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以新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以创新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实现太行山深处的产业扶贫。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农作物有了病虫害,第一反应是喷农药。近代国内农业被化肥、化学农药所笼罩,滥用乱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应对病虫害的方法,在没有剧毒的化学农药之前,生态环境与食物链协调发展,害虫有天敌、益虫可以防控。现在农业以生态、绿色为技术发展方向,生物防治成为逐渐兴起的新方法。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所谓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比如,瓢虫可以吃蚜虫,啄木鸟吃天牛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

农业从业人员与病虫害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当农作物实现大面积种植时,病虫害随之而来,上世纪40年代,化学农药出现使得病虫害发展得以控制,但弊端也逐渐显现,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提高,生态环境中的益虫与天敌被农药杀死,更促进了害虫哦增长。此时,生物防治的优点逐渐显现。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自然界的平衡状态,是“环环相扣”,有了害虫自然会有捕食者,只是需要时间转换,产量损失要在可控范围内,例如,天牛容易在树干中繁殖,啄木鸟正是它的天敌,还有肿腿蜂也是天牛的克星。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古代生物防治卓有成效的例子是养鸭治蝗。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化肥少了、农药少了,产品品质得以提升,而价格自然上升。其次,采用自然农耕的技术路线,需要大量从业人员,为周围黄庙沟、施家沟村的提供就业岗位,流转土地、工资收入使得农民收入有了保障,农民也切实参与到产业如扶贫中。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鹤山区太行山深处的无公害农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