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2018年6月27日上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锦城大礼堂圆满举行。校长邹广严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他笑称这是为毕业生讲授"三大培养"中"职场成功培养"的最后一课,题为:"克服职场'三大失误',创造'锦城'学子的光辉未来!"

邹校长俨然化身一位资深的"职场导师",为每一位即将踏上职场的新人送上最真情实感的建议和祝福。

现场的毕业生们纷纷表示:校长讲话内容"干货"满满,使人受益良多!

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川大锦城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合影

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川大锦城学院校长邹广严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致辞

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邹校长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锦城学院毕业典礼 校长变身“职场导师”为毕业生上“最后一课”

邹校长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邹广严校长讲话原文:

克服职场"三大失误" 创造"锦城"学子的光辉未来

--在锦城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校长 邹广严 教授

各位来宾,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庆祝同学们在"锦城"完成了人生唯一的大学本科学业,开启新的征程。在此,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家长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学校股东、雇主、四川大学以及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本校是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培养的是有知识、会用知识、又能创造知识的经世致用的复合型人才。到目前为止,我校前九届毕业生中已经涌现了100多位银行行长、200多位高校教师、600多名党政机关干部、800多名文化艺术工作者、1200多名企业老板,以及数以千计的工程师、会计师、职业经理人等……他们在各条战线发光发热、大显身手,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锦城"校友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我们把校友的成功视作学校的成功,把校友是否在职场取得成功作为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希望全体校友都能在未来的职场打拼中旗开得胜,迈向成功!

同学们,你们在"锦城"接受了"三个阶段"的"三大教育"和"三大培养",获得了"一会做人、二会做事"的两大法宝。如果运用得好,这足以保证你们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我给大家讲"三大培养"中"职场成功培养"的最后一课,即:"克服职场'三大失误',创造'锦城'学子的光辉未来!"

你们初到职场,第一个可能出现的失误是形势误判--就是形势不明,自身定位不准。克服它的办法是"分清形势,抓住机遇"。

什么是分清形势?分清形势就是要知己知彼,既要认清世界和中国大势,搞清楚什么产业、企业是上升的、发展的、有前景的,哪些是下降的、停滞的、甚至要消亡的;也要认清身边形势,搞清楚所在单位的性质、特点、价值观和工作要求等。既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又要思考自己的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怎样的核心价值和贡献。要搞清楚是企业更需要你还是你更需要企业,是客户更需要你还是你更需要客户……这些问题都认清了,你就能跟得上形势,抓得住要点,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职场新人。

分清形势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促使我们发现机遇,进而抓住机遇。

机遇总是存在的,只是每个时期都不同而已。有的同学爱说"我没有赶上机遇",似乎是"怀才不遇"。其实,只要认真分析,机遇总是存在的--世界需要是机遇,中国需要是机遇,企业需要是机遇,大众需要是机遇,客户需要也是机遇……客观需要就是机遇,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眼光。

大需要有大机遇,小需要有小机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人年广久做"傻子瓜子",四川的"杨百万"卖蚊帐,都是看准了社会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曹德旺成立福耀玻璃集团,就是看准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小汽车进家庭是大趋势,所以他能把汽车玻璃厂做到中国最大、世界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出了两个家电大王,一个是海尔的张瑞敏,一个是长虹的倪润峰,他们的成功靠什么?关键是靠抓住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对家电有大量需求的机遇!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有一大批,最有名的是马云和马化腾。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他1995年去美国时还弄不清楚互联网是什么,但却明白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于是他横下决心,辞职创业,于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马化腾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也是一所地方高校),先就业后创业,1998年注册腾讯公司,如今他已造就了横跨多个领域的"腾讯王国"!

对个人而言,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它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应该像猎人一样追逐机遇:猎人训练猎犬,荷枪实弹,总是"时刻准备着";猎人从不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四处寻找目标和机会;猎人也绝不优柔寡断,一旦发现目标,便果断采取行动;最后,猎人锲而不舍地追逐目标,不达目的不尽全力决不罢休。这些,正是我们对待职场机遇应该有的态度。

所以,同学们,你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工于分析、勤于思考,看准了、冲上去、抓住它,你就成功了一半!

你们到职场可能出现的第二个失误是目标不明--就是没有规划,没有方向,缺少自觉。我们克服它的办法是"制定目标,从零做起"。

目标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的人生航向,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

目标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目标是标尺,它随时度量你的人生进程,离目标越近,你就越接近成功。

有一句谚语说:"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职场注定是盲目的、浑浑噩噩的,只能是得过且过,或者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所以,同学们无论到任何一条战线、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单位,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要制定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

首先,要有人生的大目标,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

其次,要有事业的阶段性目标:如十年规划、五年计划、一年打算等等,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你供职的单位和你的岗位,找到与行业、企业的契合点,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行性。

再次,你的脚下要有一个小目标(这个当然不是王健林的"小目标"了),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目标就是现在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怎样奋斗?

其一,要放下身段,从零做起。

种子埋在地里才能发芽,放在地上就会干枯。所以,同学们刚到一个单位,不要急于想冒头,而要把自己埋在地里,三年五年,埋头苦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才能破土发芽,长大成材。

其二,要勤字当头,额外努力。

"平凡"与"非凡"的距离,有时候就是由这些日积月累的"额外努力"形成的。同学们想要在职场上崭露头角,就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额外努力"。

同学们一定要明白:职场、商场如战场,只付出和别人一样的努力,你不会赢!只有比别人加倍地努力,你才会成功!

同学们一定要明白:工作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履职做事,你不会赢!只有别人在睡觉时你还在做事,别人在玩耍时你还在做事,你才会成功!

同学们一定要明白:一般地付出劳动,你不会赢!企业要的不是劳动的过程,而是劳动的成果,再多的"苦劳"都不能代替"功劳",只有你的劳动给企业带来效益和成果时,你才会成功!

其三,要追求卓越,止于至善。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岗位,做很多事情,要把一个岗位干好、一件事做好,那是容易做到的;要把每件事每个岗位都干好、干到最好,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止于至善"!如果我们处处、时时追求卓越,我们的人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你们到职场可能出现的第三个失误是行为不专,克服它的办法是"专心致志,百折不挠"。

什么叫不专?就是三心二意、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地跳槽,随意地变更方向--这是一个职场大忌,因为企业最欢迎的人是与企业同甘共苦的人,是与企业一起共同创造成功的人。不专还有一个表现是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就停下脚步,最后一事无成,只留得一声叹息。

战胜不专的方法之一是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过多的诱惑和干扰容易使人心浮气躁,精力分散。成大事者贵在能凝神聚气,专注守一。马克思长达四十年聚精会神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研究,写出了鸿篇巨制的《资本论》,攀登上了科学和思想的高峰!任正非所率领的华为团队自1988年以来瞄准一个目标死打硬拼,而不是一会儿做金融,一会儿做房地产,才有现在的成就。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和许多重要理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就集中精力于自己热爱的学科,参加工作后一心一意做研究,抓住一个问题刨根究底,他的经验是:"一个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

日本人小野二郎捏寿司捏了60年,把一件日常小事做到了极致,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寿司之神"。我想:我们大多数同学将要从事的工作,都要比捏寿司精深、重大很多,如果连捏寿司都值得穷尽一生去登峰造极的话,那还有什么工作是不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潜心研究,专心致志做到最好的呢?

克服不专的办法之二是百折不挠。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现在很多年轻人抗挫折能力差,经不起失败,甚至碰到客户的怠慢就灰心,受到领导的批评就闹情绪,这样脆弱怎么经得起风浪?马云考大学考了三次,找工作被拒三十次,但他"逆商"极高,爬起来抓住机遇搞创业,最后成功了。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屡屡失败,钱花光了,他劝说股东再投些钱,他试了1600次,才取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困难重重往往是成功之路的特征。不要怕困难,不要怕跌倒,成功只不过是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

任正非说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二十八年来对准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荷枪实弹,整装待发;我知道你们已经满怀激情,准备战斗。我相信:机遇在哪里,"锦城"学子就在哪里;责任在哪里,"锦城"学子就在哪里;奋斗在哪里,"锦城"学子就在哪里!成功在哪里,"锦城"学子就在哪里!

让我们像任正非一样,瞄准自己设定的大目标,向着一个"城墙口"持续地冲锋!冲锋!冲锋!

祝你们成功!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