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一、美奈海灘:靜看千帆過,坐待雲起時

越南海岸線綿長,峴港市恰位於狹長地帶的中央。峴港市曾經是越南南北之間的咽喉要地,在19世紀拿破崙三世期間成為法國殖民地和東南亞商貿重鎮。海雲關位於峴港市北30km,其軍事地位類似於中國的山海關。雲生自山中,更為這座城市平添了一份神秘氣息。深入大海的山茶山(Nui Son Tra)南望峴港,北眺海雲關(圖1)。半個世紀之前的越戰時期,這裡曾是非常重要的雷達和通訊基地;不久前這裡才由軍事區開放,迎接普通遊客。

“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圖1 峴港市區位(右上方小圖)及市區地圖

極目天際,遠山含黛(圖2)。拋開幾個世紀的紛爭,這裡民風平和,實際上過著向善安寧的生活。當地的酒店並不追求豪華誇張,而是在自然與人之間尋求和諧相處之道,用最簡單的材質營造出簡樸適用的風格;當地市場和餐廳中,很少見到塑料袋和紙張,而多是可以重複利用的布製品,或直接用水清潔。在深藍的海面上,有一種特殊的圓底船,週而復始地在近海作業——生活簡單而有著特殊的韻律(圖3)。

“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圖2 晨光中的美奈海灘與煙霧繚繞的海雲關

“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圖3 峴港市海灘上特有的圓底船

這個看起來像中國1990年代初的城市,近來在現代化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對大自然的敬畏,使得這個快速轉型中的城市依然保留了自然的海岸線,沒有失去城市的本底顏色。靜看千帆,坐待雲起,也是一種心境。

二、峴港街巷裡的西貢風情

2015年10月,筆者參與了《越南土地資源管理》的一期援外項目培訓,課下交流中很多學員都提到在越南同樣戲劇化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土地的管理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越南曾經與中國相似,同樣是土地公有,土地規劃大多是在傳統農業經濟背景下制定的,任何修改都必須經過官方許可。適應農業發展的土地地塊分割均勻、相對較小,保證了農戶之間的平均。而近年來逐漸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非常顯著的影響。

然而在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力量下,舊有的土地利用制度卻不再能滿足現代化的需求。有很多農業用地實際上已經被城市化地區包圍了,並被開發為商業地產。於是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觀:高級賓館緊鄰廢棄農地,豪宅緊鄰危舊棚戶。此外,由於地塊難以獲得調整邊界的機會,可以看到地價並不高的地段,拔地而起越南特有土地制度下形成的火柴盒或鉛筆筒一樣又高又瘦的建築(圖4)。

“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圖4 窄面寬、長進深的越南宗地上的“火柴盒”建築

站在一個制高點看城市的第五立面,忽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很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時的中國城市(圖5)。街道上遍佈的電線,街頭忽然大量出現的摩托車,新建建築與傳統建築的對比,彷彿處處充滿了發展的機會。

“一帶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峴港市

圖5 峴港市全貌

峴港市中,漢江穿城而過,漢江以西為老城區,以東則為新區,因為靠海而逐漸發展成為旅遊勝地。旁遠眺城市天際線,忽然有“大江大河天自高”的似曾相識感——像極了1990年代初的深圳。不知道是不是每個規劃者出行在外,都有一顆拯救地球的雄心。

學術部分結束,文風一轉,繼續進入遊記小清新模式。

曾經作為法國殖民地的峴港,街景融合了西貢和法國的特徵,街巷看似混亂,實則富有活力,亂中有序。熱帶城市和港口城市中,都不乏豔麗明快的顏色。著名的粉紅教堂裡,正走出結束了禮拜的唱詩班和信徒,瞬間乘著摩托車四散而去,留下空空的停車場。漢江旁邊的廣場上,幾個身著越南傳統民族服飾奧戴(Ao Dai)的越南少女剛參加完婚禮,正在大方地合影留念。由於土地改革之後大部分土地私有,城市道路邊似乎沒有統一的人行道,而是各家自修門前路。與胡志明市類似,地上一條白色的線條劃分了“私人”與“公共”的邊界,做生意或是停摩托車,是不能超越白色實線的。

到了傍晚時刻,路口蜂擁而過的摩托車大軍,讓我回憶起八十年代北京長安街上綠燈亮起時自行車大軍湧過的情境。喧鬧的都市中,不乏鬧中取靜的角落。在佔婆王朝博物館的小庭院中,有著凝結歷史感而親切的尺度,法式的建築與石刻相配,更加顯示了歷史在這座城市中的滲透。人們的生活很悠閒,簡樸卻不湊合,就連街頭一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紅茶都做得十分有藝術感。透過紅茶的玻璃杯,彷彿飄來巴黎在西貢的特殊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