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而非銀行 可能引發下一場危機

【友財網外匯資訊】- 銀行必須承擔以前金融危機的大部分責任。但在下一次危機中,普通投資者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投資者而非銀行 可能引發下一場危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將通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這一工具來實現這一點。這些上市基金本質上是被動型基金,旨在追蹤股票、債券、貨幣或大宗商品指數的表現,而不是在各個公司之間進行挑選和選擇。

在過去的十年裡,ETF的知名度飆升。被動管理的美國股票基金資產比例幾乎翻倍,達到接近40%。在標普500指數491只成分股中,僅先鋒(Vanguard)一支基金就持有超過5%的倉位,佔該指數總市值的近7%。在日本,央行在ETF擁有大量股份,被動型投資者持有超過半數的股票資產。

很容易看出為什麼這些基金會蓬勃發展。理論上,ETF投資於多樣化的指數,其表現一直優於主動型基金。ETF的簡單性吸引了普通投資者,他們可以專注於廣泛的資產配置策略,而不是猜測個別贏家和輸家。成本費用很低,收費一般在0.05%到0.50%之間。隨著回報率普遍下降,這一點變得更為重要。

然而,ETF的風險比許多投資者所認為的要更高。舉例來說,在加權指數中,基金別無選擇,只能買入已經超配的股票(通常是昂貴的),而忽視那些已經低配的股票。隨著價格的上漲,投資者可能會對一些大型股票過度投資,比如目前主導美國主要股指的大型科技股。這與“低買高賣”正好相反。

ETF可以以複雜的方式複製指數。一些基金沒有購買與指數權重一致的所有資產,而是使用子集合,從而使投資者暴露於跟蹤錯誤之中。其他人使用衍生工具,為交易對手創造信用風險敞口。一些ETF利用槓桿來提高回報率。與其他基金一樣,ETF可以將基金的證券借給賣空者,這就為借入資產的回報創造了條件。ETF必須全額投資,因此持有的現金最少,這可能會限制在經濟低迷時期的靈活性。管理指數的規則可以改變,有時是任意的。

更糟糕的是,ETF——從它們的設計和規模來看——扭曲市場的方式並沒有被很好地理解。ETF鼓勵集中於少數流動性好的大盤股中,創造出同質化和動量跟隨的市場。專注於降低成本需要ETF強調規模,進一步加劇集中度。市場容易受到少數大型被動基金的影響。

人為因素,如納入或排除在指數之外,會迫使買入和賣出;這可能導致資本錯配。例如,在當前的股市週期中,過度加權的流動性強的大盤股因被迫買入而獲益匪淺。這增加了泡沫的風險,就像2000年那樣。

ETF甚至可能完全扭曲估值。首先,他們不分析價格,這意味著他們不會對價格發現做出貢獻。可以說,它們削弱了企業的積極性,因為被動型基金購買者對公司治理幾乎沒有興趣。

最後,ETF增加了波動性,減少了流動性。受ETF和相關股票之間套利活動的推動,被動型基金的日內和每日波動率顯著上升。隨著ETF作為證券的邊際買家和賣家越來越重要,這可能會增加不穩定時期的波動性。

與此同時,被動型基金鎖定了很大比例的股票,這些股票只能根據市值變化或其他指數指標進行交易。因此,可供交易的股票(或“真正的流通股”)的實際數量可能比投資者意識到的要少得多。尤其是在處理小盤股、某些債券和大宗商品時,許多ETF的流動性比基礎資產實際可用的流動性要高。

如果危機真的發生,這可能會加劇經濟衰退。ETF將不得不迅速賣出它們不成比例地買進的東西;被動型指數投資者可能會成為恐慌拋售者。在ETF成為主要買家的市場,它們可能很難找到願意接盤ETF試圖賣出變現資產的人。

設想一個ETF的一個大投資者,比如擁有10%的份額,被迫在一天內出售其大部分股份。可能沒有現成的買家來購買這麼多的股票,導致ETF的價格跌至其所持資產價值以下。這種價格影響可能被誇大了,因為ETF活動加劇了上漲和下跌。當崩盤發生時,這種情況可能會更明顯。

在一系列有利於被動策略的政策推動下,美好時光對ETF來說非常有利。投資者現在應該擔心的是,當情況發生變化時,他們會有多大的彈性。在每一場危機中,未經檢驗的結構都暴露出潛藏的弱點,這些弱點威脅著財富和金融穩定。沒有理由認為下一次會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