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恋爱,不可以没手机

我可以不恋爱,不可以没手机

文/ 李惠琳

每天使用手机次数达108次。一天24小时中,每13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手机。

这是近期爱尔眼科发布的《国民手机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中的数据,参与调查的网友达到数万名。“108次”、“13分钟”这几个数字让我们意识到智能手机黑洞的吞噬力。而且可以肯定,现实生活中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远不止几万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7.5%。其中不同程度依赖手机的人比比皆是。

手机成“第六感官”

智能手机发展近10年来,由一个通讯工具变成人类五官之后的“第六感官”,看剧、聊天、刷微博、抖音、朋友圈、逛淘宝……上班时几分钟就要看下手机,晚上睡觉前迟迟舍不得放下,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还是找手机,吃饭、走路、上厕所也离不开手机……简直比男友还亲密。

小到还没学会说话的幼童,大到退休在家的老人,无不染上了“手机瘾”。连苹果CEO库克也承认,他使用iPhone的时间比预期多很多。而在更早之前,我们讨论和评论更多的可能是“游戏瘾”、“网瘾”。

最近一则消息让网友们炸锅了,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游戏瘾早已不是新鲜事,即便不玩手机,很多人对手机的依赖也很深,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诞生了一个新的物种:手机僵尸。其特征是手里总拿着一部智能手机,肢体僵硬,只有手指异常灵活,经常出没于马路、公交、地铁等人群聚集的场所,以青少年居多。

手机僵尸的叫法有点可怕,如果把这种行为弱化,你应该听说过的另一种温和点叫法——低头族。只是手机僵尸的属性更为严重,他们在移动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机上,对周围的事物不管不顾,成为城市交通中的重大隐患之一。

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低头族们的专用通道进入公众视野。在重庆,有一条手机专用人行道,近50米的人行道被分隔成了两部分,一侧写着“请勿使用手机”,另一侧写着“允许使用手机、但风险自负”字样。其目的是避免使用手机的人发生意外碰撞、摔伤等事故。

在西安,近期也出现了一条印着“低头族专用通道”几个字的路,在网络上引发不少热议。

我可以不恋爱,不可以没手机

过于沉迷手机世界,也在严重干扰我们的生活。如今已经很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报、看纸质书。当人们一旦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舒适时间,就很难再静下来看一本书,很难专心地学一些东西,甚至很难完整地在影院看一部电影。

手机上瘾该怪谁?有人说怪大脑里的多巴胺。当大脑预见到某种行为会带来利益的时候,它会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到渴望和期待,一旦人体产生这种感受,就会去积极地执行这种行动。可以说多巴胺与所有的上瘾行为都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多巴胺似乎并没有错,错在于利用技术手段激活多巴胺,引诱人们上瘾的游戏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们。

罗振宇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关于移动互联网,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在这场抢占用户时间的战争中,为了商业利益,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想法设法让你在APP上停留时间更久些。

开发者们的防沉迷策略

随着智能手机带来社会问题增多,机构们开始关注如何摆脱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尤其是针对儿童防沉迷措施。

为了戒除手机瘾,国外有人为了尝试把手机屏幕调成了灰色,目的是让绚丽的屏幕变得不那么诱人,减少人们拿起手机的频率。这种做法最初是由一位技术道德专家推广的。

类似的防沉迷措施不少,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王者荣耀的防沉迷措施就被指能轻松破解。

我可以不恋爱,不可以没手机

这也说明一个真相,科技公司推出防沉迷功能,并不是真的想让你减少花在他们产品上的时间,而是为了暂时躲避舆论的声讨,这是一种策略。

摆脱手机依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手机端进行系统级定制化管理。在今年5月的谷歌I/O大会上,最新的Android P系统新增了一个应用,它可以直观显示用户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甚至具体到每个APP上使用时间和每天解锁手机的次数。

无独有偶,6月初的WWDC 大会上,苹果iOS 12系统加入了一系列防沉迷功能,包括通知免打扰、屏幕时间、应用限制等。其中,屏幕时间功能可监控并记录用户使用手机的行为,并生成每周详细报告,包括在什么时候用手机、时间都花在了哪些 App 上等。应用限制功能则可以对部分 App 设置使用时长的限制。

我可以不恋爱,不可以没手机

在国内也有一些类似的戒手机的APP。如“专心”、“我要当学霸”、“24PI”、“时间去哪儿”、“不要玩手机了”等等。比如24PI, 可以监测用户手机使用时长、频次和趋势。

尽管这些工具都声称要帮用户戒掉手机瘾,但使用与否、关闭还是卸载的权利还是在用户手里。在短期内,想让人们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还非常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