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先簡單建立一個脈衝雷達模型,根據雷達方程推算威力範圍。為了方便起見,公式就選用基本的經典公式,代入發射機功率、天線增益、rcs,系統損耗、噪聲等等參數進行計算。

先看雪豹E。參數設定為,波長以10ghz為準,就是3cm波,系統總損耗13dB,天線增益38dB,峰值功率20kw。以上參數可以微調,但儘可能和毛子官方數據一致(比如峰值功率)。目標rcs可以變化,探測概率定為90%,虛警概率定為10^(-6)。

1、對於rcs為3平米的典型戰機目標探測距離為280km,切換成窄視角範圍,多積累波束(為普通搜索模式的10倍積累時間),即所謂凝視模式時,有400km的探測距離。

對於F22/F35,此時rcs為1平米。探測距離為30km,凝視模式下為40km左右。。。。

實在是慘不忍睹,不妨再多給點buff。首先,把系統損耗降低成5db(白日夢?),單元峰值功率增加5倍,即單機翼峰值功率由2.4kw變成12kw(整機耗電量增加了相當一部分啊,先不考慮這現不現實)。此時的探測距離為60km,凝視模式為80km左右。在如此不切實際的情況下,探測距離大概是這樣。

就是說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不會超過80km。實際上很可能僅40km不到。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L波段襟翼雷達示意

那麼問題來了,毛子把這貨裝上去是為了啥呢?看隱身機還不如機頭雷達給力,那還能幹啥?其實也很好理解。大家注意這雷達波段,是L波段,這個波段一般用於IFF、數據鏈等用途(LINK16數據鏈即工作在這個頻段附近),毛子用這貨除了可以給自己做iff用,還可以截獲對手iff以及數據鏈信號啊!而且在襟翼位置利用較為可觀的天線尺寸,做到了普通iff天線達不到的增益值,相當於提高了偵查接收的靈敏度。對於敵方的非隱身飛機,這樣做增加了對其數據鏈等信號的截獲能力;對於隱身飛機,因為一般會採取低概率截獲(lpi)技術,一般情況較難以截獲其數據鏈信號,L波段襟翼AESA則可以用高靈敏度的接收系統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當然,L波段的AESA也可充當電子戰系統用途,雖然只能覆蓋L波段裡一點頻率,但是可以充分發揮aesa的高性能優勢,去幹擾對方iff、通信、數據鏈系統。

總而言之,這部L波段襟翼AESA,用來探測對手隱身飛機可能勉為其難,充其量作為補盲大致測向手段,其真正的亮點還是對IFF、通信、數據鏈系統的偵查接收以及干擾能力!

相對於機頭雷達有限的視角(一般為120度),襟翼和機頭兩側都是可利用的空間,合理利用這些空間,將會獲得更為全向,無死角的傳感器探測感知範圍。所以其實不僅僅毛子在想辦法利用襟翼這個位置,美帝也是如此。F22,F35的襟翼部分也放置了不少電子戰天線,用於被動測向定位或者說是EW的接收偵查。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這款超強戰機性能緣何出眾,雷達竟在這裡,殲20服不服?

但是毛子應該算是第一家用上襟翼AESA技術的,其基本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學習的。未來可以利用更加緊湊高效的TR組件,進一步縮小襟翼雷達體積重量並提升功率容量,做大陣列,從12單元變為24單元等等,增加系統靈敏度和功率孔徑積(當然還得提升發電機的供電功率),能夠進一步增加襟翼雷達的作用距離,獲得更好的探測與電子戰效果,實現真正的多功能雷達系統,兼顧探測感知和電子戰!

我們的殲20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