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用網絡方法解釋網絡經濟學

姜奇平:用网络方法解释网络经济学

作者 | 姜奇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轉自 | 互聯網經濟學研究聯盟

新時代需要新理論,在經濟領域尤其如此。筆談中各位專家的觀點不盡相同,視角和切入點更是呈現多樣化,這正是當今經濟生活的特點所在。基於時代現實的、解放思想的探索和討論,是科學和社會進步的臺階。

姜奇平:用网络方法解释网络经济学

借用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的名字,筆者把用網絡方法解釋網絡經濟學稱為“用網絡解釋網絡”。第一個“網絡”是指方法,第二個“網絡”是指網絡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核心就是陳禹提出的“以複雜性為切入點”構建新的經濟學。

如果對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進行高度概括,工業經濟的核心範式是簡單性範式,用來解釋工業經濟的傳統經濟學認為簡單性經濟,而複雜性不經濟;信息經濟的核心範式是複雜性範式,用來解釋信息經濟的網絡經濟學認為簡單性不經濟,而複雜性經濟。

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需求變得越來越個性化,供給變得更多以創新為導向後,經濟學最核心的命題轉變為複雜性經濟,而簡單性不經濟。簡單性經濟就是指傳統的中國製造經濟,複雜性經濟則是指中國創造經濟。

《網絡經濟:內生結構的複雜性經濟學分析》(姜奇平,2017)是二十年來對互聯網研究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其中,“複雜性經濟學”是陳禹和方美琪(2015)提出的,指把複雜性植於整個經濟學核心,把複雜性作為切入點而構建的經濟學。網絡經濟中的經濟是形容詞,指網絡是經濟的,反駁了網絡不經濟的說法。

網絡經濟同時也意指合作是經濟的、協同是經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是楊培芳的協同經濟學所闡釋的思想。而其中的“內生結構”是筆者提出的理論與方法。

可以有各種解法,例如,用來解陳禹提出的“複雜性經濟學”之題。筆者的解法是把複雜性具體化為可量化的複雜性結構,研究如何在均衡水平還原複雜性結構。這與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不一樣,會對政府和市場都持中性態度,而與楊培芳的立場完全一致,強調介於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社會的作用,認為“網絡是有效的”。

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結構調整,關鍵在於建立一個體現供給上的創新導向、需求上的個性化導向的複雜性範式的經濟結構。

本文詳細論述了為什麼要建立一個複雜性範式的經濟結構與經濟學結構,以體現創新和個性化導向,並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如何建立一個內生複雜性經濟結構的網絡經濟學進行分析:

一是通過作為方法的網絡認識經濟結構。

二是通過作為研究對象的網絡認識經濟結構。

一、通過作為方法的網絡認識經濟結構

(一)圖論是經濟學中的波粒二象性方法

現有網絡經濟學不是用網絡的方法研究網絡,而是用原子論的方法來研究網絡。這樣的研究在方法論上有根本缺陷,會把複雜性還原為簡單性,從而忽略創新、個性化的特殊性。

與原子論不同的方法是結構論方法。具有結構特徵的方法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網絡方法。網絡方法是目前國際前沿的方法,應用於作為自然科學的網絡科學及應用於作為社會科學的社會網絡分析。

這兩個學科都是研究複雜性的,如去中心化、拓撲結構、不確定性等,是與複雜性研究對象相匹配的複雜性研究方法。

複雜性經濟學中的內生結構具體是指把兩個學科的方法借用到經濟學中來:

一是把作為自然科學的網絡科學方法引入經濟學,來彌補原子論的缺陷。

二是把社會科學的網絡方法引入經濟學,克服用原子論解釋合作關係的侷限。

但現有網絡科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發展都還不能令人滿意,主要是過於偏向經驗歸納。並且,這兩種方法對經濟學的滲透,還沒有進入到複雜性的內核裡。一個創新的思路是,從數學的高度,對網絡自然科學和網絡社會科學的結構論方法進行高度概括,提煉為數學的圖論,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驗歸納方法中,提煉出演繹的方法。

圖論的特點是什麼呢?

在數學上,網絡是用圖(Graph)來表示的。圖在數學上由節點(Vertex)和邊(Edge)來定義,圖是指節點與邊的二元組。網絡與圖的關係一望而知。

網絡即圖,圖即網絡。早在圖論發展初期的20世紀30年代,法國數學家因不習慣圖論這個新詞而使用網絡一詞作為替代。用專門刻畫網絡的數學方法解釋網絡經濟,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現有經濟學仍然沿用原子論的方法解釋網絡經濟,把網絡經濟當作原子論經濟的一種具體的、應用層面的表現。引入圖論方法後,事情便顛倒過來:原子論經濟才是一種具體的、應用層面的表現,它只是網絡抽掉邊以後的特例現象。

換句話說,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放在圖論中觀察,只相當於做圖人由於粗心大意忘記畫上邊(點與點之間的連線),而把一大堆原子節點當作圖的全貌的局部理論。

節點與邊的關係,對應於量子力學裡的原子和關係之間的波粒二象性。西方經濟學中的數學都是從原子論、還原論出發,其中,數學上的盲區就是忽視了邊的存在,對應的是東方關係論的思想。

例如,人們不承認經絡的存在,認為經絡看不見。關係就是邊的互聯互通,也就是協同、合作。其中,一個在原子論數學中沒有的意思,就是特指異質節點之間的關係。圖論是數學上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從原子論和關係論兩個方面結合的角度把握數,由此可以徹底地改進經濟學的數學基礎。

姜奇平:用网络方法解释网络经济学

(二)在經濟學方法中,複雜性對應什麼問題?

在經濟學效率概念中,簡單性範式對應的是專業化效率,複雜性範式對應多樣化效率。在經濟學方法中,複雜性範式對應的是多樣化效率的解析問題。

按斯密的原意,分工由兩個相反的方向構成:專業化效率提高及多樣化效率提高。楊小凱曾說:“多樣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是分工發展的兩個方面”。

分工實際上有專業化與多樣化兩個含義,專業化對應數量(如GDP),多樣化對應質量。而現有經濟數學只取其中的“專業化”一義。這是現有經濟數學只有原子論方法,而沒有發展出關係論方法的背後原因。

圍繞專業化效率提高展開的經濟學分析,論證的就是簡單性經濟,而複雜性不經濟。複雜性經濟學論證的核心命題就是複雜性經濟(也可稱為網絡經濟),而簡單性不經濟。這是中國製造理論和中國創造理論在數學上的分野。

現在所有教科書的理論全都是按照專業化經濟來寫的,而楊小凱(1998)認為,它忽略了斯密思想中有可能通向合作和協調方面的整個數學思路,少了一個把複雜性加以量化的值,這個表現多樣化量值的量就是品種值。

楊小凱用n來代表品種。品種就是多樣性,多樣性越強,複雜性越高。N值代表“經濟結構的多樣化程度”。這是楊小凱對經濟結構這個概念不同量化的理解。一般經濟學家都用數量(如GDP)來刻畫經濟結構,而楊小凱用品種來刻畫經濟結構。

第一次在經濟學均衡全局上發現多樣化可以影響均衡全局的是張伯侖,張伯侖把多樣化稱為差異化,他在經濟學的心臟——均衡理論——裡指出,不是要論證同質性經濟(簡單性經濟),而是要論證異質性經濟(亦即差異化經濟、多樣化經濟,也就是複雜性經濟),所以張伯侖是複雜性經濟學的創始人。

他第一次發現複雜性經濟的均衡點不在P=MC,而在P=AC。隨後,有兩個由於把“數量—價格”的二維空間拓展成三維空間(“品種—數量—價格”三維空間)來建模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第一個是斯里格利茨,1977年與迪克西特建立了內生品種的均衡理論;

第二個是克魯格曼,用內生品種的均衡理論說明國際貿易。對此做出第二個貢獻的是謝康,他在1999年第一次提出了與美國不同的範圍經濟定義。美國用“數量—價格”二維來定義範圍經濟,而謝康用“品種—價格”二維來定義範圍經濟。謝康這一定義,第一次把複雜性的量度顯示出來。

在“數量—價格”這一簡單性空間裡,看不到複雜性的存在,複雜性存在於“品種—數量—價格”這個三維空間中。只有把多樣化效率從“數量”這個一維的直線,顯示為“品種—數量”這個二維的平面,才能“看到”複雜性經濟到底存在於什麼地方,也才能在經濟結構中,“看到”質量存在於什麼地方。

複雜性在經濟結構中對應的就是經濟質量,分別由創新和個性化從供求兩方面定義,表現於價格,就是拉姆齊定價成為一種穩定均衡價格。

而由拉姆齊定價構成的等均衡線(互聯網界稱為長尾曲線),就是網絡背後的經濟規律。這個等均衡線用文字語言表示,就是人類經濟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走向小批量、多品種。

品種就是複雜性的“顯影液”,也就是說,品種如果不內生,人們就根本不能理解第三次浪潮。當前,人們的身體進入了第三次浪潮,但頭腦還停留在第二次浪潮,就因為人們的頭腦裡缺少了一個能量化顯現複雜性的維度,所以看不到質量、創新、經濟結構調整等量變發生在均衡全局的什麼位置。

(三)以圖論量化複雜性的結構值

《網絡經濟:內生結構的複雜性經濟學分析》在方法論上的主要創新在於,以圖來定義品種,也就是說,把N值理解為其結構值,即圖值。

圖值又稱圖的特徵值,一般可以通過圖與矩陣的關係來刻畫。一個矩陣的特徵值是指特徵方程的n個復根。N值實際是多樣性的不動點。或者說,是在用拓撲(網絡結構)中的不動點來表示多樣性的結構量特徵。

用品種來概括圖值的本質,就可以把網絡科學與社會網絡分析中的點度數、度分佈、距離、最短路徑、聚類係數、介數、核數、半徑、弧、中心度、連通度、點權等打包成“複雜性的程度”。

就好比經濟學用數量一個值,就把長度、寬度、高度、溼度、溫度等具體量值加以概括一樣。只有這樣,才能用於均衡分析。對於圖值來說,邊代表的是研究對象的質。圖值即對於質性的量化。一個事物的性質,是由其結構決定的,而圖值則是結構的值。這就解決了原子論的經濟數學無法對質性問題加以量化的難題。社會資本中的關係,實際代表的是資本的一種異質性。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數學手段加以量化。引入圖論後,這個問題有望得以解決。

用圖論作為均衡分析的新工具,相當於在供求曲線上,建立了一個新的、過去看不見的計算空間。在這個計算空間裡出現的供求曲面,呈現出以往隱藏在複雜性背後看不見的收益。

例如,創新為什麼會帶來零利潤之上的經濟利潤。結合張伯侖理論就可以發現,原來是每有一定水平的複雜性進入均衡,均衡價格就會向著平均成本方向有規模地移動一個與複雜性程度相關的量。這就是質量、創新和個性化的經濟數學本質。

二、通過作為研究對象的網絡認識經濟結構

(一)“網絡何以可能”是網絡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把網絡理解為網絡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指研究互聯網,是指把所有研究對象,從家庭、市場、企業到互聯網(複雜網絡),都當作網絡來理解,把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全部看成是網絡現象的分支。

網絡是一切經濟現象背後的通則,用命題來概括就是“網絡何以可能”,這是網絡經濟學真正的研究對象。它要反對的命題就是科斯的命題,即“企業何以可能”。

現有的網絡經濟學把“網絡何以可能”這個問題證明反了,成了證明互聯網何以不是網絡,何以沒有自己的規律性,何以用市場、企業的規律就足以代表網絡的規律等。

網絡中因其特殊而更顯一般的通常被遺漏的問題是邊(互聯互通)的結構問題。按戈伊爾(2010)的看法,結構問題的“本尊”問題是“檢驗一個均衡如何隨網絡結構的變化而改變”,這種均衡不是取決於新古典主義理論作為出發點的原子論化的“個人努力”,而是“自己的努力加上鄰居的努力”。這才是網絡經濟學帶給一般經濟學的新視角所能看到的新對象。

科斯說只有企業可以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但反例可以馬上被提出。複雜網絡並沒有通過科層制,但卻比科層制的交易費用更低,其原因就是“網絡何以可能”實際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網絡何以可能”意味著“企業何以不可能”。在現實中,海爾公司不是用分層金字塔的結構來組織,而是把一個企業拆成2400個碎片來降低交易費用。從這一實際案例中提煉出的問題是,網絡為什麼可以替代企業成為新的常態,企業的邊界為什麼會被拆掉。這是網絡經濟學在面對經濟結構變化時,從頭到尾貫穿的核心問題。“

網絡何以可能”問的是:一種接近零摩擦的扁平(且分佈式)結構何以可能。根據《網絡經濟:內生結構的複雜性經濟學分析》中的研究,結論是“最短路徑優先”法則,導致了更富於多樣化效率與效能的網絡出現,使網絡經濟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經濟結構變化的本質在於資源配置結構的變化

“網絡何以可能”問題的答案取決於這樣一種認識:網絡正成為與市場、企業並列的資源配置形式。

在市場、企業這類網絡中,把數學上的邊還原之後,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發現,例如,市場和企業的區別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它們都只不過是完全網絡殘缺後的特例。

例如,市場是什麼呢?是正則網絡。正則網絡邊的特徵是什麼呢?所有邊都等長,且均值。也就是說邊的值為1,乘上1和除以1沒有變化,所以就還原成原子論的結論了。可見,以原子論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學並沒有“錯”,只是它設定了邊不變(即同質性假定)這個特例性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徹底變化。

那企業是什麼呢?企業是一個星形網絡,星形網絡的層級結構在數學上是一個分數維的現象。只要把網絡結構中的邊,按一又二分之一維、一又四分之三維這樣的規律調整,就會出現人們稱為企業的現象。由此可以一舉突破科斯理論。

要讓網絡成為可能,只要調整邊的結構,或打破邊的均質化,或改變分數維,就可以還原出互聯網現在優於企業,降低交易費用的具體條件。

伯特按照邊的結構來分析經濟學中利益得失。對於網絡條件下的利潤提供了一種新視野的洞察,不是用點的方式(生產方式),而是用邊的方式(聯接方式)把握利潤。

從而改變了人們對於經濟結構的傳統認識。將市場、企業視為網絡的特例,而把網絡視為資源配置的通則。從這個角度看,網絡經濟學不同於其他只談互聯網的網絡經濟學,是一種泛網絡論或泛網絡經濟學,即把所有經濟現象都視為網絡現象的經濟學,複雜網絡只是這種泛網絡的高級形式。

姜奇平:用网络方法解释网络经济学

三、建立內生複雜性經濟結構的網絡經濟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傳統經濟學用簡單性範式框架來思考世界,認為世界只有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這一種生產方式,而隨著信息經濟的出現,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正在興起,為了解釋這種本質上不同的經濟,經濟學到了必須放寬同質性假定,將複雜性從方法到對象一起接納進來以加強解釋力的時候。用圖論的方法解釋網絡現象,看到的是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一面,而經濟結構正沿著這個方向,向著供給側與需求側都越來越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工業化是一種讓複雜性變得不經濟的生產方式,信息化是一種讓複雜性變得經濟的生產方式。

經濟學關於什麼經濟、什麼不經濟的結論,關係到中國到底要走傳統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的簡單性經濟之路,還是走小批量多品種的複雜性經濟之路。

用網絡方法解釋網絡經濟學,關鍵在於嵌入複雜性的視角來面對實踐中的複雜性,順應經濟結構變化的規律,以變制變。不能發現複雜性的規律,只好讓變革牽著走;發現了複雜性的規律,可以引領著變革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