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2018網絡媒體文化小康看襄陽實踐新春走基層活動


講好襄陽故事,傳遞襄陽聲音。2月6日,由襄陽市委宣傳部、市互聯網信息管理辦公室主辦,襄陽日報網、市網絡文化協會承辦的2018網絡媒體文化小康看襄陽實踐新春走基層活動,走進老河口樊城周邊農村。

多家網絡媒體的記者走進襄陽周邊農村採訪,挖掘鄉村文化小康建設的樣板,展示襄陽文化建設成果。

此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互聯網信息管理辦公室主辦,旨在充分反映襄陽市各條戰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基層群眾的生活變化,宣傳基層一線幹部群眾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展示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發展的期盼。

老河口仙人渡抬妝故事,2006年1月6日,被襄樊市政府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9月27日,被老河口市政府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

清雍正年間,仙人渡已形成僅次於老河口的五省通衢的物資集散地。外地商賈來此建會館經商貿。同時也帶入了客家文化。拗抬妝故事就是此時由“山西會館”商人帶入。始有四抬,民國十七年一抬芯子折斷,僅剩三抬沿續至今。

抬妝故事陣容龐大,出抬一次需百餘人參與。每抬在特製的大方桌上站兩層化好妝的小孩,前後各四人抬桌子,成“八抬大轎”,後備八人換班。每抬兩旁各有兩根5米左右的竹竿通體黃布包扎,一根竿頭安鐵叉,亦用紅布包裹,稱為“叉子”,另根上面安雞毛撣子,稱“點子”。“叉子”用於撐住小孩兩腋,一搭勁,二安全。“點子”用來開道,,擋住觀眾不得靠近方桌。行進時“叉子”“點子”於兩邊護衛。

仙人渡大學生利用寒假進行社會實踐 服務鄉村文化建設

郭崗有文、體廣場各一座,兩個人工開鑿的景觀池塘,農家書屋、居民健身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省級“老年人體育健身示範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樊城文化小康建設試點”,各種榮譽接踵而至。

郭崗有文、體廣場各一座,兩個人工開鑿的景觀池塘,農家書屋、居民健身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省級“老年人體育健身示範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樊城文化小康建設試點”,各種榮譽接踵而至。

郭崗有文、體廣場各一座,兩個人工開鑿的景觀池塘,農家書屋、居民健身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省級“老年人體育健身示範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樊城文化小康建設試點”,各種榮譽接踵而至。

此外社區還投資300多萬元建設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農耕藏品達9000多件。





高田村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先後被評為2015-2017“全國文明村”;省級“生態村”、“綠色示範村”、“市級文明村”;區級“民主法治村”、“綠色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由花園村村民組成的老年藝術團人才濟濟,吹拉彈唱樣樣精通。2017年初,花園村全面啟動了文化小康建設工作,深入打造村級政治文化中心建設,深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新農村。



在花園村,央視《開門大吉》的“明星”農民一曲高歌引得記者們鼓掌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