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中國古人有著這樣的生死觀,即人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只要將他生前最喜愛的寶物和人與他葬在一起,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仍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不再孤單,因此產生了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用活人殉葬。隨著中國文明的進化,自秦國宣太后命令廢止人殉,而以人俑代之,這才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人殉制度也漸漸消失在歷史之中。​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三國時期,吳將陳武戰死,孫權下令以其愛妾殉葬,當即就有人責罵孫權:“權仗計任術,以生從死,世祚之短,不亦宜乎!”可見當時人殉已普遍為世人所不容。然而過了千年之後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竟又重啟了這項制度,”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明宮人殉葬之制”及毛奇齡《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雖然《明史》刪除了朱元璋重啟人殉制度相關記載,但是仍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明成祖朱棣將朱允炆趕下臺後,對侄孫皇帝在位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討論,如取消其年號、革除其在位時的所授官吏職務等,其中也包括對陪葬嬪妃和宮女家屬“朝天女戶”的安置問題,但是朱棣拒絕,並以“他每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通調孝陵衛帶俸。”繼續保留其原有待遇。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早在朱元璋在位時,人殉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傳開來。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爽死後,他命朱爽的兩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兒子行走於黃泉路上不會孤單。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怕嬪妃會在他死後難耐寂寞而不忠,便在臨終時給朱允炆留下遺囑:後宮未生育過的嬪妃一律陪葬。最終為他陪葬的嬪妃多達46人,還有十幾個宮女,她們被稱為“朝天女”。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然而,令史學家爭議不休的是:這些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和宮女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殉葬的呢?有人認為這些嬪妃應當是上吊自殺而亡的。明朝太監們將符合條件的嬪妃和宮女集中在一個房間,為每人配備了一把太師椅,太師椅上方懸掛著七尺白綾。覺悟高的自行將脖子伸向白綾結成的套口內吊死,覺悟低的則顫慄著在太監的幫助下套進套口後取走太師椅。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還有一些史學家認為:皇家應該會為了保持這些陪葬嬪妃的遺體不腐而進行特殊處理,處理的方法應該是通過向體內注入水銀的方式。明朝太監們將符合條件的嬪妃和宮女們集中在一起後,給她們服用類似安眠藥的茶水,太監將她們迷暈後切開她們的頭部,用銅勺將一定量的水銀倒入缺口,再用針線將頭部縫好,此時陪葬的嬪妃們再也沒有存活的可能。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以上兩種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與第二種觀點相比,第一種顯然最為人接受,雖然頭頂灌水銀確實是一種置人於死地並能長期保持容顏不壞的最佳手段,但確實太沒人性了。人殉制度最終在幾十年後以明英宗臨終前“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而廢止。1673年清朝康熙再次下旨禁止奴僕隨主殉葬,徹底終結了被朱元璋重啟的人殉制度。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