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姓|方氏

中國百家姓|方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帝王神農氏裔孫雷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該支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源流二

源於姬姓

①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相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方相氏,傳說為黃帝時期嫫母之後,擅長巫醫之術,世代相襲。到了西周時期,以其特長設置了方相氏之官,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專職掌管驅除瘟疫厲鬼。在方相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相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相氏。

② 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在西周後期的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屬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為此,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洛陽)。在姬方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方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方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官位

①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方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設置的一種官稱,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專職負責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內的獄訟。有時還要調節各封邑之間的糾紛。在方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氏。

② 出自先秦時期時期官吏方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歷朝歷代,一般將一方行政區之最高行政長官尊稱為方伯。在方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方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

③ 出自秦朝時期官吏尚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方氏,是秦朝時期所設置的官位,別稱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長官稱尚方令,其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宮廷御用器物的製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機構。在尚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方氏、尚氏。

源流四

源於翁姓,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後代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方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傣族、回族、土家族、朝鮮族、高山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方,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方雷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雷,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孫楡罔之長子。《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春秋合讖圖》說:“軒轅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黃帝之後嫘祖的父親,原居雷澤(今濮陽和山東菏澤一帶)。因“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後裔以山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為姓曰雷;到南宋時,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長子方以平改為鄺姓。這就叫“方、雷、鄺三姓同源,皆來自方雷。”

中國百家姓|方氏

郡望

開封郡:江蘇溧陽、宜興、金壇、句容、南京、浙江淳安、桐廬、湖州、德清、杭州、富陽、安徽廣德、徽州(黃山)、祁門。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後移治安徽歙縣。

中國百家姓|方氏

堂號

詒謀堂、敦睦堂、敦雅堂、敦本堂、敦義堂、敦倫堂、敦敘堂、敦厚堂、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倫敘堂、榴耕堂、聚樂堂、永思堂、大訓堂、友慶堂、永錫堂、白雲堂、發祥堂、世恩堂、壯猷堂、觀禮堂、陽牧亭、光遠堂、光啟堂、正學堂、朔源堂、源仁堂。

方氏名人

方儲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儲(?—93)東漢官員、學者。字聖明,一字頤真,丹陽歙(今安徽省歙縣)人。習孟氏《易》,精圖讖,善天文。章帝建初間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議郎,轉洛陽令。建初六年,在阜陵令任上回家奔母喪,克盡孝道,負土築墳,種樹千株。元和初年(84),再次被舉為賢良方正,考對策,又得第一名,拜授議郎,改任洛陽令,升遷太常。

方儲死後建了兩座廟。一個建在淳安縣東郭內方儲墓前,是漢代盛行的墓祠。另一個建在歙縣柳亭山。方儲死後被逐漸神化,宋明帝加贈方儲為龍驤將軍、洛陽郡開國公。

方幹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幹(836—903),字雄飛,號玄英,門人私諡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為人質野,喜凌侮。每見人設三拜,曰禮數有三,時人呼為“方三拜”。因朝廷腐敗,忌賢妒能,不被起用。後人讚歎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裡”

方幹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幹客死會稽,歸葬桐江。門人相與論德,諡曰“玄英先生”,並蒐集他的遺詩370餘篇,編成《方幹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幹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幹像於嚴陵祠配享。

方孝孺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有執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有執(1523~1594年),字中行。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安徽歙縣靈山人氏。因妻、子女五人病死,遂發奮學醫,尤精傷寒,推崇仲景。他認為《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改動,成無已註釋又多竄亂,於是經二十年逐條考訂,撰成《傷寒論條辨》八卷(1593年)。

《傷寒論》經過方有執的編次整理,明顯增強了該書的系統性、條理性,使其規律更加顯著,便於初學者理解與掌握,深受後學讚譽。同時《傷寒論條辨》也體現了方氏在其他方而的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對傷寒學術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其後喻昌、張璐、吳儀洛、程應旄、周揚俊、黃元御、章楠等醫學家繼承其學,形成《傷寒論》錯簡重訂學派。

方成培

中國百家姓|方氏

方成培,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約卒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字仰松,號岫雲,安徽歙縣蘇坡村人,該村被譽為“蘇坡管鑰”,是成正等正覺的最關鍵位置的意思,有傳說其方家旦 是方臘的故里。方氏精通詩詞,酷愛戲曲,一生著作甚豐。據《安徽文獻書目》記載,其著作有《雷峰塔傳奇》四卷、《香研居詞麈》四卷、《香研居談咫》一卷、《聽奕軒小稿》三卷、《方仰松詞榘》十六卷等。此外,還著有《雙泉記傳奇》、《誦詞記疑》、《鏡古續錄》、《記後巖學詩》等。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峰塔傳奇》最為著名,後人改名為《白蛇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