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為文化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共享經濟為文化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據專家分析,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共享經濟規模佔GDP的比重達10%,2025年預計達到20%,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仍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旅遊、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均有可能成為共享經濟的新"風口"。

體驗式旅遊呈需求遞增態勢

共享經濟為文化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近年來國內旅遊市場異常火爆,文化旅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文化旅遊的盛行反映了人們需求變化的新趨勢,其實質是以體驗經濟為支撐。從需求端來看,當前的形勢是出於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迫切需求,即通過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來滿足自身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激發"旅遊+"的多種形態,諸如旅遊觀光、文化教育、體育健身等等。

據世界旅遊組織研究表明,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體驗式旅遊的需求被充分激發,旅遊方式從觀光遊轉變為休閒遊、度假遊。而2018年我國人均GDP預計達9376美元,體驗式旅遊的時代已經到來。

文化旅遊的發展越來越依靠體驗經濟的推動,共享經濟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越加體現。體驗經濟和共享經濟本來就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時代主流,旅遊業作為受其影響最早和最深刻的行業之一,與其天然契合。共享經濟與"旅遊+"無論是發展理念還是發展思路都極其相同或相近,正在深度融合。同樣,共享經濟也為體驗式旅遊拓展了更多的諸如社交、教育、分享等方面的功能。

而廣義的共享,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設施層面,而應涵蓋包括有形和無形的資產,實體或虛擬的空間等在內的一切資源,使更多的人獲得共享的福利。

文化旅遊共享生態圈發展思路

新消費需求催生下的文化旅遊業態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當地文化意象的原真性和特殊性,二是遊客享受旅遊服務時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如果說過去的旅遊景區普遍被認知為"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大都以靜態的形式展出,流於表面形式,那麼在體驗式旅遊中,項目將搭建各種"情境",在吃住行遊購娛各方面體驗到"浸沒式"的互動和參與。遊客和原居民之間可基於旅遊服務和地方文化形成一個良好的"共享生態圈"。

共享經濟為文化旅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1、旅遊產業與關聯產業融合,形成開放性的生態圈

業態融合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趨勢,藉助互聯網思維打破相對封閉的文化旅遊內部生態圈,實現產業跨界融合,也是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隨著旅遊業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文創、科技等元素不斷豐富到"旅遊+"的理念當中,發展出更加多樣的文旅產品和業態,以滿足越來越多追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旅遊消費者的需求。

2、內外部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如今旅遊經濟中的資源共享比比皆是,出行、住宿等設施的共享市場日漸成熟,私人導遊、私廚等服務型共享也應運而生。共享模式建立有賴於各類整合資源的―平臺搭建。當今火熱的智慧旅遊概念,本質就是在強調和去兌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服務價值。

3、突出人群互動功能,增加遊客黏性

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就是建立一個生態圈的過程。建立一個充滿生命力和親切感,能夠自發活動和充分交流的生態圈,關鍵在於文化實踐者與文化消費者之間的融合。文化通過傳播與交流而存在,而原住民與遊客之間的互動,分享的不僅是故事和經驗,更是情感和生活方式。

4、文化環節的供養,需要生態圈效益共養

文化旅遊項目需要配置一批最體現當地文化原真性、獨特性、可謂"點睛之筆"的產品。這些產品可能是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或是日漸衰落的傳統產業等等,也許其本身不具備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能力,甚至需要持續不斷的成本投入,但為賦予項目文化細胞,擺脫單純的商業或生態定位,有必要供養文化生產環節的各類開銷,比如說:古北水鎮裡補鞋的老師傅,他的攤檔不但不收費,反而水鎮運營方還要發工資給他。作為整個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其形象價值可以為整個產品體系"加持,這對提升項目的文化價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者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