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姥姥”在山西至少有5类叫法

近日,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中,将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引起网上热议。以山西来说,光从读音上就有十几种不同的叫法。那么,山西各地人都是怎样叫“姥姥”的?不同的称谓在地域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姥姥”在山西至少有5类叫法

仅山西中西部地区“姥姥”就有多种叫法

在山西中西部地区,“姥姥”的叫法有很多种。

以吕梁地区来说,汾阳、孝义一带叫“布布”(音)居多,也有叫“伴儿”(音)、“贝贝”(音)的,交城叫“外外”,文水叫“婆婆”,还有一些地区叫“简婆”的。平遥、介休则称为“板板”(音),闻喜、新绛等地有称为“舅舍娘”(音)的。

有的地方叫法和“姥姥”接近,在阳曲,有人把“姥姥”称呼为“娘娘”(两个娘都为四声);石楼、永和等地有叫“外婆”的;在昔阳、寿阳、五台等地,大部分叫“姥娘”,但发音略有差异,寿阳叫起来是“姥娘”(娘是平声),五台叫起来则是“姥娘”(娘是四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寿阳,一些四世同堂的家族一般把曾祖一辈,不分男女统称为“老老”,发音和“姥姥”相同。

据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余跃龙介绍,仅山西中西部对“外祖母”的称谓就有五大类,分别是“姥姥”“姥娘”“婆婆”“简/简婆/姐婆”和“外婆”。

对于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称呼为什么会用来指代“姥姥”,余跃龙解释称,汾阳、孝义一带叫“姥姥”发“b”音的,其本字是“婆”,但语音起了变化。“简婆/姐婆”中的“简/姐”,其本字应该是“姐”,用以指代娘家亲属。

姥姥”的叫法并不是晋方言核心区域主流

为什么山西中西部对“姥姥”的称谓有如此大的差异性呢?余跃龙介绍,该地区语言差异性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保留了不同时代对于“姥姥”的称呼。山西中西部是研究山西方言的核心区,其语言的存古性可以与南方方言媲美,所以不像北京官话或者中原官话那样具有一致性。

二是不同地区语言多次冲突的结果。以吕梁地区来说,历史上鲜卑、羌族、突厥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生活过,“姐婆”的叫法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遗留转化。

那么,“姥姥”的叫法在山西是主流吗?

“以山西方言来说,对外祖母一般叫‘婆婆’‘娘娘’的居多,‘姥姥’的叫法并不是晋方言核心区域的主流。”余跃龙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