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汾酒”系列之三·制曲篇」“汾酒4005”的祕密

2014年7月23日,已經第四季的紀錄片《手藝》在這一期講述的是《手藝》四季的片頭——黏土動畫。

「“工匠汾酒”系列之三·制曲篇」“汾酒4005”的秘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動畫的每一幀都是人手工擺出來的。一秒鐘的連貫鏡頭一般需要24幀,這就需要把人物表情、動作、場景的變化擺24次,且這些黏土都非常小巧精緻手上動作要格外注意,這使得他們一天24小時可能也只能完成3秒鐘的鏡頭。

這是我第一次被“手工動作”震撼,而第二次,是在汾酒廠的曲房裡,在那裡我還發現了“4005的秘密”。

隆冬季節,踏著寒風,我再一次走進了山西杏花村,來感受雪後杏花村的神秘與美好。

「“工匠汾酒”系列之三·制曲篇」“汾酒4005”的秘密

魏師傅是汾酒大麴分廠的一名老師傅,乾製曲已經二十多年了,是名副其實的“老司機”。

在從休息室進去的第三間曲房裡,我見到了魏師傅。

魏師傅彎著腰,拿起一塊曲掂了掂,把它擺在了邊上,緊接著又拿起了一塊曲,再掂量了掂量,把它擺在了靠近中間的位置,看的我很是疑惑。魏師傅如此反覆的擺了一層又一層,在我站著都已經覺得累的時候,魏師傅已經把最後的3列擺完了,直起腰來捶了幾下,向我走來。

“累了吧,就剩最後這些了,我尋思著翻完了再說。”說完,魏師傅咧嘴一笑,單純的像個孩子。指著剛剛完成的作品,魏師傅給我介紹到,“這個我們叫‘翻黴子’,就是根據曲塊上黴的情況把曲塊翻成品字型,你看側面這兩層像不像個品字。”

確實,是一個個的品字。我點了點頭,想起之前的疑問,問道:“魏師傅,看您剛才拿著曲塊掂量了掂量一會放邊上一會放中間的,有什麼說法嗎?”

“這個說來也簡單,我們翻曲講究的是‘輕重、虛實、冷熱’,四周是輕的虛的,中間是重的實的,拿這個4層的品字型來說,就是二三層的重,上下和兩邊比較輕。就像南極企鵝抱團取暖一樣,最裡面肯定是最暖和的,越往外溫度越低。重的要求的溫度高,放在裡面能發酵的更快,而輕的本來就發酵快,要求的溫度較低,放在外邊可以均衡一下。”

「“工匠汾酒”系列之三·制曲篇」“汾酒4005”的秘密

原理確實是簡單,但真正能做到和魏師傅一樣上手一掂就知道該往哪放,就不知道需要耗費多少年了。

“魏師傅您練這一手用了多長時間啊?”我很好奇。

“我們一般是3年學徒,5年出師,8年成不成才還不一定,全看悟性。我也是練了十多年才有了點手上的感覺。這個得一直練,不然手就生了,曲塊沒放對地方,不就白瞎了塊好曲麼。”

“這樣翻黴子要多長時間翻一次呢?”

“我這車間是第二遍翻黴子了,一般是隔天翻一次,一次就是這麼一間,一共4005塊。”

“4005塊?”我有些吃驚。

“對,4005塊,我們有明確的規定,每一間曲房裡都是4005塊曲,不能多也不能少。”

“為什麼是4005塊呢?”我很疑惑。

“4005塊是我們根據曲房的大小、通風情況、熱量分佈、曲塊擺開的間隙等等綜合因素推算出來的最理想數,這樣能在保證曲的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制曲。”魏師傅帶著自豪解釋道。

從臥曲的4005開始,到翻黴子隔一天翻一次的4005,再到拉葦杆的4005,最後到出曲房的4005……制曲師的手一天要重複4005次,調整4005次位置,一次次,一月月,一年年,週而復始。

酒麴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周朝《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山西的曲從周人遷居前遺留的發黴的穀物,經過三千多年的變遷,在杏花村經過師傅們的手,一塊塊的調整,一塊塊的上黴,終於成了“黴滿皮薄、曲香茬正、理化達標”的汾酒大麴。

「“工匠汾酒”系列之三·制曲篇」“汾酒4005”的秘密

而汾酒制曲師們不停重複的手工動作,也因為一個個的4005,而達到了極致與完美,最終,練就了一種中國釀酒史上堪稱奇觀的“翻曲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