名地,内局聚固,外洋宽畅;或穴中举无所见,远秀罗列,皆外面暗拱。如王者深居九重,而声教施及蛮貊。故曰“不贵其见而贵其不见。”昧者不知,徒贪广阔堂局,罗列远秀。犹之吾辈论学,眩于纷华外诱,而不知格、致、诚、正之用力于内也。盖紧夹则风藏气聚,宽旷则风荡气微。不察龙力大小、三聚之别,徒欲收数百里山川[B3] 归诸眼界,必为花假所误矣。其有依近省郡山水大聚处结穴者,谓之借局。如近臣侍从至尊,虽沽荣宠[B4] ,而九重之森严,千[B5] 官之拥护,与夫百辟来朝,万邦纳贡,于已何有?然接天颜之咫尺,依日月之光辉,宗庙之美得而瞻,百官之富得而与,比之三家村中守财主人,迥然不侔矣。此借局之地,虽小亦大,犹有取焉耳。又必结穴处自有门户乃可,不然,亦虚花而已矣。

大聚局

大聚为都会,数千万里山水大会。次者为省城,亦不下二三千里大会。其局以宽广愈大愈美。

中聚局

中聚为大郡,千里山水大会。其次为州邑,五七百[B6] 里,或二三百里大会。又其次者,或百里,或七八十里大会。其局以宽广适中为美。

小聚局

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大者百里,或六七十里山水会集。次者三四十里,或一二十里。又次者十数里,或五七里山水团聚。其局以紧固为佳。阴地愈固愈好。

上三聚之局,虽各有大小不同,而都会则愈大愈好,省郡须宽广适中,阴阳二宅以固密为上也。其大中二聚,结穴处以收敛为眞。或平中有突,或高处开窝,必有小界水、小明堂,或贴近之砂左右交固,或低伏之案以关内气,然后外面却有宽阔之罗城,广大之局势,斯为美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