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区块链解决了共识问题,却没有解决信任问题

第一个问题,比特币会不会被竞争者所取代。

这个问题非常经典,在五年前我就看到有人在问,五年后他还在问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也就是古典的思维。为什么呢?互联网思维是这样的,在互联网早期,我们看到浏览器之争,早期的王者被后来的IE所取代。历史上这样的取而代之层出不穷,所以你凭什么认为比特币这样的事物不会被新的技术,更先进的数字货币所取代呢。

区块链不应该被视着一种软件,它是一种协议,这就是它们本质的区别。首先互联网的项目往往是一种软件,软件需要通过不停的申请专利来构建自己的壁垒,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区块链的话,它是一种协议,协议是一种标准,开源共享,欢迎大家来copy它的代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公司,越来越多的机构来使用它的代码。

从开发主体上来说,软件的开发主体是公司,公司是营利组织。区块链,尤其是公链,公链的开发主体往往是基金、社区这样的组织,松散型的,它是非营利机构。软件确实需要不断的迭代升级,以保障它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区块链的协议往往是非常的稳定,因为你要修改它的协议需要全网共识通过,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软件是可以停机的,可以停止维护更新的,区块链是一台启动后便不可停机的信用机器。通过这样对比的思维,我们就可以回答刚刚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做区块链底层协议更具有价值。

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会发现现在做区块链的开发,或者技术负责人,他往往不再自称CTO了,一般都自称首席科学家了。这也反映一个事实,那些开发底层协议的现在已经站在台面上,风水轮流转。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互联网项目一般做应用层面的是占据着绝大多数价值。开发协议层的这些其实没有商业收入,很多都是开源组织通过捐赠来维持项目的运行。区块链项目这样的价值分配,可能做协议层掌握着核心的价值。为什么呢,是因为核心开发者掌握着代币的绝对分配权,所以它的价值变得很大。

传统的商业模式往往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区块链不一样,它是天然的内置一套代币激励系统,所以它天然自带社区、用户或者矿工,以及开发者这样的社群,每一个人都参与它的维护,它的交易打包,或者代码的更新。最近有一条新闻说IBM区块链开发团队有1千人的规模,看起来是很大。但是对区块链公链项目来说,它的开发者或者测试者远远不止1千人的规模,因为它有大量外部开发者和测试者。可能每一位用户,每一位矿工都是它的测试者。

第三个问题,也是非常经典——为什么需要挖矿。

挖矿可以说是舆论的焦点,很多人都在想这是不是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我们是不是可以发明一种新的方法,避免这种能源消耗。有技术背景的朋友,我推荐大家去读这样一篇文章,是由Google一位工程师所写的《最小可行区块链原理》,他用倒推法的方式来解释为什么需要投入计算,为什么POW机制已经是一种最小可行的区块链方案。我用非技术背景的逻辑来解释,为什么计算在区块链中非常的重要。

为什么区块链解决了共识问题,却没有解决信任问题

这张表格,其实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现实世界也可以叫做原子世界,数字世界也可以叫做比特世界或者互联网。其实它们之间是存在一这镜像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是随机性的。在数字世界,事物都是伪随机性的。在现实中天底下是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数字世界一切东西皆可复制。我们说现实中的资源往往都是一种竞争性资源,所谓竞争性资源,就是一项事物我所占有,别人就不能再拥有。

在数字世界,事物都是非竞争性资源。比如一个文档,我传给别人,并不能像现实中我传一本书给别人一样,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传一个文档给别人,我的电脑里还保存这个文档无穷多的副本。在数字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非竞争性资源。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是相争的,走向无序,走向混乱。在数字世界是负熵,信息大爆炸。现实世界中事物往往遵循正态分布,就像人的身高体重,不会拉得很大,而是一种中性曲线的分布。在数字世界事物往往遵循幂律分布,马太效应加长尾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