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爲何不葬?

非夢王子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賢后,她先後輔佐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太后去世,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下葬,康熙帝30多年沒有下葬的苦衷,悅史君給大家解讀。

第一,孝莊臨終遺囑

按照清朝定例,皇帝和皇后是要葬在一起的,孝莊太后的丈夫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孝莊太后自然是要跟皇太極葬在一起的。

然而,孝莊太后臨終前囑咐康熙帝,皇太極的昭陵已經建成很長時間了,就不要合葬了,她想離康熙帝父子近點,就在順治帝孝陵附近下葬就可以。

孝莊太后死後,孝順的康熙帝沒有把她運到關外的昭陵去安葬,但是,葬在孝陵附近讓康熙帝非常為難,因為這裡安葬的都是順治帝的妃嬪,把孝莊太后安葬在這裡,有些不太妥當。

康熙帝一下子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就在清東陵昌瑞山下建了一座宮殿,把孝莊太后的靈柩放在裡面。

第二,康熙帝很糾結

康熙帝的一生南征北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後,他還多次對東北、西北用兵,鞏固邊疆安全。

到了晚年,康熙帝遇到了大麻煩,他是一個多子多福的人,但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卻造成了“九子奪嫡”的激烈局勢。

康熙帝兩廢太子之後,也沒有辦法去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就一直拖著,但兒子們和朝臣的鬥爭還在繼續。

在這樣的困境中,康熙帝顯然勞心勞神,更無法靜下心來解決祖母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就這樣直到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都沒有辦好。

第三,雍正帝有魄力

康熙帝去世後,雍正帝在險象環生中即位,並且通過多種手段,將之前奪嫡的兄弟們收拾的妥妥帖帖。

接下來,皇位穩固的雍正帝,開始解決父皇康熙帝遺留下來的問題,孝莊太后的安葬自然也是重點。

雍正帝的思路很開放,他把孝莊太后就下葬在暫安奉殿原地,這個地方正好在清東陵風水牆外面,這樣就不涉及到降低身份的問題,同時與皇太極的昭陵有聯繫,既能夫妻有所交代,同時也跟兒孫離得不遠。

……

可能有人會說,康熙帝是因為孝莊太后下嫁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才遲遲沒有給她下葬,悅史君肯定地說一句,太后下葬就是一個謠言,真正的癥結,是康熙帝的孝順和猶豫,再加上雍正帝要鞏固帝位,才導致孝莊太后難下葬。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按說孝莊死後應該葬在盛京,也就是瀋陽,因為她的丈夫皇太極葬在盛京。

以祖制,如果孝莊先死,等皇太極死時,可以把孝莊的陵寢打開,把屍骨取出與皇太極合葬。而實際卻是孝莊後死,尊祖制孝莊死後,她只能在皇太極陵寢旁邊另建陵寢下葬,不能打開皇太極的陵寢合葬。因為皇太極是皇帝,孝莊是皇后,皇帝是尊,皇后是卑,卑不能動尊。另建陵寢規模當然要比皇太極的陵寢小。不能合葬而且新建陵寢規模要小,使這位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的皇后心裡不爽。



讓孝莊更不爽的是,皇太極在時,孝莊並不受寵。論及感情,她和皇太極的感情遠不及和兒子順治的感情,更達不到與孫子康熙的感情。所以孝莊臨終遺言,要和兒孫葬在一起,從情感上完全說得過去。



不過這就給康熙出了個大大的難題:把孝莊送盛京安葬,違背孝莊遺願,康熙對孝莊感情深,當然不願那麼做。把孝莊葬在北京,安葬在順治陵寢附近,孝莊是母親,不能比兒子順治的陵寢規模小。但是,順治是皇帝,孝莊雖是順治的皇太后,但她也只是皇后身份,皇后陵寢比皇帝陵寢規模大,這也不合適。



孝莊葬在哪裡?這個問題在康熙那裡無解。所以康熙就把孝莊生前住的宮殿拆除五間,在東陵風水牆外建“暫安奉殿”,將孝莊棺槨暫時停放那裡,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朝才得以安葬。雍正和孝莊沒有感情上的瓜葛,處理起來當然容易得多。

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豫有得


雍正:“都說兒子坑爹的,哪有爹坑兒子的?”

雍正剛即位就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自己的祖奶奶孝莊到底該葬在哪兒?

康熙在地底下都笑出了聲,兒子啊!全靠你了。雍正也不負所托,自己想了個辦法,解決了父親康熙37年都沒有下葬孝莊的事情。雍正先是找來大臣,對自己的祖奶奶一頓歌頌,最後提到了祖奶奶想與兒孫葬在一起的囑託,還說大清朝自孝莊文皇后死後,託她老人家的福,國運蒸蒸日上,說明她棺槨所在的地方是個風水寶地,我們更不能違揹她老人家的囑託了。最後自己也不下決定,表達完自己的意見,說:“眾愛卿看看怎麼做?幫朕想個辦法出來。”



最後大臣迎合雍正的意思稱:“我大清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皇恩浩蕩,皇上萬萬歲。擬本朝二年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就這樣雍正解決了父親康熙幾十年沒有解決的難題,那麼問題來了,康熙建樹遠在雍正之上,為何對祖母下葬何地耽擱了37年之久?這裡其實有很多種說法。

一:撲朔迷離的“莊妃託夢”

據說康熙為了不讓祖母漂泊異鄉,決定將其靈柩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吉日便讓128名槓夫前往,可是靈柩抬到遵化孝陵大紅門前,便越來越重,槓夫只好放下歇息一會,等他們再次抬的時候卻怎麼也抬不起來了,負責人趕緊派人告知康熙,康熙知道後百思不得其解,想著想著竟然睡著了,夢中見到了祖母孝莊,孝莊說:“我的棺槨停在我兒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裡給我下葬吧!”康熙醒來後便命人建了昭西陵。



二:流言四起的“下嫁緋聞”

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這其中是孝莊和多爾袞達成了某種協議,孝莊答應讓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很多人認為孝莊下嫁了多爾袞,即使沒有下嫁,那失身也是肯定的。既然是這樣康熙自然不能再講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了,雖說這是傳聞,得不到證實,但是無風不起浪。



三:有理有據的“孝莊遺囑”

《孝莊後傳》:“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段話的意思主要是說,卑不動尊,皇太極已經去世多年,不能因為自己再動封土;也可以避免勞師動眾,減輕農民負擔;還有就是心裡想著兒子和孫子,希望能和他們在一起。


面對這一系列難題,處理不好就有不孝的罪名,康熙不知道怎麼辦,加上國事又要處理,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因為祖母孝莊生前說過自己喜歡這座宮殿,結果這一拖就是幾十年。直到雍正繼位才處理了這件事。我相信放了這麼多年,其實也有康熙對祖母的思念之情,因為康熙一直都是祖母孝莊帶大的。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孝莊文皇后 (畫像)


說到“孝莊太后”這個歷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並不陌生,國內不少清朝古裝劇,對一代女強人孝莊的演繹也是淋漓盡致。比如她是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愛恨情仇,被演繹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孫子康熙嘴裡的“老祖宗”,關鍵時刻總是能跳出來,震懾穩定朝局!(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孝莊太后何許人?

孝莊,即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權後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實行“聯姻和親”政策,結成政治同盟。13歲的布木布泰(即後來的孝莊)和她的親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

皇太極稱帝后,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莊妃並沒有受到皇太極的專寵。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爭奪皇位無果之下,陰差陽錯的,6歲的小娃娃福臨即位(莊妃和皇太極所生之子),成為順治帝,莊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後來,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一說出家為僧,尚存爭議),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孫相依,擔負江山

順治帝遺命,8歲兒子玄燁繼位登基,並給幼主安排了顧命大臣。



彼時,內有鰲拜日益專權之趨勢,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可謂是臨危受命,“祖孫組合”肩負起了大清江山。此後,身為祖母(奶奶)的孝莊,一直在臺前和幕後幫襯著孫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燁,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經常受到祖母孝莊的教誨和調教,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而康熙帝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對這個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嚴肅莊嚴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孫之間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謂祖孫情深。


孝莊死後,37年不下葬之謎

康熙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孝莊太后病危,孫子康熙帝日夜不離,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哀求折損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順,可為何祖母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倫之理,對親人盡孝,生前“待親孝順”,死後“入土為安”,讓死後的親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種天大的孝順。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滿清祖制,孝莊死後應該要和葬在盛京(今瀋陽)的丈夫先帝皇太極合葬。當然,古時歷來就有“夫妻合葬,婦死隨夫”習俗,即“生前同屋,死後同穴”,也一種團圓夙願。

那麼問題來了!孝莊死在北京,而皇太極陵墓遠在盛京(今瀋陽),況且滿清入關已久,關外皇太極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時觀念:卑不動尊。孝莊位卑於太宗皇帝皇太極,是否要勞師動眾的開封破土、開墓合葬?這給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不過,孝莊太后臨終有一道懿旨:

史載,孝莊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遺願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動尊,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孝莊不願去驚動他。二是如果在關外皇太極墓旁另建墳塋,既勞師動眾、太麻煩了,也不符合“合葬之義”。三是留戀自己兒子和孫子(順治、康熙父子),不願意遠去關外,只想墳墓離兒孫近。

總之,一句話:孝莊遺願要求自己死後,不跟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懸而未決,雍正解決

康熙帝只能遵從祖母遺願,將孝莊生前棲身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宮,稱“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封閉殿門。但是,康熙帝終其一生,一直到駕崩,祖母孝莊的陵寢問題也是一直懸而未決。(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莊與皇太極成婚一百週年,曾孫雍正帝才把孝莊的暫安奉殿,重新動工修建,改為昭西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孝莊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單獨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間對“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說法有幾種,比如一說“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多爾袞,沒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二說孝莊不願跟丈夫合葬,是因為她內心深處,一直愛著多爾袞等等,關於這些傳言,親愛看官朋友們,姑且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皇太極的永福宮莊妃。她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君主。在康熙二十六年時崩逝,享年七十五歲。可是在她死後,卻37年都沒能下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孝莊死後,康熙帝出於孝道,執意要給孝莊太后守孝3年,後來因為群臣勸諫,將時間縮短為了兩年。而且孝莊太后在臨終前,曾經囑咐康熙,希望不要再為了她去動太宗的陵寢,她心裡牽掛著順治,希望死後能在順治陵寢附近安葬。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孝莊的遺體在準備運往盛京時,發生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她的棺材突然變重,上百個大漢都沒能將它抬起,所有人都覺得很納悶。結果當天晚上,康熙帝便夢到了自己的奶奶,孝莊太后在夢裡流著淚告訴他說,自己不想離開,盛京太遠了,她希望一直守在康熙身邊,於是康熙才下定決心不把孝莊太后運往盛京下葬,而是留在了宮中。這一留就是37年,直到康熙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孝莊太后終於入土為安。


探秘歷史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力壓“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堪稱“大帝”。但是,若沒有孝莊太皇太后的話,康熙絕對沒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說不定很可能被鰲拜給幹掉了。康熙繼位之初,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勢力最大,為人最囂張,經常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很憤怒,直接想找鰲拜拼命,一了百了,學習曹芳之精神。此時,孝莊讓這位孫子冷靜下來,學會“忍”,然後待到時機成熟,再解決鰲拜問題,並向康熙出某劃策,最終鰲拜被逮捕。



康熙從小就沒父親(順治死得早),他只能與孝莊太皇太后相依為命,共同應付權臣,維護大清江山。所以,他門祖孫感情深,康熙自然不願意下葬孝莊了。



此外,孝莊之前被多爾袞“欺負”,據說已經下嫁多爾袞,成為所謂的“攝政王妃”。如此一來,康熙無法下葬孝莊,若是葬在關外皇太極陵,似乎不厚道,明擺著對爺爺不敬嘛!


縱橫國史


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史書中關於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是這樣記載的:孝莊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對康熙皇帝交代說: “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非常孝敬她,所以就在孝莊去世後聽從了遺囑的安排,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這句話的意思是,孝莊太皇太后認為太宗與孝端皇后已經合葬,不能因為自己輕易動土,而且,自己還惦念著順治和康熙帝父子,因此,就讓康熙把自己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不過,這終究是官方說法,不能令人折服。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流傳度較高的,有人說,康熙三十多年不葬孝莊皇后,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隱痛。這隱痛就是孝莊為了保存皇太極的遺孤,保住皇太極一生奮鬥而來的事業,不得不做出有悖倫常的事情。

這就要牽出多爾袞,當時,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親自指揮正黃旗,很多人依附於他,多爾袞還擁有他的嫡系武力正白旗。多爾袞幾乎擁有了大清國所有的兵力,這樣的情況下他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呢?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貶斥了鄭親王濟爾哈朗,誅殺了豪格,手握重兵,黨羽密佈,所有的反對勢力都已臣服於他,他唯一有所顧忌的就是孝莊太后。那麼,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太后孝莊從中虛與委蛇,以萬縷柔情約束多爾袞的“最後一步棋”。

孝莊太皇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就是認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無法再與太宗同穴。康熙完全瞭解祖母當年為了保住太宗留下的江山,不得不屈身下嫁的苦心,對孝莊簡直做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

孝莊去世之時,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地別葬他處,所以才形成了停孝莊梓宮數十年,而無法下葬的局面。







歷史有妖氣


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傳言我選擇相信理由有:1.孝莊死後留下遺言不與皇太極合葬,這是孝莊入關後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2.福林,也就順治帝對多爾袞恨之入骨,這裡邊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多爾袞獨掌大權損害了小皇帝的威嚴,二是自己的母親與多爾袞不明不白的關係讓小皇帝保守恥辱三是,清史中也有記載多爾袞從讓福林小皇帝叫他爸爸。

3.至於在康熙王朝中順治帝在多爾袞死後對其屍體進行鞭屍,我覺得並不可信,因為在滿族入關前已經實行火化,所以鞭屍不太可信。

至於康熙王朝中一些與清史記載的不同我也想發表一下看法,主要錯誤有:1.蘇麻喇姑與康熙的年齡差距差不多有四十歲,蘇麻喇姑本名蘇瑪爾,是布木布泰即孝莊的一個陪嫁,也算是博爾濟吉特氏的一個格格,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康熙會喜歡上蘇瑪爾的情形。2.索爾圖是赫舍里氏,康熙王朝上寫的索府固然是錯誤,另外康熙的第一個皇后赫舍裡也並非索額圖的女兒而且他的侄女。

3、關於魏東亭這一人物,康熙王朝對他的演繹十分精彩,先是陪讀,後是幫助康熙除鰲拜,其實清史中並無此人,而與他對應的人物有兩個,給康熙陪讀的是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後期到當了江南織造。幫助康熙除鰲拜的應該是索尼的第三個兒子索爾圖。

4、收復臺灣一段中真像為鄭經先死後臺灣內亂康熙趁機收復臺灣

5.收復葛爾丹一段中,葛爾丹是自殺。等等吧,還有挺多的無法一一詳述


小於先生啊


要附合孝莊太后的遺願,要遵遁禮制,要考慮實際情況,葬在哪兒都不合適,因此而拖延。

首先是因為孝莊太后的特殊身份以及與康熙皇帝的特殊感情。孝莊太后在康熙朝其實應該被稱為“昭聖太皇太后”,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康熙皇帝八歲登極繼統,十三歲親政。母親早逝的康熙皇帝作為東北遊牧民族入關一統中原的皇帝,在剛剛登極的時候面臨的矛盾很多。作為祖母的太皇太后始終在背後支持他,並不把權力抓在自己手裡,又暗中做了不少事來支持孫子。比如對於滿洲親關係的調停,還比如在平三藩時節儉用度以支持前線等等。因此康熙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感情很深,在祖母去世後不忍心按照習俗把棺槨送到關外去葬在祖父清太宗的陵墓中。

孝莊文皇后的一生正好經歷了滿清從關外的遊牧部落到建立後金,然後入主中原的這個過程。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之女,在滿蒙聯姻的大趨勢下嫁給了皇太極。兒子福臨陰差陽錯登上帝位,於是成為皇太后。在順治皇帝在位時滿清入關,在北京定都。接著兒子去世,孫子玄燁繼位就是康熙皇帝。孝莊太后從科爾沁草原到了盛京即瀋陽,又從盛京到關內的京師,所以她的葬地很難確定。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從夫而葬,葬在盛京的清昭陵。昭陵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孝莊太后的親姑姑。

按制度孝莊太后可以以皇后的身份另設一陵作為昭陵的附葬陵墓。孝莊太后自己生前對孫子康熙皇帝說過,不願意葬入盛京昭陵打擾奉安已久的太宗。而且表示心裡留戀兒孫,希望離他們不要太遠。這是最大的難題。所以停靈時間過久,最終才在遵化建了昭西陵。


沅汰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清朝著名賢后,先後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帝王,為清王朝定鼎中原和穩固統治做出了重要貢獻。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布和之次女,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當時是與她的姑姑哲哲一起嫁給皇太極的,哲哲為大福晉。

孝莊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不受寵,她的親姐姐海蘭珠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就連林丹汗的遺孀在嫁給皇太極後,地位都要比她高,如囊囊大福晉在冊封妃嬪時名列第三,而孝莊僅名列第五,受封次西宮,稱為永福宮莊妃。在這個方面來說,孝莊應該是痛恨皇太極的,每一次新人入宮都將她的地位一再降低,這也是她留下遺言不願與丈夫合葬的重要原因。

孝莊雖然不受皇太極的喜愛,但崇德三年卻發生了一件事情令她的命運發生了重要轉變。這年的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孝莊在永福宮生下皇九子福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駕崩,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多爾袞推舉福臨即位,定年號順治,孝莊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她的姑姑哲哲尊為母后皇太后,兩宮並尊。

一年之後,清軍揮師入關,順治皇帝成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遷都北京,平定全國,減免賦稅,與民生息,每一件都是關乎社稷江山的大事,在這段時期,孝莊太后周旋在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皇帝之間,穩定統治,安定人心。多爾袞死後,順治才真正掌握實權,統治天下。

順治皇帝駕崩後,孝莊太后榮升太皇太后,開始輔佐孫子康熙,在康熙帝親政後剷除鰲拜,平定三藩的重要時刻,孝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康熙掌權鋪平了道路。康熙與祖母的關係非常融洽,因其生母早逝,孝莊承擔了大部分母親的角色,康熙對孝莊的評價很高: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二十五日,孝莊太后逝世,享年75歲,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謹遵遺命,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此後,康熙帝前往東陵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此可見康熙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孝莊太后這一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成為清東陵風水牆外最高規格的墓葬。

孝莊太后為何停屍三十七年不下葬,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康熙與祖母的感情使然,不願早早將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莊的遺言違背祖制,使得康熙帝不好處理。按理來說,后妃理應與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處也應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園寢。但皇太極安葬在盛京(今瀋陽),而孝莊的遺言既不想與丈夫合葬,也不願回盛京。康熙帝陷入兩難的選擇,只好將這個難題拋給後人來解決。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