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策攀比,消耗了谁的资源

基层政策攀比,消耗了谁的资源

“不会叫,就没奶吃”

该县财政局副局长表示,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县,去年县级总收入才7亿多元,更多靠中央转移支付。尤其是脱贫攻坚的任务加重,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尽管如此困难,当地还是在2015年底前咬牙修了两段高速公路。“总共配进去的资金是10个亿,那时财政收入才1个多亿。”这名常务副县长戏称,要10年不吃不喝,才还得上,这是小马拉大车,且本身还拉不动。

“打肿脸也要充胖子”

“存量项目转PPP模式,利润很薄,公司不愿进来,我们就搞套餐,3个新项目搭1个存量项目,等于吃几块肉送一块骨头。”武陵山区的这名常务副县长说,这是一项政策创新举措。

“镇里成立了平台公司,把全镇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纳入,计划每户贷款2万元,投入到猕猴桃基地,等项目产生效益后分红。”某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指着今年刚栽下的苗,无奈地表示目前贷款办不下来了,分红模式还得调整。

“为了面子活受罪”

“政策扶持资金需求量大、缺口大,天天开会脑壳都痛。”采访中,多位县财政局干部大吐苦水。

“你要的政策项目越多,配套进去的也越多。如果你不出这钱,就什么都没有。”一位县领导说,近两年从上头争取的项目,虽然匹配资金比例要求少了,或者直接就不讲匹配了,但拿到基层来实施,没有配套资金根本干不下去。专家表示,不切实际地申请项目政策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而且会给地方带来额外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