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作者 | 鄒德祥

一處地方能夠被人熱情宣傳,一要有值得宣傳的亮點,二要遇上熱愛這處地方的宣傳員。濟南曾經得到宋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的熱情宣傳,正是因為濟南山美水秀人傑地靈,而趙孟頫又對濟南這片熱土情有獨鍾。

濟南的名勝,明湖、泉水、黃河等等,若論出名之早,都不如無人不知的華不注山。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左傳》載,春秋時期,晉軍侵齊,兵臨濟南。齊頃公(桓公之孫)輕敵,不等士兵吃早飯就下令出戰:“餘姑剪滅此而朝食!”激戰中晉軍主帥郤克中箭,仍率軍拼殺,齊軍大敗。齊頃公狼狽極了,圍著華不注山拼命跑了三圈,這才擺脫了窮追不捨的晉軍,險些做了俘虜( “三週華不注”)。那時筆者沒來濟南,根本想象不出華不注山是個什麼樣子。

後來看到趙孟頫畫的《鵲華秋色圖》,朋友說右邊那座尖峭如削的山便是華不注山,現在改叫華山了,就在濟南東邊,黃河南岸。左邊那座平頂的山,叫鵲山。是為“鵲、華”。看了這幅畫,覺得華不注山獨具特色,須得找個機會一探“鵲華”究竟。

趙 孟 頫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現在各地大搞旅遊,《鵲華秋色圖》無疑成了濟南的小小“名片”。至少,就因了這幅畫,筆者曾到濟南,專程去看了華不注山。

宣傳之於旅遊,實在是太重要了。趙孟頫當年畫這幅畫,真的就是為了宣傳濟南。因為他了解濟南,熱愛濟南。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那是宋末元初,趙孟頫被元世祖忽必烈看中,非要他出仕不可,而且還要“大用”。可一些蒙元貴族十分狹隘,說趙孟頫是宋朝宗室子弟,豈可大用。一些官員還公開擠對他。宰相桑哥天天點名,誰上朝遲到,定要賞一頓大板子,趙孟頫偶爾遲到了一次,桑哥也沒客氣。趙孟頫要求到地方任職,於是被任命為濟南路總管,來管半個“山之東”。當時“路”上有“省”,泰山之東分為濟南、益都二路。

齊魯文化昌明,濟南又領導古代服裝藝術、歌唱藝術潮流,所以“文藝巨星”趙孟頫來濟南任職,真是“得其所哉”。他能書善畫,詩文出眾,音樂天賦極高,這藝術的種子植根於濟南深厚的藝術土壤,堪稱天作之合。濟南路分管棣州(轄今魯北)、濱州、淄州、萊州、登州,趙孟頫所到之處,濟南的風物,黃河的濤聲,蓬萊的大海,臨淄的古蹟,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濟南,趙孟頫詩興大發,歌詠大明湖、趵突泉、龍洞、華不注山等湖光山色的詩篇不斷問世。 “林梢春動紫煙生,策馬東風十里程。若到濟南行樂處,城西泉上最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干眼自明。”這類優美的詩句,令讀者對濟南心嚮往之。可以說,濟南在文化史上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美譽度,趙孟頫有一份“推介”之功。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濟南路的蒙古族領導胸無點墨,讓趙孟頫一比土得掉渣,所以對趙孟頫不甚友好。三年後趙孟頫被調回朝廷,不久又到杭州任職。這時有位濟南老鄉叫周密的,南宋末為知縣,宋亡後以遺老自居,在杭州專事著述(所著《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等書,至今聲譽甚隆)。

周密的曾祖父周泌是濟南人,隨宋高宗南渡,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周密本人對故鄉濟南儘管陌生,為表不忘故國,自號“華不注山人”。周密著書需要了解濟南的情況,於是就訪問同是吳興人、又在濟南做過官的趙孟頫。趙孟頫較周密年輕二十餘歲,對老人的執著精神十分敬佩,於是全力配合他寫書。趙孟頫給他講濟南,講不清楚就寫出來,這還不夠,乾脆動筆“畫”濟南,把自己知道的濟南,全部告訴給周密。這幅《 鵲華秋色圖》,就是這樣產生的。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趙孟頫所畫《鵲華秋色圖》忠實於事實,精彩而傳神。與華不注山的照片對比,不難看出趙畫更生動(見圖二)。華不注山平地崛起近200米,“不連丘陵以自高,孤峰特拔以刺天”,特色極其鮮明。平地拔起一座孤山,而且如此之高之峻,這在別處是少見的。

圍繞這幅《鵲華秋色圖》還有一則故事,說是趙孟頫“在濟三年不辨東西”。清代乾隆皇帝對《鵲華秋色圖》愛不釋手,南巡途中游濟南,對著鵲山、華山展卷對觀。忽然發現鵲山本在華山之西,題款卻寫成了“其東則鵲山也”。乾隆皇帝真夠仔細,連作者的這點筆誤都沒放過。

七八百年來,凡是讀過趙孟頫歌詠濟南詩篇的人,凡是欣賞過趙孟頫這幅《鵲華秋色圖》的人,凡是讀過周密有關濟南著述的人,誰人不起“濟遊”之想?

人物 | 趙孟頫——濟南山水的義務“宣講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