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畫家尹雅銘,雲南昆明人。1969年出生,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受家庭薰陶6歲開始習畫,練習書法,擅長於國畫、油畫、鋼筆畫和雕塑。早年曾受雲南繪畫大師袁曉岑指教,後師從國學大家商憧先生學習國學。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記憶中的昆明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記憶中的昆明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老昆明記憶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少數民族地區壁畫手稿

早年創作了一批鋼筆畫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作品被各大藏館收藏,特別是以“老昆明”為題材的一組鋼筆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偶然的機緣認識了度都活佛,開始了繪畫唐卡之路,至今辦過四次大型的唐卡畫展,並被各界人士所收藏。

藝術穿梭於無限的宇宙空間和時間,但它紮根於生活,鍾情於萬物。正如唐卡一樣,它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然色澤豔麗明亮。

修行者把唐卡畫中的聖像作為修行中觀想和膜拜的對象,懸掛於家庭佛堂和寺院、廟宇的牆壁或柱樑上,其魅力完全不受尺寸大小的限制,也不受表現形式的影響。唐卡是匠人的勞動成果,也是藝術家的心靈表達。在每一幅唐卡有限的畫面中,每一條纖細的、變化豐富的線條,就好像是畫家的心電圖;每一個豔麗而典雅的色塊,就好像是畫家濃縮了的心靈世界。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手繪唐卡作品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鋼筆畫作品

尹雅銘以畫馬入道,在唐卡的世界裡,他畫出了一片靈氣的天空。

三國英雄輩出,寶馬聲名顯赫。《三國演義》在描寫驚心動魄的戰爭時,許多名馬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6歲的尹雅銘捧著一本本《三國演義》的連環畫時,他沒有在意故事情節,也沒有崇拜裡面的英雄人物,他的思緒跟隨著一匹匹名馬飛奔、跳躍。童真的想法是單純的,也是最直接的,他喜歡馬。連環畫裡奔跑的馬,四蹄翻騰、長鬃飛揚;嘶鳴的馬,仰天長嘯、聲震寰宇;站立的馬,高揚著驕傲的頭顱,抖動著優美的鬃毛,尤其是每匹馬流暢的線條,令他如痴如醉。他拿起稚嫩的畫筆,一筆一畫認真描摹起來。朝陽升起,夢想放飛。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西部牛仔

尹雅銘家門口不遠處有一個豆腐廠。 每天上午,拉豆渣的馬帶著“得、得、得”的聲音從家門口經過時,他很欣喜,他細緻地觀察著慢走的馬、快步的馬的不同姿態,把它們的運動規律快速畫下來,享受著那份和諧與喜悅。他每天都畫著現實生活中的馬,臨摹著連環畫上的馬,畫到深處,他分不清筆下的馬是拉豆渣的憂鬱的瘦馬,還是連環畫上矯健如飛的駿馬。他常常幻想能看到萬馬奔騰的真正場景,縱橫千里、聲勢浩大、場面熱烈。就連在夢中,也離不開馬的影子。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動漫形象

見他如此痴迷於繪畫,10歲那年,父母帶他到袁曉岑那裡學習。袁曉岑是雲南著名畫家,他自幼愛馬成癖,注重實物寫生,把握輪廓線條與光影關係,畫出馬的雕塑感。他的馬在造型上以中國馬為基調,綜合伊犁馬、蒙古馬、阿拉伯馬、英純種馬的美,在對美的強化中弱化不美,以東方重精神的審美,抓住阿拉伯馬和中國伊犁馬的靈性和精靈。結構的處理也由單一的線條而與雕塑的線面結合,形成獨特風格。

四年的繪畫,尹雅銘的作品已有厚厚的一沓。它們是線條簡單的馬,更是尹雅銘童年的憧憬。袁曉岑一張張看過去,時而微笑、時而點頭,誇他畫的馬,節奏掌握得不錯,但馬的結構不正確,筆法還不到位。隨後鼓勵了幾句,定為每週五對他指點一次。並告訴他,學好中國畫,必先練習毛筆字。自此,畫馬之餘,尹雅銘開始學習顏、歐楷體。他認為,顏體方正茂密,莊嚴雄渾;歐體方圓兼施、筆力凝聚,均適合初學者臨摹。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除了練字,他每天端一個小板凳,坐在門口,用心地觀察著過往馬匹的姿態,注意它們走路的樣子、表情,然後,描繪下來。馬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尹雅銘日復一日地坐在門口,把它們的神態、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畫面上。每到週五,準時把作品交到袁曉岑那裡,聽他的指點,之後不斷地改正,週而復始。在他全神貫注的繪畫與練字中,光陰一點點的後退,春去秋來,童年遠去。十年光景,彈指揮過。

1987年,尹雅銘分配到昆明市雕刻工藝廠,他第一次接觸雕刻。

雕刻是一種可視、可觸的藝術,能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年輕的尹雅銘,在可觸的藝術中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刻畫著他喜歡的風格。一年後,工廠保送他到雲南藝術學院深造,進行正規而又系統的學習,訓練素描,練習構圖,培養嚴謹的寫實功夫,為他日後的繪畫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喜歡琢磨如何用筆,發現每一種筆法都有其特點,運筆時須走不同的角度,鋼筆畫、油畫、水彩畫、中國畫,他均深入學習研究過,同時,他把中西畫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畫出的畫兼具體積感和筆墨畫意。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1992年,他下海經商,畫筆一直伴隨在身邊。做茶葉生意時,他把自己的想法體現在茶葉的包裝上,設計出浮雕感的圖畫,在包裝上面刻畫出萬馬奔騰的圖案,直到現在這一設計圖案仍受市場的歡迎。浮雕圖案的設計主要歸功於他的鋼筆畫。鋼筆畫屬於獨立的畫種,是一種具有獨特美感且十分有趣的繪畫形式,其特點是用筆果斷肯定,線條剛勁流暢,黑白對比強烈,畫面效果細密緊湊,對所畫事物既能做精細入微的刻畫,亦能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肖像、靜物、風景等題材均可表現。

此後不久,他用鋼筆畫畫了一組展現老昆明風土人情的圖畫,引起轟動。2006年,在上海舉行的國際鋼筆畫大賽中,尹雅銘獲一等獎。在第二年成立的昆明市鋼筆協會中,他出任會長。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一幅畫面,需要有很好的設計理念。而設計理念,不僅用在畫面上,且可用在生活中。朋友裝修房子時,請他幫忙設計。他利用繪畫中構圖的理念,把朋友的房子設計得十分精緻,令朋友讚不絕口。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了一個設計公司。1999年在翠湖舉辦的“迎世博 • 翠湖燈展”,所有的景觀燈,均由他一手設計。彩燈萬盞,燈紅火耀,一如“初唐四傑”盧照鄰的《觀燈詩》寫的那樣:“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天上皓月高懸,湖上萬民同喜。這是上世紀昆明最後一個燈展,盛況空前。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在商海縱橫十多年後,尹雅銘感覺有些疲倦,他想過單一、快樂的日子,決定把繪畫當作專業的發展方向,在筆墨世界裡尋找人生的樂趣。

2006年,尹雅銘經朋友引見,認識了活佛度都大師。

當時尹雅銘對佛教文化的瞭解並不深。度都大師問他做什麼工作,他回答:“畫畫的。”大師又問:“畫什麼畫?”他回答:“鋼筆畫。”大師要求見一下他的作品,那剛勁流暢的線條、細密緊湊的畫面,令大師讚歎不已。大師感嘆了一句:“你不畫唐卡太可惜了!”這句並不是佛家偈語的普通話語,將他帶入了佛門,也帶進了唐卡的世界。那時,他還不明白什麼是唐卡。

昆明畫家尹雅銘 看山 看水 看雲南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它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 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

進入佛門, 尹雅銘歸依寧瑪派後,師從仁曾傑布,學習畫唐卡。寧瑪派的祖師蓮花生大師,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的孫子赤松得贊從印度請來的大師。尹雅銘有多年的水墨畫、中國畫以及鋼筆畫的繪畫才能,他對線條的理解、毛筆的掌握以及對顏色的敏感度,都純熟無比。相比大多數唐卡畫家,他有自身的優勢。 普通人眼中的紅色, 只是一種紅,在他眼中, 可細分為9種深淺不一的紅。尹雅銘畫的唐卡細膩、顏色均勻,深得許多人的喜愛與收藏。

唐卡製作,最講究的就是畫工,“線條一筆一筆勾出來,顏料一筆一筆填上去”。對畫師的衣食住行也有嚴格的要求:在繪製期間嚴禁吃肉、飲酒、吃蔥、近女色;並要進行沐浴潔身等。尹雅銘稱,唐卡的繪製過程十分複雜。首先,根據畫面的大小,將白布用繩子繃在特製的木框上,塗上一層膠水,然後用膠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狀塗在布的兩面。 待幹後,一邊用布頭沾水塗在布面,一邊用光滑的卵石進行打磨,經反覆打磨後,布面平整光滑,幹後就可以起稿。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應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稱其為佛像,也不能開光。起稿一般用燒製的柳木炭條,完成後用淡墨線勾畫定稿,然後就著色、分染、勾色線,最後描金。繪製完後請高僧活佛進行裝藏,即在佛像的額、下巴、頸等地方寫上藏文或梵文明咒,並有各種綵緞進行裝裱,藏語稱“故夏”,然後送寺廟內請眾僧頌經進行開光儀式,使本尊或佛、 菩薩附於面上, 才算有了靈氣,才能成為聖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尹雅銘說,每一幅唐卡的完成都需要畫師挑戰自身的耐心和意志力,從準備畫材、顏料開始,到起稿、描繪、填色、定稿,每個步驟都需精心完成,容不得有半點浮躁和雜念,尤其是在繪製過程中,每一個細微的線條都要求全情投入。

唐卡繪畫分為噶赤派、勉唐派、熱貢派和欽則派。尹雅銘的技法融合了噶舉派與勉唐派。他每年八九月份都會到四川甘孜州或香格里拉等藏區的寺院畫壁畫,下第一場雪之前出來。他當作是一次嚴肅的個人修行,自始至終遵守嚴格的宗教戒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一筆一畫都體現他對藏傳佛教崇敬的態度。

尹雅銘一直供奉著他畫的第一幅唐卡,2007年,他花了整整20天才完成。畫面上是文殊菩薩,面相圓潤、細眉長目、雙目微垂、面帶微笑、外透睿智、神態慈悲安詳。文殊菩薩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著“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著的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

尹雅銘說:“在完全靜下心來的時候,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唐卡作者的獨具匠心;只有當你具備佛教中所說的禪心的時候,你才能通過對佛像的觀賞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