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宿國是一個夏商時便已存在的東夷方國,西周初期武王為追念伏羲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再封其後人於宿,正式成為周朝諸侯。宿國為男爵,位於當時魯國與宋國之間,其故址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一帶。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宿”的甲骨文分為三部分,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張“席子”,意為“人睡在席子上”,上面加個“屋頂”,解釋為“人躺在屋中休息”。“宿”的甲骨文有兩種寫法,起初是上面不帶“屋頂”的,從中衍變可以看出,遠古時期族人們最早是露宿野外的,後來創造了“巢”,才有了擋風遮雨的“家”,也就睡得舒心踏實。《說文解字》:“宿,止也。”即停下住歇的意思。估計遠古宿人是個極為友善好客的民族,故以此來命名。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意思是任國、宿國、須句國、顓臾國都是風姓之國,主管太皞(即伏羲氏)和濟水之神的祭祀。這說明宿國是風姓,在濟水之畔,太昊伏羲氏後裔,而且負責祭祀先祖伏羲氏及濟水之神。古代一個國家擁有祭祀權也要具備一定的資質和威望的,宿國是伏羲氏後裔,夏商以來一直延續著這種祭祀傳統,到了周朝,周王室繼續委以祭祀重任。因此,在春秋無義戰之前,宿國在東夷地區擁有一定的權威。宿國被後世稱為“神守國”,“守神”與“守社稷”是相對的,神守國不參與國土之爭,也沒什麼野心,因此不重視軍事防禦,卻強調祭祀奉神,宣揚精神領袖的存在。孔子說:“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史記-孔子世家》)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正因宿國依仗得是精神免疫,靠信仰維持國家政權,所以往往經不起殘酷的現實衝擊。因史書缺乏記載,不知從何時起,宿國分裂成南北兩宿。據說是因為宿國內部在事奉周朝的態度上政見不一,一支因此負氣出走,遷至當時反周勢力比較強烈的淮夷地區。自此,北宿繼續在故地上延續國祚,以魯國附屬國的身份依然過著信仰至上的日子;南宿則徹底脫離了所謂“守神國”的痕跡,成為淮夷地區一股新的反周勢力,南宿因此屢屢遭受周王室的討伐。

上世紀九十年代出土西周青銅樂器“晉侯蘇編鐘”一套,其銘文長達355字,詳細記載周厲王三十三年,晉獻侯曾受命跟隨周王東征夙夷(即宿國)一事。這裡的宿國當為分裂後的“南宿”,在今江蘇宿遷至安徽宿州之間。南宿國應該在這次討伐中被周軍所滅,其封地最終去向不得而知。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而北宿由於地處魯宋兩大國之間,地位非常尷尬,春秋初期,諸侯開始爭霸,北宿雖然臣事魯國,卻也會不一小心得罪宋國而遭致禍患。如果魯宋兩國對峙,北宿國自然而然會成為魯宋的出氣筒;如果魯宋兩國搞友好,那麼北宿就會成為它們的宴會地。《左傳·隱公元年》記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說得是公元前722年九月,魯國召宋國在宿國會盟。之後齊國強大起來,魯國調頭不再關心宋國,開始與齊國周旋,也無暇顧及身邊的小宿。這時,宋國趁機以北宿事奉魯國不親宋為由對其發難,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宋)內遷其人而更封其君。”意思是宋國將北宿國人整體遷走,換掉不事奉他的國君,也就是說北宿國被遷到了宋國身邊,換上了願意事奉宋國的國君,從而使其徹底脫離魯國的控制,成為宋國的附屬國。

“神守國”——宿國,濟水之神的守護國,宿姓、宿州、宿遷的來歷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說今江蘇宿遷就是宋人遷宿之地,儘管今人有不同看法,這裡暫不作討論。北宿國被整體遷走後,故地成了宋國的宿邑,不過宋國地處較遠,最終這塊地還是落入了齊國的囊中,戰國時,齊國將被吞併的鄣國(見鄣國篇)與原宿國故地並置為無鹽邑。宿國亡國後,國人以宿為氏,形成宿姓,成為宿姓的重要一支。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