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

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的一生,这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是人类诞生以来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同信念,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一下“幸福”这个词的意义,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幸福可能就是有吃的、不会受到野兽攻击;生产力低下、战火纷飞的时代,幸福也许只是能吃饱、不打仗;而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基本上不再受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威胁的现在,幸福包含的要素会比以往要多得多,稳定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快乐的心境通常都是大家公认的幸福因子。

简单的说,幸福是指人们无忧无虑和随心所欲地体验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时,获得满足的心理感受。

当然,也有人把拥有巨大的财富或者显赫的地位视为幸福的关键所在,但是即使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财富、名声、权势等一切外在的东西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因为幸福是人们对理想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感受,并不取决于客观因素。

一个崇尚自然、追求平静的人,即使家徒四壁也会内心喜悦;一个追名逐利、永不满足的人,就算拥有再多也不会开心。

这个结论,也已经被许多社会实验和科学数据所证实。

这其中,最著名的社会实验来自于哈佛一个坚持了75年的研究计划。1938年,时任哈佛卫生系主任的Arlie Bock教授提出了一项“野心勃勃”的研究计划: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一生的经历境遇,记录下他们的人生轨迹,最终尝试从这些人一生的记录中找到研究者们以及世人都非常感兴趣的答案:

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可能获得幸福?

他们研究的样本包含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典型人群,涉及700多人,既有来自于波士顿贫民区、生活毫无保障的穷困小男孩,也有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这些身份迥异的人群,起点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都共同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冷战、石油危机、金融海啸、911等众多重大事件,在家国兴亡、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里他们的人生也在结婚、离婚、生儿育女、升职、从政、经商、成功、失败等轨迹中交织变化。

75年内,他们有的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的遭遇变故早早夭亡,有人成为贩夫走卒,有人成为民权运动领袖,甚至还有国会议员和一名总统,那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

每隔5-10年,研究者会对他们的人生进行研究总结,七十多年来,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医疗记录最终解答了人们对幸福的疑惑。

这个长达75的研究计划,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关键要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包含和睦的婚姻关系也包括融洽的亲情,当然,真挚的友情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连你如何应对一个陌生人也会决定你的幸福。

研究表明,那些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会一直被孤独寂寞所困扰,这一类人常常会陷入忧郁、不安全感和缺乏自信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健康状况恶化、大脑功能退化,自然,长寿也往往远离他们,幸福更是与他们无缘。

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更幸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研究的结论还证明了另一个事实:与物质方面的损失或事业上的失败相比,更让人感到受伤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争吵、冷战与互相伤害,没有爱情的婚姻带来的危害会比离婚更加致命,亲人的冷漠会比身体上的伤害更痛苦,没有朋友会一生生活在孤单冷清里。

当然,良好的人际关系重点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所以进入中年后,我们更应重新梳理和筛选自己的人际关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值得自己付出的人身上,仓促的应酬与泛泛之交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快乐与成就,你的朋友再多,真正对你好、值得交往一生的也就那么几个。

哈佛的这项研究颠覆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和教育要加倍努力,要成就更多,要永不停歇、不知疲惫地向前进发,成名要早、成功要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所谓的幸福,然而哈佛却用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告诉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终极秘密。

人的一生有限,别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勾心斗角、唇枪舌剑、求全责备和相互伤害上。用心去爱吧,因为只有爱才能收获幸福。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去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