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調動中小城市的積極性

李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调动中小城市的积极性

以下為李鐵在現場的發言和演講PPT的整理:

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列為世界上的四大灣區,從土地面積和常住人口人數來看,粵港澳灣區領先。粵港澳大灣區擁有6950萬的常住人口,是東京灣區常住人口數的1.5倍,幾乎是紐約灣區常住人口的3倍,是舊金山灣區常住人口的9倍。土地面積方面,粵港澳灣區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東京灣區只有3.7萬平方公里,紐約灣區是2.1萬平方公里,舊金山灣區是1.8萬平方公里。

從城鎮率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水平也不低,農村人口只有900多萬,而城鎮人口有6000多萬,即使不算上港澳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有85.2%。

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落後於其他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人均GDP有10萬美元,紐約灣區人口GDP將近6萬美元,東京灣區人均GDP有4.1萬美元,而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剛剛超過2萬美元。

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比重也落後於其他三大灣區。第三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比重是66.8%,在其他三大灣區均是82%左右。如果去掉港澳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的比重是56.3%,第二產業比重是42.08%,工業色彩很濃厚。

審視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外部,我們不難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周邊有很多不發達的地區,灣區內部的一些資源也過於集中。南沙新區、前海新區、橫琴新區、松山湖新區、翠亨新區(在中山)扎堆分佈。

紐約灣區沒有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是缺失的,500~1000萬人口的城市還只有1個,最多的是5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但是不妨礙它在人口數量少、土地面積少的情況下,創造的GDP總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好幾倍。紐約灣區是調動了灣區內所有城市來發展,資源配置也相對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經濟戰略的時候,常提到補短板,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要補短板。我們應該如何按照市場的要求合理地配置資源?

先來看看軌道交通。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有2個千萬級別人口的城市,面積大,地鐵長度也是在四個灣區中最長的。跟其他三個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差距在於市郊鐵路。粵港澳大灣區幾乎沒有市郊鐵路(市郊鐵路,承擔以大城市通勤客流為主的短途城際旅客運輸),在深圳工作的人,住到惠州去,目前在通勤上都幾乎不可能。但其他三個灣區的市郊鐵路發達。目前來看,我們的交通結構不適應灣區未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發展需求。

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特大城市出現了逆城市化發展,地產、消費都出現了郊區化。廣深的住房供給佔比從2010年的36%下降到26%,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非中心城市,例如佛山、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住房提供的比重在上漲。

所以,我們的灣區發展要給所有的城市提供平等的機會。給中小城市下放管理權限,給中小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所有的巨無霸,都是從小發展起來的。我們灣區中集中的新區,能不能跟一些分散的產業園進行互補?我們能不能讓中小城市在吸引企業落戶方面變得更有吸引力?我們能不能加快發展一些特色小鎮?

我個人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幾點建議。一要激發人口要素活力,鼓勵適齡就業人口、長期就業人口、自主創業人口落戶大灣區,加大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加大對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力度,提高人口的年輕化水平。

二要優化和完善交通結構,適應服務業發展,把以物流為主的交通格局調整為人流和物流並重的交通格局,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特別是城市群之間和郊區的軌道交通。

三是促進城市資本下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激活鄉鎮工業閒置用地,允許企業和農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共同建設工業園,允許宅基地流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推廣“共享農莊”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