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成電商標配?環節出在哪裡?為什麼馬雲說假貨比真貨好?

假貨成電商標配?環節出在哪裡?為什麼馬雲說假貨比真貨好?

今天京東宣佈618賣1199億,離假茅臺事件過去才一個月,至今也沒有結果。在其它電商上假貨也是常態之一,甚至有電商大佬說過一句“假貨比真貨好”,把假貨再次推向風頭浪尖。

一直以來我們對假貨深惡痛絕,卻又屢禁不止。為什麼電商上的假貨就是打不掉?是電商太大意還是商家太狡猾。到如今大家都知道假貨幾乎成為電商的標配,這是為什麼呢?

假貨成電商標配?環節出在哪裡?為什麼馬雲說假貨比真貨好?

一、面對層出不窮的假貨,第一責任人肯定是商家本人,並不是每個消費都都是打假專家。但電商都覺得無辜,因為我只是提供平臺而已,並不具備甄別的能力。但消費者不會理解,誰叫你提供的平臺,你賺的那麼多,為什麼把責任推開。

二、其實這些平臺從最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假貨就開始氾濫了。這些平臺商家為了吸引商家入駐,基本沒有準入限制,只要有商品就可以,先把用戶的流量吸引過來。你真的那麼貴,為什麼不去實體店呢?我賣這麼貴,以後誰來我這裡消費呢?大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後來平臺做大了,流量比較大,各個平臺也提出過一些打假措施,比如B2C電商網站正不斷提高准入標準,即便是成功入駐也需要應付其嚴苛的抽檢工作,抽檢數量和頻率也隨著整治力度而不斷加強。還有C2C店鋪,不僅需要制度上的約束,更需要技術上的支撐。比如現行比較流行的“實人認證”,會要求本人拿著身份證拍照,或要求賣家根據指定手勢拍照等等,更高級的的認證則包括了建立人臉和聲聞特徵數據庫,全面記錄每一個賣家的狀況,一旦出現假貨情況將會被終身跟蹤,凍結資金。或者直接聯繫工商部門進行違規查處。

四、但是這樣就行了嗎?不是的,有需求才會有市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存在大量的低收入群體。這些人並不富裕,特別是學生,生產線的工人,在面子觀念的作用下,被拽入消費的漩渦,卻又不得不受顯示收入的制約。最終為了面子去買假貨的人不在少數。

假貨成電商標配?環節出在哪裡?為什麼馬雲說假貨比真貨好?

這就是咱們國家的現狀,你如果非要去跟西方比,看看GDP你就知道了,你也沒有別人富有。更別談什麼知識產權,對窮人和普通民眾來說,那就是個笑話,能活得有體面是最大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