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標準投降姿勢,雙手不抱頭,不舉白旗

投降,自古以來就是一門高深學問。合適的投降方式,既能向勝利者表示臣服,還能保持基本的尊嚴和相應的待遇。

中國古代標準投降姿勢,雙手不抱頭,不舉白旗

近現代,投降過程非常的隨意,雙手抱頭,一尺白布就能搞定,嚴肅點的也只是搞個簽字儀式什麼的。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卻把投降這個事玩的多姿多彩,非常的有儀式感。

歷史上最著名的投降方式,當屬鄭伯肉袒牽羊投降楚莊王。那麼肉袒牽羊這一打扮有什麼含義呢?是鄭伯個人的行為藝術,還是當時的慣例?這一切都的先從古代禮儀說起。

肉袒,也就是上半身不穿衣服,在古禮中代表請罪、懲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記載了廉頗“肉袒負荊”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後人還總結出一個“負荊請罪”的成語。

中國古代標準投降姿勢,雙手不抱頭,不舉白旗

西漢孝景帝末年,九卿之一的石奮告老還鄉。此人一生恭敬謹慎,遵守禮法,還鄉後對兒孫的過失從不當面指責,而用絕食的方式要他們自己反省,一直到他們認錯肉袒來見表示認罪該打為止。由此可見,鄭伯肉袒,即表示自己有罪該打,旨在向楚莊王致歉。

再說牽羊。牽羊的義涵又是什麼呢?先秦時,人與人見面,必須攜帶見面禮,叫做“摯”,或作“贄”。摯的品類,依照身份性別而有不同;從另一角度說,用什麼摯,即反映出雙方是什麼關係。《周禮·大宗伯》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

鄭伯與楚王都是一國之君,兩人相見應當執一種名為圭的玉器,但現在鄭國戰敗請降,鄭伯必須表態,從他牽羊為摯來看,即表示鄭伯願意在某一條件下臣服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希望投降後仍擁有相當於上大夫的資格。

中國古代標準投降姿勢,雙手不抱頭,不舉白旗

楚國的制度和中原國家不同,中原國家的上大夫,相當於楚國的縣公,鄭伯的態度,是希望仍保有國家,充當楚國的縣公。他沒執圭,執圭就代表他想繼續與楚莊王平起平坐,他也沒執雁,執雁便把鄭國貶得太低了。而且周武王伐殷時,商紂王長兄微子啟肉袒牽羊,不但保住了性命還成為了宋國的國君。如此看來,鄭伯肉袒牽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很多年以後,後蜀皇帝孟昶面對兵臨城下的宋軍,他也選擇了牽白羊,而且他還效仿春秋年間許僖公,銜玉璧,抬空棺放置在城門口,命令文武大臣穿喪服,面對空棺放聲痛哭。這又是為什麼呢?銜玉璧表示獻上國家,士大夫穿喪服,意謂將替國君服喪,運空棺,是指準備替國君收屍,這都是國君表示自己有死罪,等待勝利者裁決。

中國古代標準投降姿勢,雙手不抱頭,不舉白旗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了,在投降這件丟人的事情上,有時無聲的禮儀姿態,勝過千言萬語,還可以避免或降低談判時的尷尬。

所以,楚莊王接受了鄭伯的投降,命令軍隊後撤30裡,與鄭國義和;宋軍主帥也代表趙匡胤收下了孟昶玉璧和白羊,將那口空棺材付之一炬後,宣讀了赦免孟昶的詔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