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筍被稱為“菜中珍品”,頗受國人喜愛。可是,筍有哪些類別,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些問題許多人並不知道。對筍的研究,可追溯到千多年前的唐宋時期。鮮為人知的是,首部筍類研究的專著,竟是唐宋之際一位佛門高僧所寫……

公元978年夏,當朝皇帝宋太宗心情非常愉悅,因為吳越王錢俶(chù)親奉所據兩浙(古指浙東、浙西,今指浙江省)十三州的圖表歸降。下一步只要滅掉小小的北漢,紛亂的五代十國就宣告結束。

宋太宗在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接見錢俶後,便宣諭召見與錢俶同來的高僧贊寧。

滋福殿上,年近六旬的佛門高僧贊寧顯得不卑不亢。太宗關心的佛學要義,他均侃侃而談;太宗問及儒家經、史及道教內容,他也娓娓道來。宋太宗大喜,當即賜贊寧紫方袍,並改其法號為“通慧大師”。後來,太宗又封贊寧為翰林院編修,編撰史書。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高僧贊寧畫像。(網絡圖)

贊寧行佛教之禮之後,呈上一本名叫《筍譜》的草木學專著初稿。宋太宗邊翻邊點頭。最後,他讓人將此書稿抄錄一份,給御膳房做菜做參考。

對於宋太宗而言,真可謂雙喜臨門:錢俶奉表來降是一喜,高僧贊寧奉上《筍譜》又是一喜。

《筍譜》是何來頭?贊寧為何要寫此書?這事還得從贊寧出家前說起。

痴竹筍者,原是博物學家

贊寧俗姓高,德清(今浙江省內)人。五代後唐時,他到杭州祥符寺出家為僧,一邊研究三藏經文,一邊深讀醫藥、地理、草木學等自然科學典籍。閒暇之餘,他也與錢氏一族的金為觀察使錢儼、工部侍郎錢昱等交往甚密,與工部侍郎慎知禮等互和詩文。

贊寧選擇在杭州出家,是有深意的。因為吳越國在當時被稱為“佛教王國”,國中上下都重視佛教。吳越最後一任國王錢俶即位後廣行善事,修建雷峰塔,復興杭州靈隱寺。聽聞贊寧的事蹟後,錢俶親自召見,並任命他為兩浙僧統(浙江地區佛教的最高領導)。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吳越最後一任國王錢俶。(網絡圖)

擔任僧統的贊寧,不是用心打理佛門事務,而是潛心研究學問,著書立說。某次與錢昱論竹之後,便下定決心要寫一部關於筍的專著。

錢昱是錢俶的侄子,自幼好學,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與當時的許多文人一樣,他有個愛好,就是喜歡竹子。在府上,他出示自己撰寫的《竹譜》一書,“此書我寫了兩年。前幾日,一位朋友看此書時說,寫竹不為奇,如果能寫本介紹筍的書就好了。”

“他講的有一定道理。自晉朝戴凱著《竹譜》之後,醉心研究竹者都不多,更莫說為筍作傳了,”贊寧雙手合什,“貧僧雖作過《扶竹賦》,然也覺得對竹和筍瞭解甚少。”

“大師博學多才,名震兩浙,何不為筍作傳,流傳後世呢?”錢昱提議。

“筍為竹之基,無筍何來竹?貧僧早有此意,只是一直忙於吳王所需之佛學三教聖賢專著,抽不開身。他日完成後定當奉上。”言畢,贊寧作輯準備告辭。

出家人不打誑語,贊寧亦然。他除了十分喜歡被賦予了高潔、堅貞、淡泊等審美價值的竹子外,還視筍為命,用僧友的話說就是“山中人事違,天眼中修定;我本無根株,只將筍為命”。

其實,贊寧對竹筍的喜愛,絕非偶然。唐朝末年隨著南方經濟的逐步恢復,農學也得到相應發展,蔬菜和果樹的種類大大增加,其中飲食資源開發的表現之一就是竹筍的大規模採集。由此,人們對筍的食用也大大盛行。“食筍之風已在全國普及開來,竹筍既高居於廟堂之上,又遍及田閭之間。”(何明《中國竹文化》)

飲食與文化相輔相存。喜歡吃筍,自然有人對竹筍進行研究,他們都是文人或士大夫,贊寧除外。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佛教王國”吳越國地形圖。(網絡圖)

博物典籍,堪稱食筍指南

博學多才的贊寧要寫的東西實在太多。待他完成一批佛學專著作後,已經50多歲。想起當年與錢昱的約定,他終於花幾年時間完成了一部關於筍類的專著——《筍譜》。

作為我國第一部筍類專著,《筍譜》雖然只有一萬字左右,但所含內容非常豐富。書中不僅系統而全面地總結了筍的植物學知識,而且還涉及了多學科領域,比如地理、醫藥、化學等,有些沿用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書可謂以筍為主的博物學典籍。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筍譜》書影。(網絡圖)

《筍譜》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名”主要考據筍的名稱,科普介紹筍名的知識。針對當時對不同生長時期的筍的不同稱法,此部分歸納總結了筍的十個階段,分別是萌、筍、箬竹等。後世有的學者把初生之筍叫做“竹萌”。同時,此部分還介紹了40多種不同的筍。

除第一部分“名”,第三部分“食”(主要記筍的補益、加工保藏等內容)、第五部分“雜說”(對前幾部分的總結及個人對筍記錄的一些看法)外,第二部分“出”(關於筍的典籍記載和分析)、第四部分“事”(關於筍的逸聞趣事)是本書的重點。“出”部不但原文記載僧友所寫“我本無根株,只將筍為命”等詩句,還引入歷代文人雅士論筍的詩文,由此也可見贊寧的博聞強識。“事”部講述了生活中吃筍的細節,實用性非常高,有些流傳至現代。比如書中強調加工鮮筍前要“出水”。時至今日,經常下廚的人都知道,“出水”即“焯水”,意指燒炒鮮筍前用開水焯3-5分鐘,因為鮮竹筍裡含有較多對身體健康不利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元素的吸收。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水開後鮮筍塊焯水幾分鐘。(網絡圖)

不是後記的後記

話說《筍譜》的初稿得到宋太宗的認可,順利問世。宋太宗對贊寧有更高的期望,就是為當時的高僧作傳。贊寧完成《宋高僧傳》後,名滿天下。

由於被《宋高僧傳》光芒所蓋,除了《玉壺清話》、 《郡齋讀書志》外,《筍譜》很少被收錄。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中收錄此書,但將內容減為三卷。世世浮沉,此書沒受到學界重視。滄海遺珠,清朝初年紀昀認為《筍譜》“援據奧博,所引古書,多今世所不傳,深有資於考證”,收入《四庫全書》,高僧的心血終流傳。

我國首部筍類專著,系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

馬端臨《文獻通考》書影。(網絡圖)

此後幾百年,雖然沒有學者系統研究《筍譜》,但引用書中文句者不乏其人。美食家烹煮竹筍時,多會翻閱此書。歷史進入新世紀,趙雲鮮博士以百川學海印行本為底本,對《筍譜》進行了校對整理,使其得以走入大眾生活中;而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徐春琴針對《筍譜》研究尚屬空白的現象,花幾年時間系統研究此書,並撰文進行發表。通過專家的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部佛門高僧的博學之作終將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1. 論文《贊寧研究》,作者華東師範大學趙美傑。

2. 論文《贊寧研究》,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徐春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