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壹姐說

關於“熊孩子”的論戰,已經有過很多輪。很多人都相信,“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父母”。然而,除了那些看起來錯誤非常明顯的“熊父母”,還有一些看起來三觀很正的優秀父母也養出了“熊孩子”。這又是怎麼回事?是“熊孩子”基因突變嗎?是環境和社會帶壞了他們嗎?破解“熊孩子病”的藥方,又在哪裡?認清病因,才能治病治根。

壹姐: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

文︱七彩仙人球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今年暮春的一個週末,送女兒去學跳舞。女兒麻利地換好舞裙、舞鞋,樂顛顛地跑進了教室,朝我做了一個“一會兒見”的手勢。離開課還有5分鐘,教室裡放著準備音樂,我習慣性地在留了個小縫的教室門邊站了一會兒,看看女兒練基本功的樣子。

這時門口從裡向外衝出了一位奶奶,相當霸氣地衝我嚷嚷:“哎,你把門關嚴!真是的!暖氣都放掉了!小孩感冒怎麼辦?”原來,她一直在教室裡不厭其煩地伺候孫女換衣換鞋,這會兒忽然發現門沒有關全,擔心寶貝孫女著涼,情急之下就朝我興師問罪。

一瞬間我有些懵圈,心想這是個多大的事呢,值得這麼大呼小叫的。已是暖陽高照的春日,暖氣開不開本來就無所謂,門開著一指寬的縫能有多大的“著涼”風險?再說,即使要我關門,也該用平和的語氣,開頭稱呼一聲“這位媽媽”,不至於一開腔就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吧。

我是個懶得吵架的人,替她關了門就默不作聲地走了。然而心裡一直徘徊著一個疑問,不知她的孫女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巧的是,這個問題在下課的時候就有了答案。在一群此起彼伏地與培訓中心的老師打著招呼說“再見”的孩子中間,這個女孩顯得分外扎眼。她不僅對主動迎上來打招呼的老師視而不見,而且拽著奶奶一溜飛跑出門,一邊大聲嚷嚷著:“我要吃85度C的麵包!快給我去買!”一路上碰翻兩個椅子,年邁的奶奶還被她拽得差點摔倒在地上,她竟好像完全無感,根本沒有停下來看一下、扶一把、道個歉的意思。

她的世界裡只有她自己。她的需求、她的慾望大過一切,世界圍著她轉、所有人都滿足她才是對的。誰能說,這孩子的言行裡沒有她奶奶的影子呢?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我搬到現在的小區不久,就聽說了鄰居家一個五歲小男孩的“光榮事蹟”。那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的孩子,全家六個大人360度圍著他轉,各種寵溺無極限。小男孩平日裡就有些任性,大家聽他家大人說起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橋段,也沒當回事,畢竟獨生子女這樣的情況太普遍。但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著實把大家嚇得不輕。

大概是一個多月前,小男孩忽然對小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纏著家長買了只兔子回來養。

開始的時候,男孩還蠻像個小主人的樣子,每天給兔子餵食喂水,時不時把它抱在懷裡撫摩。可是時間長了,男孩發現媽媽、外婆也有點喜歡這機靈可愛的小生靈了,競產生一種莫名的“吃醋”心理,反覆追問“你們到底是喜歡寶寶還是喜歡兔子?!”

這個問題很是稚氣可笑,但反映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自我、他人、自然之間關係認知的發展,正是一個引導他發展愛心、尊重生命的好機會。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遺憾的是,他爸爸是這樣對兒子說的:“那還用問,當然是喜歡寶寶啦!那兔子幾十塊錢就能買來,我們寶寶可是無價之寶!”

於是有一天,小男孩打開自家五樓的窗戶,抓起那隻兔子生生扔了下去。家長髮現後批評他,他竟一臉的滿不在乎:“我現在不喜歡兔子了!以後我要想養別的小動物你們再去買唄,反正也就幾十塊錢啊!”

聽聞此事,我第一反應真是想怒喊一聲“報應啊”!是誰把小孩天性中單純善良的一面,生生異化成了凡事都用物化標準衡量、對生命毫無悲憫之心的冷硬麵目?曾看到過一個統計數據,幼年時有過虐待動物行為的人,成年後發生暴力犯罪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出20%左右。

當然,我不敢妄測這個小男孩的未來,只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地生出一絲隱憂,不知道成長在這樣一個無原則無底線寵溺他、價值觀又是如此庸俗淺薄的家庭中,他要付出多少努力,走過多少彎路,才能收穫一個灑滿陽光的人生。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如果說前兩個“熊孩子”的事例是父母或其他家長自身上樑不正導致下樑歪的情況,屬於“遺傳性”熊孩子病,那麼現實中還有不少自身素質不差甚至十分優秀的家長也養出了“熊孩子”,就發人深思了。

小潔是我多年前健身時認識的一個好友,是個海歸金領,三觀端正、談吐優雅又勤勞賢惠,無論在職場、社交圈還是家庭都頗受好評。

可是去過她家幾次以後,我發現,她和女兒相處的畫風,實在是有些讓人如刺哽喉。

女兒在衛生間玩水槍,衣袖弄溼了一點,她馬上跑過去,如臨大敵地嘮叨起來:”寶貝啊,不是告訴過你不要玩水嗎?你看看這溼的,感冒了怎麼辦,來來來,別玩了,媽媽給你換衣服!”正在興頭上的小傢伙怎麼肯收手,衣服沒換成,倒是拉扯中碰翻了一整盆水,於是媽媽徹底怒了,家裡罵聲哭聲一片,最後還是以小傢伙在媽媽的逼迫下換下衣服,然後“砰”的一聲把自己狠狠關進小屋子收場。

吃過飯,小潔拿了掃把準備清掃飯桌底下的食物碎屑。女兒興致勃勃地跟過去:“媽媽,我來幫你掃吧!”小潔一臉緊張地推開女兒:“寶貝你別動,你不會掃,別弄得灰塵都揚起來了,你去看故事書吧,媽媽來幹就好啦!”小傢伙悻悻地走開了,嘟著小嘴好一陣不開心。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還有一次,小傢伙把一架玩具飛機拆開了,小潔見狀馬上過去搶下來:“你個熊孩子,還沒玩幾次就拆成這樣,裝不回去我可不會再買了啊!”小傢伙說讓我試試也許能裝,小潔反對:“別添亂啦,你那麼小哪裡會,放著讓你爸回來裝吧!”小傢伙只得放棄,轉身去拿髮圈對鏡搗鼓自己的頭髮,想把原來的馬尾辮改造成麻花辮。小潔見了,又是一頓大呼小叫:“哎喲我的小祖宗,好好的髮型給你弄那麼亂,難看死了,你又不會編辮子,快坐下,讓媽媽重新給你弄!”

後來,我被派駐到外地的分公司,有三年時間沒見到小潔一家,我回來時她女兒已經上小學了。

在茶餐廳落座沒多久,小潔便愁眉苦臉地向我控訴女兒的“熊”狀:依賴性強,削鉛筆、整理書包文具這樣的小事都要父母代勞,每晚必得父母陪伴在旁才能完成作業,一點點不會就討救兵甚至急得大哭;自私,缺乏同理心,一應生活細節都要父母伺候妥當,連早上洗漱的牙刷牙膏都要媽媽準備好,否則就上學遲到,有時父母忙得急火攻心她卻毫不體諒,還不斷提出形形色色的要求;“窩裡橫”,對待家長態度刁蠻,稍有不滿就大吼大叫,在外面卻性格封閉、膽小退縮,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向人問路,不敢和同伴一起玩……小潔一臉無辜地問:“我和我老公學歷、事業、性格都不差,怎麼就養出了這麼個一身毛病的熊孩子?!”

我瞬間對她充滿了同情,卻無言以對。我不忍心告訴她,幾年前在她家裡見到的一幕幕,都在日積月累地為今天埋下伏筆。一隻從小被嬌養在籠子裡,剪斷了探索、試錯和自立翅膀的金絲雀,又怎麼指望她將來能發展出獨立面對世界、承擔責任、經營生活的勇氣和韜略?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我有一對老同學夫婦,稱呼他們浩和琳吧,是朋友圈裡公認的“三高”精英——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丈夫浩博士畢業在高新技術科研院所工作,承擔的科研項目多次獲得省級乃至全國獎項,妻子琳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外資銀行,三十出頭時已晉升至中層領導。

最近幾年,夫妻倆不僅還清了第一套房的貸款,而且輕鬆買下了第二套昂貴的學區房,又換了近百萬的豪車,他們的兒子才上小學四年級,已經走過了二十幾個國家。兩人無論是工作能力還是待人接物,在同事、朋友和合作夥伴圈子裡都是有口皆碑,看上去真是太受造物主偏愛的一對璧人,應有盡有的成功人士。

然而,在我這樣最熟悉的朋友面前,他們毫不隱晦心頭最大的煩惱——難搞的兒子。10歲出頭的男孩子,從小在他們各種高端補習班、興趣班的培養下,成績名列前茅,但性格卻很不好,像個大媽一樣整天抱怨這個看不慣那個,平時放學回家必得嘮叨一番學校的飯菜怎麼不好吃、哪個同學不好相處、 哪個老師講課沒意思、學校的哪項評比怎麼不公平、輪值勞動的活怎麼吃力不討好……而且脾氣很爆,一有點不順心的事,不管場合氣氛地發作。

有一次全家去法國旅行,轉機時在候機室裡玩PAD玩到一半沒電了,而充電器又被父母裝在了打包的行李裡,一時取不出來,他竟然狠狠把PAD扔到地上,一邊踩一邊衝父母大吼:“FUCK!這幾個小時不得無聊死我啊!快去機場超市給我買一堆吃的來!”旁邊的中外旅客紛紛被驚得轉過頭來,鄙夷的目光如同芒刺一樣紮在夫妻倆的臉上。

浩和琳不止一次問我,為什麼他們倆那麼優秀,孩子卻簡直不像親生的。猶豫很久之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從真心為朋友好的角度出發,建議他們:“這個問題,你們不妨直接找兒子談談,試著讓他告訴你們答案。”

他們照辦了,特地找了個相對閒適、兒子情緒也比較好的週末,放下手頭一切的事情,與兒子促膝長談了一番。兒子衝口而出的一番話,瞬間驚痛了他們:“你們是很優秀,但是對不起,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們在家裡就沒有幾天不抱怨責怪的,不是領導難搞就是同事笨,不是開車堵死了就是買東西被坑了,整天忙死了累死了煩死了氣死了,一副全世界欠你們的樣子,一個不順心還相互開罵或者朝我撒氣。你們叫我怎麼辦?”

這可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你的優秀我沒有看到”——這大概是很多精英父母陷入育兒困境的重要原因吧。精英父母都承擔著重要的職場和社會角色,處在競爭高壓之下,家是他們可以剝下一切面具、最不需要顧忌的大後方,很多人習慣了把在外面積累的委屈和憤懣,化作巨大的負能量炸彈帶到家裡。他們的優秀只呈現給外人,沒有轉化成感染和引導孩子進步的力量,這樣的優秀對於孩子來說又有多少價值呢?相比之下,還不如一個事業平平但性格情緒穩定、家裡家外都有著樂觀豁達表現的家長更容易取得育兒的成功。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我有個觀點,說出來可能會戳到一些家長的痛點,尤其是那些對孩子傾注所有、用心良苦的自我犧牲型家長而言。

這個觀點就是:孩子的一切問題,根源都在家長。不要抱怨別人,不要抱怨環境,這個罪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替你頂。

怪罪老人帶擰了孩子?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有沒有把“隔代幫忙”做成了“隔代撫養”,有沒有始終緊緊抓牢教育孩子的主導權,有沒有用智慧和理性的方式去化解兩代人的育兒分歧,有沒有擠出一切可以擠出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成長,有沒有讓孩子感覺到,排名首位的監護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引路人是父母。

怪罪家庭氛圍不好,夫妻感情不融洽,婆媳翁婿有矛盾,家裡總是烽煙四起?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人,有沒有從一切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努力完善自身的修為,理性地處理好彼此的關係,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充滿愛而又有原則的家庭氛圍?或者,當一切努力無效,你有沒有勇氣結束一段相互消耗、充滿敵意、名存實亡的婚姻,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嶄新的開始?

怪罪周邊環境不好,孩子所在的學校不是名校,居住的小區居民素質差?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有沒有用他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導他辨明是非,補足精神之鈣,同時懂得處理“我”與他人、與環境的關係,學會在不完美的世界上努力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怪罪社會上的負面思潮和一些成年人的不當言行給了孩子壞影響?那你需要反思一下,在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判斷的、最容易成為外界言行“復讀機”的年齡段,你有沒有用始終如一的親身垂範,為他築牢一輩子的地基,畫好人生的底色。

所有的孩子來到世上的時候都是天使,都自帶向真善美靠攏的基因,為什麼有的孩子後來變成了魔鬼?在當中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百川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育。

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修行。這個過程非常痛苦、非常艱難,可能會伴隨著對父母自身慣性和舒適區的衝擊,對父母之間及其他相伴而生的家庭關係、相處模式的重大調整,對很多固有觀念和做法的挑戰。但是,為了孩子,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去做。養育孩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脫胎換骨、超越自我的重生。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我不是什麼教育專家,也不是思路神來的網紅寫手,我只是一個在職場和家庭之間奔波忙碌、偶爾靈感閃現時碼些字的普通母親,養育著一個普通的孩子。寫這篇,只是想把為人母以來對孩子教育問題的困惑、思考和所見所聞分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

我覺得,破解“熊孩子病”的藥方,只在父母自己手上。

認清病因,治病治根,才能藥到病除。

“上樑不正下樑歪”乃是亙古真理。為人父母,首先必過“做好自己”這關,否則,再好的育兒理論、再多的言辭說教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要求孩子文明有禮,父母就不能把還在滴水的溼衣服晾到窗外、不能在公共場合為了一點雞毛蒜皮小事和人吵得面紅耳赤;要求孩子誠實守信,父母就不能總說“下次一定”結果再也沒了下次;要求孩子勤奮上進,父母就不能在家總抱怨工作有多辛苦、老闆同事有多難搞,不能業餘生活除了睡懶覺就是玩手機;要求孩子獨立自強,父母就不能總想著向祖輩伸手要錢、蹭吃蹭住;要求孩子善良純潔,父母就不能對清潔工人、快遞小哥、餐廳服務員吆五喝六,不能隨意踐踏弱小生命……

為人父母,就要以刮骨療毒般的狠勁,向自己不完美、不正確、不陽光的一面開刀,用比單身時高出許多的標準,來鍛造自己的品德和性格。有些事、有些話,可能是成人世界的灰色地帶,不做不說自然好,做了說了也不至於有大的妨害,有些事、有些話,可能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也就是那個樣子的。但孩子是一張白紙,受到的影響是加倍放大的,所以

面對孩子,我們真的要有敬畏之心,要保護他們的本真和純良。解決了“熊父母”自身的問題,才輪到談育兒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熊孩子”的產出。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自己不熊甚至優秀的父母則要相對複雜一些,他們有著通行標準下的成功人生和外界賦予的光環,自我評價也往往比較高,容易陷入“我這麼好,孩子差不到哪兒去”的思維定勢,忽視了對教育智慧的提升。這種父母需要克服的問題,歸結起來又有這麼幾類:

一種是把孩子捧到至高無上地位卻無限矮化自己的自我犧牲型父母。他們需要學著取消有意無意賜給孩子的特殊待遇,把孩子當成和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的人,在全家約定的規則範圍內享用資源、滿足慾望。在孩子成年之前給予他符合年齡段需求的關心照顧是應當而且必須的,但事事賦予超越其他家庭成員的特權,甚至總為了滿足孩子而剝奪了自己本應有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天你告訴孩子“只要你好,我怎麼樣都可以”,那麼他明天就真的有可能那樣“報答”你。

一種是內心焦慮的完美主義父母。他們需要克服對孩子的不信任感和包辦代替,在不跨越道德和安全這兩個底線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動手、去嘗試、去遇見並克服困難,通過自己的探索、自己的體驗去習得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所應當具備的一切能力。不要因為他自己穿衣服要花半個小時、你幫他穿只需要五分鐘就輕易代勞,如果今天你不願多花這半小時,明天就可能要花半天、半個月、半年甚至半輩子,去進行痛苦的撥亂反正。

一種是過度專注於個人發展、忽略子女教育和家庭建設的父母。

他們需要克服對祖輩或其他人的依賴心理,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使自己在育兒這項工作中的角色,從配角、客串轉變為主角。親子關係雖然發端於與生俱來的血緣,但更需要後天的經營和鞏固。缺乏相處的長度,就沒有感情的厚度、影響的深度,當然也就談不上有效的教育。

一種是家裡家外表現不一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的父母。這樣的家長作為社會人可能十分優秀、成功,但作為家長是缺乏修為和智慧的。他們需要花大力氣提高自我的情緒控制和疏導能力,再忙再累再苦再不容易,切記不要把陰霾帶進家裡,更不能把最親的人當作情緒垃圾桶,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為你討厭的樣子的話。

可能還有其他的類型,限於我的見聞和水平,也就只能分析到此了。

為什麼沒有人同情“熊孩子”的家長?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那首著名的《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念哭了多少為人父母者。是的,世界上唯有一種親密關係最終是指向分離的,那就是親子關係。為人父母者,我們當謹記,不管我們多麼愛我們的孩子,把他們保護得多麼周到,他們終將有一天是要衝出母巢、展翅翱翔於廣闊藍天的。而我們的使命,就是賦予他們這種力量,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為社會所接納的人,在我們離開之後,還能自信從容地走下去。

七彩仙人球,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