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購買電影票居然比網購貴2.5倍,是誰幫你付的差價?

前段時間復聯3上映,作為漫威忠實粉絲的小魚兒開開心心的和男朋友手拉手去買票去了。因為手裡有兩張XX影城的優惠券,小魚兒就沒提前買票,拿著優惠券一問:想用優惠券可以,現場買票120塊錢一張!用完優惠券還是70塊錢一張!當時我倆就一臉懵逼,趕緊上幾個購票APP上看,最貴的也就50元一張,居然相差差不多2.5倍!過分了吧。

現場購買電影票居然比網購貴2.5倍,是誰幫你付的差價?

最後我們還是從網上買了票,看完電影小魚兒還跟男朋友討論了“為什麼現場買票和網上買相差這麼大”,由於我倆知識有限當然沒有討論出什麼結果。還是上班之後問了老喵才搞明白,現在小魚兒來給大家講講: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經濟學用語——價格歧視。在經濟學中,歧視的意思不是鄙視,而是區別對待,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回到電影票來講,就可以簡單的將看電影的人分為兩種:一是早早就想好某電影上映就要去看的人(例如小魚兒),這類人是網絡購票的主力軍。二是在商場逛街或者陪人逛街累了之後(例如我男朋友)想要去順便看個電影休息一下的人,這類人則是現場購票的主力。這樣電影院就很簡單的實現了價格歧視。

那麼現場購票和網上購票的差價是誰來補上的呢?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被老喵敲了個腦瓜崩,“當然是電影院自己啊”!其實也很好理解,通過網絡訂票,影院可以藉助購票app平臺提前獲得購票的數據,從而有效的制定排片計劃。火爆的電影就多開幾場,冷門的電影就少排幾場,資源合理利用,美滋滋。

另外就是通過購票APP可以展示影院的各方面條件,無形之中就多了一個宣傳方式。而且網上購票的人們在檢票之前都是全自助式的服務,為影院節省了不少的人力和服務成本。說到這兒肯定會有人問:那如果一個電影院大部分都是網絡購票的人怎麼賺錢呢?你忘了小魚兒之前寫的那篇“萬達賣爆米花賺了幾個億”的文章嗎?看完你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