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一週總有那麼一兩天不知道吃什麼,望著一筐的菜卻不知做什麼。於是帶餡兒的主食就成了不二之選。餃子雖然是最愛的,但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技術要求,在時間上也有些費事兒。跟餃子比起來,鍋貼可就省事多了。連不會包餃子的人都可以上手。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鍋貼是北方家庭常見的一道主食,其做法和跟煎餃差不多,形狀可以是餃子狀的半月形,兩頭捏嚴,也可以是中間捏緊、兩頭通風的筒狀。在飯館裡常見的一般是兩頭通氣兒的形狀。飯館裡所用的鍋都是那種厚厚的鑄鐵鐺子,四周小小的沿兒,幾溜兒鍋貼擺上去,再淋點兒水,蓋上蓋兒,聽到“滋滋”的油聲,冒著熱氣和香氣的鍋貼就被大師傅翻著個撩進盤子裡,端到你的桌上了。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吃鍋貼時要蘸著米醋、淋著辣椒油吃,有的館子還給準備了大蒜,啃幾瓣也特提味兒。但是近幾年來“蒜算狠”噌噌漲價,這大蒜瓣倒是少見了,取代的是不鏽鋼桶裡的蒜泥汁。想吃蒜就拿著小碗自己打去,也省去了手捏著蒜瓣不衛生或者筷子夾蒜而蒜子掉桌上地上的尷尬。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有人問鍋貼兩頭不捏嚴,會不會漏湯?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挺好的。如果想吃湯汁不流失的,那就包成餃子狀,美味全部鎖其中;兩頭通氣兒的這種,在鍋中加熱時,會有少許湯汁流出來,但帶著醬汁、油汁的湯蒸發後,會在鍋貼底部形成一個焦靈靈的、有滋有味兒的“嘎巴兒”,所以呢,這兩種你不妨體驗一下,沒有哪個是絕對的,也沒哪個是正宗的,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做法有時不一定能打破,或者說自有它流傳下來的道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喜歡的就是正確的!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天熱,我偷懶了,儘管揉麵只需要幾分鐘時間,但我交給了我的廚房神器——東菱6D麵包機,這樣同一時間裡我就可以去洗菜,拌餡,完全不耽誤。這大熱天的,誰願意在沒有空調的廚房揮汗如雨啊!雖然還沒入夏,但今年的北京格外悶熱、燥熱,有時已經達到了35攝氏度了。儘管我不怕熱,但我也希望能儘快麻利兒著完成這些。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豬肉韭菜鍋貼】

材料:中筋麵粉530克,涼水310克左右,韭菜300克,肉餡300克,鹽3克,醬油少許,生抽少許,肉餡用涼水適量,煎鍋貼用植物油少許

廚具:平底鍋或者普通的餅鐺 (電餅鐺我沒用過,如果底盤有深度並能調溫,可以嘗試一下噢)

人數:3-4人量

製作過程:

1. 根據食用情況取適量的中筋麵粉入麵包桶中,倒入麵粉量60%左右的涼水;每種麵粉的吸水率不一樣,所以適量調整,麵糰以柔軟為準;沒有面包機,咱手揉也是一樣的呵;

2. 啟動麵包機揉麵,一個程序10分鐘即可,如果是手揉麵,揉光滑就成了;然後將麵糰放在桶中,蓋上蓋子,餳20分鐘,麵糰滋潤;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3. 餳面時來處理一下餡料:3分肥7分瘦的豬肉餡,根據口味加適量醬油、生抽或者蠔油、鹽、涼水混合均勻,成稠糊糊狀;涼水不要放得過多,因為隨後的韭菜混合後還會出一些湯,正好能被肉餡吸收;豬肉換成其它肉類也可以,按自己的喜歡來;

4. 韭菜洗淨甩掉葉間的水,然後切成碎末,用量隨喜歡來調整;

5. 將韭菜與肉餡混合均勻,因為肉餡中有肥肉了,所以無需再加油;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6. 餳好的麵糰放在案板上,撒少許麵粉揉幾下,呈光滑的麵糰;

7. 搓成長條,分成大小均勻的劑子,再擀成橢圓形,中間稍厚邊緣略薄;

8. 取一張麵皮,放適量的餡在麵皮上;

9. 中間對摺,兩邊可留小口,這才符合我們北京的鍋貼模樣,當然嘍,你也可以按自己的喜歡來噢;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10. 平底鍋或者餅鐺提前坐在灶眼上,先不要點火,鍋裡抹少許油,將包好的鍋貼碼放在鍋裡,一個個挨著才更友好噢;

11. 待底部定型後,在空檔處灑一些水,讓水能和鍋底持平,有些沸騰;

12. 蓋上蓋子,小火燜著,待聽到滋滋響時,打開蓋子再淋點水,再蓋蓋子燜兩分鐘;

13. 鍋貼比生的時候大了一些,而且裡外都熟了,再淋少許油,讓上面的水汽蒸發,下面的“嘎巴兒”再焦一些,就可以翻身出鍋了。吃時就著點米醋或者陳醋,再來點辣椒油,哇噢,好香!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烹飪小技巧:

1. 麵糰要軟一些,肉餡中也不要打入太多的水,最好把韭菜汁的量也算進去;

2. 煎鍋貼時分兩次放水,每次都不要太多,出鍋前再淋少許油,更焦香。

想不起來吃什麼時,我家最愛做這個,這一鍋比餃子焦香還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