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推崇漢服阻力重重?

中國著名玄學大師無橙

我之前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推廣受阻,主要有幾個方面。

我們現代人過著快節奏的生活,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大家每天就像陀螺一樣忙忙碌碌的。穿戴漢服是件很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我是指正兒八經按服飾要求穿戴,需要考慮到髮型,配飾,妝容,鞋,和衣服的制式,等等。

咱們拋開比較有爭議的制式問題。現在很多人認為推廣漢服不需要考慮制式,只要是漢服就可以。但是也有部分人認為,必須在不同場所有所限制。這個問題,在漢服圈內部尚且也存在爭議,所以先不討論這個。

只是穿戴,已經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精力。如果說,不按禮儀規範來,隨便套一件,有漢元素的服裝,這這種推廣結果,目前也挺有效果了……現在很多時尚的單品,特別是裙裝帶有漢元素。

然,也有部分人認為,漢元素風格的服裝和漢服是兩回事,不能算做漢服推廣……所以又是爭議項。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推廣目的……這個在漢服圈也沒有達成共識。我自己有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專門在茶敘和一些相對高端茶室做品茶活動的時候,試圖引進做漢服秀。但是,沒等茶友覺得如何,已經被圈內人罵成一片了……我朋友是帶著自己的作品去的,她確實是想賣產品,因為她也得生存,於是圈內覺得我們組織大學生秀場就是賣產品,罵的很難聽。然後,幾個大學生都陸續退出了。我朋友也不幹了。我後來改組織太極表演了……


小黑豆

咱先來分析下封建制度的本質,理順誤國根源,平息下各位對少數民族的歷史怨念然後再說漢服:首先,不尊重不推崇個人獨立思想,是封建禮教文化的本質,講的就是個階級壓榨人權桎梏,講的就是服從,新的發明和新的思想會挑戰上位者的神經,縱觀中國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統治衰敗之後都會有另一個朝代取而代之,真的只是取而代之,遵循古制,順便吸取上個朝代滅亡的教訓,對其添磚加瓦,鞏固翻新進一步控制百姓,如此往復,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積累到最後,這種控制日趨完善近乎毫無漏洞,到最後清朝日漸衰敗,本該出現的下一個取代者因無法撼動這完善的制度遲遲不能出現,以至於清朝國力越發衰弱還能苟延殘喘直到近代,這是撇開外部的原因,封建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統治者的控制能力達到巔峰的時候這種制度也就走到了盡頭,必須過度到另一種制度裡去,此時只能依靠外部戰爭打破僵局,倘若沒有日本和西方變法革命率先跨入近代工業社會發動了二戰,也許中國還會繼續在封建統治的圈子裡循環往復,並且社會的進步隨著控制的增強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因為已經斷了所以無法猜測清朝是否就是那個停滯的點。此前漢族的這種封建制度一直穩定更替波瀾不驚,可能打破這一局面的是元朝和清朝的介入,然鵝,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也同樣對這種全面服務於統治者自身的完美的階級控制制度垂涎三尺,沿襲下來並且極度推崇,繼續添磚加瓦,才造就了後來的時代悲劇。應該是這樣的吧?🤔

轉回漢服復興的問題:即使不算對少數民族形成的孤立感所造成的潛在問題,復興漢服文化也有內在弊端,漢服的背後是封建禮樂文化,核心內容是階級壓榨,人權桎梏,這是漢服文化內在的東西,我們常說的反封建,反的就是封建禮樂制度,這些思想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建國這麼多年如今還有陋習遺存,死灰復燃的可能性誰都承受不起,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所有文化都是精華,不是所有文化都可以與現代生活對接,漢服就是禮樂文化的外在延伸,漢服復興不會觸及背後文化你信麼?那些躁動的漢服粉會以此文化為榮,標榜自己愛國爭相效仿。古代多少人為了人權自由對抗封建禮法被後世傳為佳話,至今耳熟能詳,反而在現代自由社會回過頭謳歌封建禮法?不諷刺麼?對,有些人啥都不想,因為穿著漂亮就要復興,還自以為反對的人都在打壓漢族,你穿就穿沒人攔著,搞復興無論從民族和諧還是自身文化對接來看都不可取,弊端太明顯,實際上漢文化從沒有沒落,又何談復興,我們沒有必要為了這些早已口口相傳深入民心的美德刻意推行漢服,想繼續發揚光大深入研究,我們有的是辦法,當漢文化的精華真正發揚光大舉世共知,漢服所代表的文化就會發生質變,會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和含義迴歸,並且水到渠成從而為世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民眾對古代文化認知普遍不高我們必須避開漢服復興這種諸多弊端的方式,漢文化的發揚光大這些年也一直在做,其實不看有人問為什麼反對漢服復興我也懶得說什麼,誰有時間管你穿不穿漢服,哪有那麼多受害心理,什麼滿遺打壓漢族,什麼千方百計阻攔漢服復興,什麼少數民族都有民族服飾漢族不穿所以低人一等,等等等等,我們要的是文化傳承不是文化灌輸,我們都很忙的,忙著生活呢,我想他們口中的“滿遺”應該比我忙吧,忙著賺錢忙著享樂。哎,這躁動的社會。



圍觀兩三天

為什麼甘願當野生袍子?

因為漢服社沒淘寶有用。

目標混亂,理由牽強

這些內部阻力,主要體現在,推廣漢服的目的理由混亂而牽強,列舉一下常見的。

  • 增強民族自豪感:漢服不是唯一,只是其一。
  • 推廣傳統禮儀:有些優秀的禮儀確實值得推廣,但也不應全盤接受,需要篩選。
  • 推廣傳統祭祀:祭祖、祭奠先烈先賢可以接受,其他的emm……
  • 推廣傳統文化:那應該去學習,而不是穿漢服!
  • 推廣封建糟粕:大清已亡!大清已亡!大清已亡!
  • 推廣傳統節日:這個還不錯,也是一種休閒方式。
  • 因為好看:因為好看而穿,常被批為秀衣黨,秀衣本身沒啥錯,只有確實好看,和確實不好看

真正的痛點在哪裡?

列舉了常見的漢服推廣理由,大家會發現,其實想要穿漢服的,那種迫切的心情,迫切的痛點只有兩個。

  1. 民族自豪感,或者換個說法,想要通過服飾來無聲而鮮明地表達我是一箇中國人
  2. 傳統的配色、形制、妝容遠比穿歐美系時裝更好看。

對比的就是,普通學生,穿漢服和時裝,穿漢元素和時裝的差別。

然後女主深深被震撼到了。對比之下,非常明顯,大多數人穿漢服和漢元素更好看。

就算是歐美時裝,光是改成漢服傳統配色,就可以好看許多了,所以,我們沒必要拘泥於形制,畢竟在中國,也會是有偏歐美系的長相和身材。

只不過,以漢服形制和配色為基礎的設計,讓國人多了一種選擇。

我不要穿日系,我不要穿韓系,我就要中系——這才是漢服最能切實解決的痛點。

因此,真想要推崇漢服,就得去掉多餘的東西,迴歸衣服本身,迴歸需求痛點。


姞雪心

人為阻力談不上吧。沒法流行開是正常,你現在去日本韓國他們也不是將和服韓服當常服來穿。我覺得關鍵一是政府的態度和引導,二是漢服的改良和實用。

首先,說政府的態度和引導,這是相當敏感的事情。漢服熱在民間熱鬧異常,但你肯定沒聽到過官方任何正式表達的聲音,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中國自古衣被華夏,從黃帝到大清,歷代帝王登基,改國號定衣冠,以彰正朔。連民國及部分短暫的軍閥時期,都對服飾穿著有規範。到了我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卻沒有官方正式發佈的規範服飾。這,恐怕是漢服運動“名不正言不順”的根本所在。

所以,漢服要想真正興起,第一一定是官方規範。因為這是中國傳統所致。當然,這個規範不是限制,在當代應該是理順漢服形制,找出漢服基本款,加以改良,然後通過官方引導和推廣的方式來實行。比如規定在過新年,祭祖祭祀,婚喪嫁娶,接待貴賓時應穿著新式漢服。平時則隨意,不做干涉。這種服飾規範還會提出n款樣式供選擇。也可以命名,比如分禮服,吉服,常服,喪服等。這樣,國家領導人可以依規帶頭穿,上行下效,漢服一定可以興起。

但是,我認為國家目前不會做這件事。一是這牽扯民族問題,會有人說政府在推行大漢沙文主義,會有人說這是打壓少數民族。所以,國家不會惹這個麻煩。所以,兩會召開,各少數民族爭奇鬥豔,漢民族一水西裝。所以,國家在漢服這件事上不聞不問。二是中國的漢服從產生就是以制度而定標準。從官服色彩到形制,從寬袍大袖到葛衣短打,每種服飾都有著禮儀制度的約定,你現在是哪個好看穿哪個,這本身就是先丟掉了漢服的文化基礎,捨本逐末。當然,我堅決反對恢復帝制。但目前的漢服提倡本身就有很深的封建禮儀和制度在裡面,我想這也是國家比較敏感不願觸及的地方所在。

其次,就是漢服的改良和實用。民間漢服運動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又出現一些極端的復古傾向或者叫嚷著少數民族政權不是中國歷史,這一些人終究導致漢服真正走向消亡。試問,既然提倡完全復古,你是要用漢代的曲裾深衣,還是宋代的襦裙羅衣?你是用唐代的圓領袍,還是明代飛魚服?我雖然對漢服一知半解,但也知道幾乎每個時期的漢服都受外來民族的影響,所以,漢服的提倡一定是找到基本款,然後改良成適合現代不同正式場合穿戴的當代款。所謂基本款,我覺得漢服就兩句話,“上衣下裳,交領右衽”。這是漢服最初從誕生到區別於其他服飾的基本準則。在此基礎上,增加適合現代人生活的需求,設計出來的新漢服在文化上,實用性上才站得住腳,才具有普及的可能。

那些沒事穿著傳統漢服滿街走的愛好者,我建議還是算了。你做的再好,再符合古制,好聽的說你是漢服愛好者,不好聽的說你是腦子有問題。懂的人會說你在推廣漢服,不懂的人會說你是從哪個劇組跑出來領盒飯的。這就是復古漢服的尷尬現狀。所以,漢服改良,實用當代化才是漢服能新生的出路。

囉嗦這麼多,兩層意思,一是這事如果政府規範引導會事半功倍,但我覺得政府不會插手。二是民間愛好者一定要改良實用化,不然你會死得很快或者像個笑話。


非法23

漢服之所以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和一些漢服愛好者的不當行為是分不開的。漢服愛好者中固然有單純喜歡服飾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但也不乏以復興服飾為名,行分裂國家為實的大漢族主義者。這些人對傳統文化和服飾不見得有多精通,但對於所謂的翻歷史舊賬,則是十分的在行。這些人借復興漢服之名不斷挑撥民族關係,試圖用400多年前的舊賬來破壞如今的大好局面。對於這點,不進很多少數民族反感,就連很多理智的漢族人都無法忍受。



一、漢服運動不應成為反滿運動

宣揚漢服好不好,只有在限於文化層面他才是好東西,一旦扯上政治,他立馬就會變味。很多漢服愛好者在復興漢服的同時,不斷翻歷史舊賬,提出滿清非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並不斷吹捧明朝的優越,炒作曾經滿人對漢人的壓迫,將滿人的罪惡甚至鼓吹到日本人之上。他們總是嚷嚷滿遺還有很多,但是混跡網絡這麼多年,還真沒見過極力為清朝辯護的滿人,大多數都是看不慣的漢人。



這些人滿口都是還原真相,殊不知他們的行為已經對國家的安定造成了威脅。如今,滿人已經完全漢化,多數都有大量漢族血統,滿語近乎失傳。如果不是民族優惠政策,他們很有可能早就改為漢族。不管曾經兩族有什麼恩怨,如今早已融為一體。現在不斷鼓吹過去的恩怨,並將仇恨宣洩在滿族普通人身上,這種行為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古人說不受教化的是蠻夷,接受的則和華人無異 如今滿人已經完全漢化,還在糾纏幾百年前的東西不放,實在是心胸狹隘,違背古人有容乃大的精神,對如今的中國也毫無益處。

二、漢服運動不應只是cos,更應注重文化內涵

如今的很多漢服愛好者,僅僅是覺得漢服好看,並未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復原不準確,而且忽視了人內在氣質的培養。



很多漢服愛好者天天說漢人傳統不能丟,可是其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瞭解非常少,對少數民族的敵視惡言更是像極了法西斯主義者。如果精神內涵不夠,整體打打殺殺,崇尚暴力,怎麼可能繼承漢文化的精髓,飄逸的漢服只有被溫文爾雅的人穿才好看。被凶神惡煞的人,絕不會給人什麼好感。

漢服愛好者要想復興漢服,化解阻力,一方面是迴歸本心,不要摻雜過多政治。二就是要多瞭解服飾背後的文化,而不僅僅是cos,如果做好這兩點,想必阻力會化解不少。


埃爾文的理想鄉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所以,我們的漢服擁有寬大的袖袍!這雖說是有點浪費,但是這是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繼承並尊重祖先的傳承!



但是,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我們應當具備八個字“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漢服對於現代的人來說,雖然很漂亮,但是現在人習慣了現代化的衣服,首先就很難推動漢服的普及!


就像現在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穿漢服的人,你會這麼看?cos,復古,還是裝逼?

其次,寬大的袖袍在現代社會,對於咱們來說還是有點子小小的麻煩,容易碰到這裡那裡的,女生還好,男生就GG!

所以漢服的推行,有點子艱難,特別是近代清朝的易服令,將漢服基本消滅於人群,存在於書籍,所以近代發生了“漢服復興”!
以我所見,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我們的文化自信還沒有那麼高,我們的偉大還沒有復興,只有我們都擁有了強烈的文化自信,我們相信“一漢當五胡”,“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臣妾!”等等的時候,我們在去推行漢服,或許能催生一種現代化的“漢服”!


第三章第四行

關於推崇漢服阻力重重,我看未見得,為什麼呢?如果將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的話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如果將漢服推行出來是讓大家重新穿起來,顯得不合時宜,起碼很多人是不願意的,如果作為傳統節日的服飾,或者大家更容易接受。但是切勿以漢服之名,行大漢族主義的行徑,這樣是不妥的!



如今之國,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之國,是一個融合的大家庭,上千年來的的攜手並進,已經形成了穩固而廣泛的認同。那就是我們都是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傳人。各民族有各自的特色和習俗,但這不妨礙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歸屬,而漢服作為一種紐帶,雖名為漢服,但實乃華夏之服裝,自軒轅黃帝起至清朝,都是華夏主流的服裝。



有清一代改發易服,用高壓政策硬生生將這千年輿服幾乎毀於一旦,但這也沒有斷絕我們的文化認同,如今倡導漢服,也應該從民族大義的出發點來,不應存一己之私。所以企圖通過道德綁架、矇騙欺詐、或者強硬高壓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以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去引導。



因為如今的漢服作為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徵,其文化意義遠遠蓋過了實用意義,其文化功用也遠遠超過其現實功用,也就是說中國大眾對漢服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很樂意接受的,加上能夠彰顯大國實力和氣派。



雖然漢服雖然被寄予厚望,國家有關部門和非官方組織也在積極倡導,最近推出的華服日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舉措,但不知效果如何!如果有效的話,通過此類活動,彰顯突出以中華服飾為調的宣傳和推崇或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畢竟漢服作為華夏文明的象徵,我們目前需要的是搞懂其文化內涵,用符合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的方式還原漢服的原貌,比你們單純推崇要好一些,如果大家都不知,不懂,僅憑一腔熱血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至於你說的阻力重重,我看並非如此!目前這些大力推崇漢服的人,不說他們居心不良,但很多都是人云亦云者居多,這是事實!他們之中即使是發起者,對漢服的歷史文化內涵也瞭解不多,僅是想借近年來的國學熱推動而已!又或者藏有其它目的,這個要警惕!



我們崇尚自己的文化,崇尚自己的傳統服飾,是發自內心的,不應成為別人謀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謝悟空邀!

個人認為,漢服圈現在還是小眾圈,在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任何組織加上這個分母,都稍顯單薄,何況漢服……

流行不開來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不實用

漢服現在還是處於復古階段,甚至有許多人認為"古裝=漢服"。但是大家別忘了,衣服是生活的一部分。

寬袍大袖不適合今天日常生活,在消費水準中等的城市(能買得起一套正經漢服的,非影樓裝),往往人口密度也不小,穿著漢服上下班擠公交地鐵,實在不方便(追公交車能絆倒自己,擠地鐵容易被門夾,路上走容易拖地)。更不要說寬袍大袖打字(打字之前挽袖子,避免誤觸鍵盤)吃飯(自帶抹布)了。所以漢服要流行,首先要改良的適應現代社會(大多漢服有的是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貴族路線,可是古代貴族不用上班的好嘛………人家一輩子都在休閒)。



這也是大學生佔漢服運動者很大比重的原因,因為他們不用上下班,學校裡穿漢服日常沒啥大問題。

另外,現在的漢服款式用料大多適用於春秋季,這是普遍現象。


夏天都是短袖短裙的時候,一件漢服單衣(即便是最薄的紗)也是很熱的;冬天寒風凜凜,別人穿著保暖或者羽絨,穿漢服只能多添幾件單衣,或者不嫌醜,給你的漢服絮上棉花,但是這樣就不美了,臃腫的樣子真的和仙仙的漢服不搭調……想要美觀,買皮草漢服吧(恕我直言,真的消費不起,那是貴族消費水準)……



2、概念模糊

對於漢服的概念,我們至今沒有一個定論,到底是漢族的服飾,還是漢族政權時代的服飾?

如果以前者為標準,那麼長袍馬褂在中國就行二百多年,是個漢人都會穿,算不算漢服?肯定算,今天的西裝和各種休閒裝算不算漢服?那也算。別忘了,飛魚服的原始形態——曳撒,就是蒙古族帶來的中亞服飾


以第二個概念為標準,Bug也挺多,因為各朝各代的文化交流早就把其他民族的服飾特點加入了進來,唐代日常服飾相比較魏晉時代,就簡約了很多,這是受少數民族影響的結果(當然,唐代禮儀服飾還是寬袍大袖)


順便一說,如果單強調原教旨主義的漢服,那麼今天咱們都得穿開襠褲,最早的漢服沒有襠……滿大街的"吊兒郎襠",還是蠻有喜感的。

3、太多意識形態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太多事情會被貼上民族主義的標籤,漢服也是。

但話說回來,漢族人穿漢服天經地義,可還是抵不住鍵盤俠(包括極左主義者和歷史虛無主義者)和狹隘民族主義的輿論壓力……這才其實是最大的阻力吧…

手動碼字,喜歡的朋友們麻煩求贊求關注,更多歷史趣聞盡在白雀寺!


白雀寺蘭玉

一提起漢語、漢族、漢服、漢文化,大部分國人都會情緒激昂。做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員,以曾經的輝煌感到無比榮光,是應該的。

但作為話題,這民族那民族每每被炒作,卻有二桃殺三士的嫌疑。

五千年的文明,是華夏文明。

以黃河中下游流域涵蓋周邊區域的先民為這一主體,(也就是後來稱之的漢民族)

先秦時期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民族早已融入其中。

更有,西夏滅國後的党項人;五胡亂華幾百年鮮卑、契丹人的後裔哪裡去了,匈奴人一支南遷,漸無蹤影,其實都融入到這一主體民族中了。

漢服,寬袍大袖,甚是氣派,在重大場合,展示一下,未嘗不可,也可視為不忘根本。現祭炎黃、祭孔聖人基本如此,就很不錯。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工作、勞作的環境都己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部分工作是不適合這種裝束的,節假日、特殊場合露一手是可以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為什麼國內推廣漢服,阻力重重?問得好?我想說,這不只是漢服的問題,是中華整個傳統文化的尷尬局面,曾被執政者一概貶為封建糟粕,棄之如敝履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被發現是何等的優秀。毋庸諱言,傳統文化裡有少部分不合理的成份,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時代侷限性,絕大多數卻被越來越證明是多麼的偉大,而完全的拋棄它們又是何等的愚蠢。



自清朝以降,自古為大漢教化,沐天朝數千年榮光的華夏神州,第一次被外族(最起碼那時候是)徹底的征服,易服易冠,甚至易發(元朝也沒有強迫漢人這樣作,而且元朝時間暫短,沒有造成多大損害)這是中華文化的的第一次浩劫,也是漢服空前的浩劫。

漢服所具有的美感,峨冠博帶 ,華服輕裘。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一概代之以醜陋的滿人服飾。有人會說,旗袍好看,但旗袍太單一,試問那些旗袍又那裡是貧苦百姓也可穿用的,而且那又不能代表整個漢人的服飾,旗袍之外,試問滿清還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服裝?不要對我說電視劇上滿清的服裝好看,那有很大一部分的現代杜撰。有人會說,漢服之優美,早已失傳,誰又知道。你可以看看韓國韓服和日本和服,那是他們從中國漢服中學去的,日韓只是得了漢服之皮毛而已,從中卻可以看出我漢服之華美大氣,漢服沒有消亡,只是和華夏文化一樣式微了而已。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可氣的是,滿清不止讓漢人易服易冠,還不以為醜的逼迫漢人剃髮,留起他那醜陋的辮子,至今某些國家還以為我中國男兒,仍然還留著那豬尾巴一般奇葩的辮子。更可悲的是,有人穿著漢服,竟然有人追著罵,說那是日本和服,多麼的悲哀和諷刺,多麼的本末倒置和淺陋,把亦步亦趨 什麼都學我大漢朝的倭奴之服飾,等同於我漢服?可見現代人對於我中華傳統文化無知到什麼程度?!

網上現在穿著漢服的人已屢見不鮮,然而細看卻總感覺少點什麼,沒錯少了中華傳統文化裡所具有的那種厚度和內涵,一種只可意會的氣度,多了幾分矯揉造作,和搔首弄姿。所以推崇漢服不應只侷限於漢服的外在美,古人大多深諳傳統文化,蘊藉而有餘芳,才配得上這身飄然出塵的漢服。所以推廣漢服更應該先推廣傳統文化。有內涵之軀殼,才能穿出漢服真正的神韻,

試看當今,網絡裡充斥著低俗甚至骯髒的語言,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又云:見賢思齊,見不賢 ,內自省也…,可見古人是多麼的善於自省,每天都要省視自己是不是,達到了好人的標準,見到不好的,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古人委實善於省視自己,而現代人卻擅於審視別人,燈不自照,如地域黑,自己明明滿嘴垃圾語言,卻指責別人不好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這正是古人的那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可見傳統文化的遺失讓國人變的何等膚淺和俗陋?

有人問,為什麼他寫的詩,格律也學了,套上格律,寫出的詩還象打油詩,我告訴他,那是因為現代漢語已經脫離了古詩的幽雅,沒有古典文字,更因為沒有古人的那種家國天下的開闊胸襟,和傳統文化的濡養,又那裡能寫出古人那樣境界的詩章!

有人說,中國的近代受西方列強的虐,是因為儒家文化,無知,大謬,聖人云:生,我所欲也,義,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可見傳統文化不是國弱的原因,正是傳統文化中的那種捨生取義的可貴精神,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才是中華民族,雖歷盡浩劫而屹立不倒的原因,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做到過,捨我其誰?岳飛,戚繼光,于謙等民族英雄 ,不計個人得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國為民,雖百死而無悔,何也?皆是因為傳統文化中的這種捨生取義的薰陶,所鑄就的愛國情懷。試看二戰國人中那麼多漢奸,可知傳統文化式微之因果。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撐,近代中國人淺薄了很多,世風日下,諸多的社會問題,失去傳統文化的惡果盡顯。我煌煌華夏數千年來,因服飾之美,文化內涵之美,所具有的那種大氣,雍容博大海納百川之氣概,光風霽月,虛懷若谷之風度,蕩然無存。

漢服之美:君子謙謙,佳人翩翩。所以推崇漢服雖是應該的,但推崇傳統文化才是當務之急。看看現下中國,人人甘願為金錢之奴僕,仕途之人也多是蠅營狗苟之輩,為了金錢不擇一切手段。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孝道,也遭到了摒棄。中華先哲的宏大思想,國學典籍 ,也被束之高閣,鮮有人讀。中國人真不應該這麼淺薄下去了。否則會愧對我華夏先賢。應該找回屬於我華夏上邦的遺韻,和祖宗的榮光,否則即便漢服復興,也只是一件衣服而已,穿上皇袍也不象太子。

丟掉自己的文化之根是可悲的,沒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就象沒有根的浮萍,是淺陋和沒有內涵的。即便你富了,也不過是個鄙賤的暴發戶而已。看看如今的崇洋媚外蔚然成風,精日媚日的表演便知,淺陋的人是沒有自尊的,容易有奴性,呈現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兩個極端。

看到回答裡有人說,漢服是意淫,推崇漢服的都是近現代未曾接受過,現代文明洗禮的地區的人,真是可笑,拿無知當有知,有人會說,我是大學博士,我那裡淺陋?我想說,你依然淺陋,現代人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在應用科學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而在作人的哲學哲學,反而是一種退步,從你自私和傲慢的語言上可見一斑。



更有回答說,推崇漢服是倒行逆施,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影響團結,我想說五十六個民族,已經同化了很多,他們有他們的民族服飾,我們有我們的有何不可?可見世俗了的國人,重新接受傳統文化之難。當今中國,傳統文化無疑已經式微之極。試問懂得國學的有幾人?所以重塑華夏榮光。責任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有重拾傳統文化,才能告別淺薄和惡俗,毋庸諱言,日本甚至韓國都作的比我們好,人家甚至為學來的那點中華文化之皮毛,申報世界遺產。如果我們中華之文化 ,到最後卻全都淪為倭國和韓國的遺產,那將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和諷刺。而且是對民族一種犯罪。

我是:直須看盡洛城花,酷愛國學,和中華優秀的文化,願與諸君,共覽江山之壯美,一敘詩詞之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