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47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茲別克族、土克曼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 現在還有其餘東鄉族、壯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等55個民族。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13個世居民族有什麼民族風情!

第一個:漢族,這個不用我介紹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

全國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8295萬人,佔總人口的90.5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333萬人,佔總人口的9.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2355萬人,增長了2.0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 2000-2005年期間,中國人口增加了4045萬,其中漢族僅佔58%,少數民族佔42%!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是漢族的8倍。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二個:新疆維吾爾族約有897.67萬人,佔總人口的45.73%,是新疆人數最多的民族;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們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乾、哈密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三個:哈薩克族約有138.16萬人,佔總人口的7.04%,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屍體,再用白布纏身,然後進行土葬。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諾魯孜”節,時間在舊曆正月,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遊戲。哈薩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著薩滿教的殘餘。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裡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四個:回族約有89.35萬人,佔總人口4.44%,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回族群眾在飲食、服飾、喪葬等方面有這樣一些風俗習慣。

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

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服裝。

喪葬:普遍實行土葬、速葬、簡葬(或稱薄葬)。回族稱死亡為“歸真”。一般在三日內即行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淨身後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屍匣運入墓地。

回族人民很講衛生,飯前飯後要洗手擦淨,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他們尤其重視水源衛生。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五個:柯爾克孜族約有17.15萬人,佔總人數的0.85%;

柯 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

柯爾克孜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在群眾中流傳著各種形式的詩歌、音樂、傳說、故事、童話、寓言和造型藝術。傳統工藝美術有剌繡、擀氈、雕刻、織花、製作金銀飾物等。賽馬、叼羊、摔跤、馬上角力、“姑娘追”等傳統體育活動,都帶有牧區生活特點。逐水草而居,夏季住帳篷,冬季多定居在山谷地帶,住四方形土屋。飲食為奶製品和牛、羊肉等食品,喜喝茯茶。

服飾:男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衫,外套“袷袢”(無領對襟長衣);婦女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婦女穿小豎領襯衫;青年婦女喜好紅色衣裙,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頂系珠子、纓穗、羽毛的大紅皮帽。

喪葬:將屍體洗淨,用白布纏頭和全身,行土葬。

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禁忌:禁食豬、驢、狗肉和自死的牲畜及一切動物的血;嚴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談話時不能擤鼻涕;忌諱騎快馬到門口下馬,因這意味報喪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謊、欺騙和賭咒。

柯爾克孜族宗教信仰 : 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六個:蒙古族約有16.96萬人,佔總人數0.86%;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菸、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七個:塔吉克族約有4.35萬人;

塔吉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其禮節質樸、親切。男子相見,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婦女相見,長輩吻幼輩的眼或前額,幼輩吻長輩的手心,平輩互吻面頰和嘴唇。男女同輩相見,女方吻男方的手心或握手。子女與父母相見,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熱情的禮節是擁抱。

塔吉克族民風淳樸、敦厚,社會道德高尚,凡到過塔什庫爾乾的人,都會為這裡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族和睦,社會安定而驚歎不已。在當今社會,它確實堪稱一奇!

由於宗教關係,塔吉克族的飲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沒有經過宰殺而死亡的動物,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兔和旱獺等動物的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忌看羊產羔。交談時忌脫帽。

他們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們對牲畜特別愛惜,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別人的債務,所以這兩天他們也不去討債,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

如果騎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門口下馬,更忌諱快馬到門口下馬,這意味著報喪或有其它什麼不吉利的消息。應慢步繞到氈房後面下馬。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八天:錫伯族約有4.08萬人;

錫伯族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縣、鞏留縣。他們大多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我國東北瀋陽地區徵調來疆駐防的錫伯族官兵後裔。

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維吾爾、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婦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當代新疆的錫伯族男子喜歡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以面、米為主食,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製品,忌食驢、馬、狗肉。秋天喜歡用圓白菜、韭菜、胡蘿蔔、芹菜和辣椒等醃製鹹菜,名叫花花菜,備冬春兩季食用。

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和紙糊。射箭是錫伯族人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是錫伯族西遷與父母兄弟姐妹分別的紀念日,錫伯族人聚眾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已成為錫伯族人民獨特的民族 節日。錫伯族人也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九天:滿族約有2.41萬人;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十個:烏孜別克族約有1.42萬人;

烏孜別克族注重禮節,尊重長者,說話行路均讓長者先。騎馬外出時若二人同行,則長者在前,幼者在後,男在前女在後。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後握手;婦女相見,手放胸前鞠躬後可擁抱。 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還分席用餐,一般情況下孩子和婦女要另設一席。過去許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飯前飯後都要洗手。現除牧區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烏孜別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調匙。吃飯時嚴禁脫帽,不能當著客人的面咳嗽。 烏孜別克族好客,對遠道客人盛情款待。他們常用抓飯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點,否則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飯時常用雙手摸面作“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

烏孜別克族婦女生育時,丈夫不能進入產房。產婦在七天內不得外出。孩子誕生後,即向親友報喜,親友則備禮祝賀。產後第二天,舉行命名禮。 烏孜別克族的節日主要是伊斯蘭教節日,如聖紀節、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這些節日的時間、禮俗與其他伊斯蘭民族基本相同。 蘇曼萊克節是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分日,以鄉村為單位,人們集中在一起,用麥粒碾成粉,由許多婦女共同做成名為“阿里瓦”的飯(甜麵食一類)。然後以家族為單位,聚在一個院落裡,共同食用被視為神聖之物的阿里瓦飯。這一節日淵源於古突厥民族的春節。

飲食禁忌 :烏孜別克族的飲食禁忌基本上與維吾爾族相同,具有鮮明的伊斯蘭教色彩,忌食豬、狗、驢、騾肉等。飯前飯後必須洗手,用毛巾擦乾,不能亂甩。用餐時主人和客人都嚴禁脫帽或解頭巾、圍巾,不得隨意開玩笑,不得長幼混坐,不得擤鼻涕、吐痰。總之,烏孜別克人認為進餐應該嚴肅,不得有不禮貌的行為出現。烏孜別克族特別注重飲水水源的清潔衛生。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十一個:俄羅斯族約有1.13萬人;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 ,接人待客,講究禮節。  

俄羅斯族人對熟識的人見面時要問好,說“您好” 、“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節日前夕見 面時要說“預祝節日愉快”,如遇重大節日,有的還有 互相寫信或互相致賀電的習慣。

接吻、鞠躬、握手等禮節最為普遍。親人或好友久 別重逢的要擁抱一起,雙方互吻面頰。在比較隆重的場 合,有時男子要彎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長輩和晚輩相見 ,一般是長輩吻晚輩的面頰三次,先右後左,再回到右 ,以表示疼愛。也有的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疼愛和贊 許,吻額頭一次。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二次 。女子之間好友相遇時,一般是擁抱,有時也互吻。男 子之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離時 ,要行握手禮,一般下級或晚輩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 女子時,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與之握手。對初次見面的 婦女,只行鞠躬禮。  

到俄羅斯族人家中作客或辦事,進屋要敲門,得到 允許才能入內,進屋要脫帽,坐在主人讓給的位子上, 不能坐床,坐床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來客不得隨便 吸菸,吸菸須經主人同意。俄羅斯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 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友誼和善意。來客須用 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方可進屋。這種禮節 從前只用於迎接貴賓和新娘,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 。  

忌諱:俄羅斯族人忌諱“星期五”和“1 3 ”這兩個數字 和日子,原因出自宗教。據《聖經》記載:耶酥曾召1 2 門徒,傳教於猶太各地。後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 被捕送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於星期五被釘死 於十字架。此後,信仰基督教的民族都以這兩個數字和 日子為忌諱。俄羅斯人請客時從不請1 3 個客人,結婚 時也要避開每月的1 3 日,家庭一般不在星期五舉行較 有紀念意義的活動。  

俄羅斯族人忌諱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象徵著不忠 誠;喜歡藍色禮品,認為藍色代表著友誼。從前,俄羅斯人還忌諱專門給人送手套,認為這意味著挑釁。據說 古代俄羅斯族人決鬥前雙方先互遞手套,這也是決鬥即 將開始的一種信號。與俄羅斯族人初次交談,最好不要 探問主人的生活細節,如年齡、工資等。尤其是對女子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當面問其年齡。在公眾場合不能 摳鼻孔、伸懶腰、抓癢、大聲咳嗽。交談時,不能用手 指他人。  

參加俄羅斯族人的家庭宴會或晚會時,要注意容貌 和服裝整潔。要事先刮臉。穿衣服必須打領帶,襯衣下 部要扎到褲腰裡。參加宴會、舞會時要穿皮鞋,婦女一 般都穿裙子,顯得高貴莊重。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第十二天:達斡爾族約有0.67萬人;

節慶:主要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節日裡都著盛裝,逐戶拜年,婦女們互贈禮物。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裡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隻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裡放上銅錢,吃到的人意味著今後不缺錢花。初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然後吃豬壽子、手把肉,婦女之間要互相贈禮,禮物有菸葉、奶皮、糕點和凍肉,春節一直過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達斡爾族也過中秋節,吃月餅。

禮儀民俗:達斡爾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民俗文化。達斡爾族民俗是達斡爾族民眾把日常生產生活中處理具體事宜的實實在在的觀念和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模式化的特點,為人們世代承傳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革發展而發展變化。在清代,達斡爾族已經形成了建立在農牧漁獵多種經營基礎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內容,又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進的內容,具有綜合體現融匯農牧漁獵經濟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這在眾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達斡爾族對人類民俗文化的獨特貢獻。到20世紀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達斡爾族仍然較全面地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區居住的達斡爾族,由於受居住地域環境及生產方式變化的影響,雖然也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適應當地環境與經濟狀況的民俗文化。

尊重長者:達斡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講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長者,暫別相逢,兒女別父母7日,兒媳別3日、村中年青人別長者15日、晚輩都要向老人、長者行屈膝請安禮(薩因哈索貝,同滿族人的請安),前邁左腿、雙手掌放膝蓋上,曲右腿,目視對方,向前彎腰。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份。

民族婚俗:達斡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則。

過去達斡爾族社會婚姻關係的締結講究門當戶對,門第、家境、聲譽等都是考慮的重要因素。兩家原來的友誼也在締結婚姻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達斡爾族過去的風俗習慣,一般不與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別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要送女方家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婚禮前一個月,男方還要送一次小禮,禮品主要是衣、物,這時未婚夫婦才可以見面,並在一起吃“拉里”和掛麵。結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餚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結婚儀式後,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餚待客。

在舊社會,達斡爾中封建的婚姻觀念較強,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長輩做主包辦,送親乘車、騎馬,新娘乘坐蓬車,由她的親弟弟或近親弟弟駕車,女婿先馳馬回報。時至當代,那些封建道德觀念早已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簡辦等新風俗所替代。

喪葬傳統:人死後行土葬。長者葬禮隆重。

民族禁忌:達斡爾族禁忌較多,如不許用刀、剪子等銳器指點人;不許踏坐門坎和窗臺;不準在室內打口哨;忌在鼠日開犁種;在漁場不許拿著鞭子走;不用白樺和榆木蓋房子等。

第十三天:塔塔爾族約有0.47萬人;

塔塔爾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見弟姐妹之間通婚,姑表聯姻也很少。婚禮按教規在女方舉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時間,有的要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才回自己家。小孩出生有各種禮儀。人死後,按教規淨身,纏以白布等,實行土葬。

城市塔塔爾族居民多住平頂土房,牆一般都很厚,裡面粉刷石灰,有的還掛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種花木,佈置成小花園。牧區的塔塔爾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帳蓬。男子喜穿繡花自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繡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鍊為裝飾。

在飲食方面,素以烹調著稱的塔塔爾族婦女善於製作各種糕點。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以精緻、可口馳名。節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飯”外,還有用奶酪、杏幹、大米和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兩種糕點:“古拜底埃’’和“伊特白裡西”,是塔塔爾族特有的風味食品。有類似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製成的;還有用野葡萄製成的酒“克賽勒”,都是塔塔爾族喜好的飲料。

塔塔爾族人民講究禮儀,親友相見要握手問候,婦女見面多握雙手;尊老愛幼,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禁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和在壩內洗澡游泳;忌在室內大小便;忌與婦女開玩笑;不準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清真寺、墓地周圍大小便、吐痰和倒髒水。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諸方面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塔塔爾族伊斯蘭教徒,必須按規定時間程序進行宗教活動:每天做五次“乃瑪子”唸經;每星期五要到禮拜寺作一次禮拜。封建統治階級曾利用宗教徵收各種捐稅,設立宗教法庭,壓榨勞動人民。解放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撒班節”(又稱“犁頭節”)。特別是“撤班節”十分隆重,每年6月20日到25日在農忙間歇舉行,在這幾天裡,塔塔爾族人民載歌載舞,舉行各種體育比賽,歡慶節日。

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