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代,清朝最后猛将僧格林沁,为何死于16岁少年之手?

诗悠帆

僧格林沁(qin四),博尔济吉特氏,生于公元1811年,蒙古科尔沁旗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的二十六代孙,僧格林沁家境贫寒,跟随父亲给人放牧。十二岁的时候,被送到文昌宫读书。

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被任命为御前行走,赏三眼花翎。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赏黄马褂,九月,掌管火器营。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担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担任镶红旗蒙古都统。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担任镶白旗满州都统。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担任正黄旗满州都统。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担任正蓝旗满洲都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年(1844年),担任正蓝旗满洲都统。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僧格林沁成为十大顾命大臣之一,十二月,赏四团正龙补服。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担任京城巡防,太平天国已都天京,率军北伐,八月,太平天国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将努尔哈赤使用的宝刀赠给僧格林沁,十月,僧格林沁在天津南王庆佗与太平军一战,太平军惨败,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在连镇又打败天平军。

咸丰帝授予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咸丰五年,僧格林沁再次击败太平军,生擒太平军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咸丰帝封僧格林沁为亲王,世袭罔替。六月,打败太平军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直隶山东捻军兴起,清廷派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军前往山东与捻军作战。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廷授僧格林沁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多次打败捻军。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于捻军战于山东曹州高楼寨,之后陷入重围,五月,僧格林沁率几个部下杀出重围,逃到吴家店的时候因伤坠马,被捻军十六岁的张皮绠杀死在麦田里,享年五十五年,谥号为忠,配享太庙。

而这个张皮绠后来回乡,改名为凌云,在新兴集开了粮坊。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张皮绠因为平时失言,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获,张皮绠的家里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张皮绠被凌迟处死。


历史简单说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也就是说,他与著名的孝庄太后,是同一家族的。满清皇帝娶皇后,一般只从几个家族中挑选。科尔沁草原里的博尔济吉特氏,也是满清皇帝娶后的备选贵族家族之一。博尔济吉特氏在元代译为孛儿只斤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因为博尔济吉特源于突厥语,意即蓝眼睛的人,故成吉思汗家族或拥有高加索的血统。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之后,规定只有本家的直系后裔,才有继承蒙古大汗,及留在蒙古本部的资格,后世便称此家族为黄金氏族或黄金家族。

僧格林沁骁勇善战、治军严整颇有成吉思汗之遗风,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在其家族中,唯一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爷。在他之后,成吉思汗家族再无此殊荣。可见此人的作战能力自当不凡,当然在筹谋远划方面,就远不及成吉思汗了。历史上传说僧王爷爱兵如子、以身作则,有次军粮不济,将士厌瓜拒食,僧王爷当众啃瓜,将士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每次扎营固寨,将士不眠,僧王爷也决不入帐休息。与晚清诸将领骄奢淫逸、克扣军饷卓然相异。



再说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生擒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又在山东冯官屯,歼灭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基本很少战败。第2次鸦片战争时期,在第2次大沽口战役中,创造了自鸦片战争连败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全胜列强之局。是战,大败英法联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获2艘;歼灭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2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伯少将,僧格林泌的部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协副将龙汝元战死,阵亡军官7人、士兵15人。英法联军在此战中受轰不过,曾竖白旗诈降。

是战,鉴于首次在大沽口吃败仗后,僧格林沁的阵地重建非常及时、火力布置得当严密、海滩设防挖壕竖桩、海口设链层层阻舰。如此以来,我军大炮虽与敌舰炮有代差,但由于,一是敌舰登陆,必进入我炮射程,抵消了敌炮射程远的优势;二是设链海口位置得当,敌舰轻敌以为我早闻风而逃,停舰三次破三链,被我炮台借机三次集火猛轰,致敌伤亡惨重,抵消了我打击运动目标不如敌舰的优势;

这次战役引起西方一片惊呼,其实,在大沽口首战,我军失败之后,敏锐的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便警告列强,“中国人好象学会了打现代战争,至少在防守筑垒和火炮操作方面,进步很快。”劳驾,首战是我军输得很惨,好不好,为啥不傲娇一下,这么冷静又有智慧,到底想干啥呢?这法夷着实聪明,竟然在我军狂败的大沽口首战中,看出我军在二次大沽口之战中的致胜法门,这一战,英法联军就输在轻敌骄狂之上。这也是我军不多地用智慧、而不是用人命来弥补武器代差。


下面该轮到僧格林沁骄傲轻敌了。有代差还轻敌,就会输得极惨。大沽口失陷后,英法联军沿通县直逼北京。于是,1860年9月,爆发了八里桥战役。是役,防御清军总数约3万,主力是僧王爷蒙古骁骑万人,不能说僧格林沁骄傲了,就一无是处。再怎么,僧王爷也是久经战阵,创造了中国军队,首次狂胜列强的战例。战略眼光没有,战术素养还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僧王爷是反侵略战争中的主战派,极力反对与列强签订耻辱和约,要求咸丰帝召回《天津条约》的和谈使团,主张倾全国之粮、之力与众夷血战,即便战败亡国,也要叫众夷胆寒,终未被咸丰所采纳。人死屌朝天,虽败犹荣,在卫国战争中,僧格林沁是条汉子!

战前,僧军便搞到英法联军详细准确的情报。据史载,“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府,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等语。夷情凶悍,深知兵法,是在该大臣等审度形势,妥筹应敌,以操必胜之权。……若仅用正兵与之相角,恐夷人诡谲,不足以尽其变”。



太详细准确了,连英法联军的做战阵型都详细了解了。怎么展开,骑兵在那里,步兵分几层,怎么次第顺序射击,我军骑兵怎么以速度、角度的优势破掉敌阵。不胜怎么可以,以我军十比一于英法联军,胜券在握!说老实话,法军步兵战术素质真的很高,此战,胜保的骑兵用错误的正面决死冲击,卷至法军阵前。法军步兵的心理素质,也很稳定,估计是对其三层战法很有自信。

所谓三层战法,第一横队蹲着,第二横队半蹲,第三队站着。因为枪支装弹费时,第一队射击后马上装弹,第二队射击后也装弹,待第三队开完枪,进入装弹程序,第一队又可开枪射击,依次循环,以求输出不间断的火力。即便如此,经历了重大伤亡的胜保马队,也冲至法军阵前,马刀都差点递到了法军的鼻子之前了,法军竟也不溃逃,面对面的,气定神闲用排枪干翻一千人的胜保骑兵。最终胜保马队就只活下了7个人,悲哀!

看来,有着拿破仑传统的法军,也与中国军队一样不是软蛋,很优秀呵!既然都不是怂货,那就看谁的武器好、战术布置更得当。靠,胜利女神好象对法军这边,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陷于路途的法军炮兵抵达了战场,精锐的法国炮兵,在”炮兵之神”拿破仑皇帝的灵魂指挥之下,三下五除二,便将清军的落后炮群全干翻了。黑洞洞炮口,象张开獠牙的虎口,开始转向失去炮兵掩护的僧格林沁骑兵。

冲击中的骑兵,被炮弹和子弹组成的收割机成批成排地收割,战场上都处都是炸裂的人马碎尸、倒伏的旌旗、冲天的烟火,伤员的哀嚎,令人犹若奔进了阿鼻地狱。这时,法国骑兵也向绿营步兵发起冲击,不知是武器太差,还是汉人不想替满清卖命,法国骑兵一路狂飙、军刀闪闪,绿营汉兵却没有法步兵对阵蒙古骑兵的雍容华贵,立刻溃败、四散而逃。这些绿营兵在卫国战争中如此的表现,真丢我大汉族的脸。


僧王爷还想力挽狂澜,分兵分割包围法军,那知英军已迂回到我军后方,遂成合围之势,败局已定。蒙古骑兵的军心也开始崩溃了,大家一起玩命地逃呗。此战仅毙法军12人,另有英军、英属印度兵几十人,清军战损加溃退踩踏致死达万余人。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北京指日可下,僧格林沁因轻敌,未按设定的斜向冲击法军而致败,被革除郡王爵位等多职,仅余钦差大臣一职。

此战宣告了在中国战场上,骑兵战术与热兵器对战中的死刑。此后,满清再无大的战役运用骑兵与列强作战的战例。

同治元年始,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在中原围剿捻军,也象围剿太平军一样,屡战屡胜。由于捻军与太平军最大的不同,就是骑兵多,多到什么程度,总共有二十万骑兵!比全国任何军事力量的骑兵都多。所以,捻军历来擅长于运动战。僧格林沁被重新启用后,入山东剿捻,期间,僧军被捻军诱的东奔西跑。骑兵的手麻的连马缰绳都拉不住。可见捻军深得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之精髓。



当僧格林沁的军队,精疲力尽、一头撞进曹州高楼寨这个陷阱里,在城寨的狭小复杂的街道之上,骑兵根本无法施展冲击的威力,被捻军一顿胖揍,全军覆没。战后,捻军清点清将官之顶戴花翎,足足有几十个,可就没有僧格林沁的。正在捻军上下到处寻找之时,过来个年方16的兵士叫张皮绠,手里拿了个顶戴花翎。他说他在打仗的时候,看着一个清军将官受伤坠马,逃到了旁边麦田里,他便跟上去,瞅个空子,就用刀砍死了这个将官。捻军首领,一翻看花翎顶戴——正是僧格林沁之顶戴。

僧格林沁的作战地域很有意思,一直在北方与义军或列强打仗,从没到南方作过战。其实,这反映了满清皇帝对汉人高官的忌惮,在外敌入侵、内乱四起之时,为保一已之私、无视国家荣誉,对洋人打不过,就卑躬屈膝;对义军、暴民打过打不过,则一律狠下死手,决不轻饶;对湘军、准军之汉臣,则是既用又防、又拉又打。一副重病恹恹的垂死样。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晚清时期名将、名帅辈出,就功绩而论,汉族名帅首推曾国藩,而满蒙名将中最拔尖者当属僧格林沁。作为同曾国藩齐名的统帅,僧格林沁在对抗英法、征讨太平军、剿除捻军等战事中屡建殊功,也因此备受清廷的器重。然而这位旷世名帅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最终竟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斩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家庭,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进京任职,曾担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当时八旗兵战斗力极差,已呈“烂泥扶不上墙”的状态,唯有僧格林沁统领的骑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很是让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格林沁(因袭封郡王,故在当时又被称为“僧王”)作为蒙族名将,曾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林凤祥两部,经大小数百战,竟然全部殄灭叛军,由此威震海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奉命抵御英法联军,并在大沽口保卫战中重创联军,令清廷极为振奋。


僧格林沁善抚士卒、治军严谨,加之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为柱石,同时也成了太平军、捻军的噩梦。但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点,那便是恃勇轻脱、不谙敌情,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从而为最终的覆亡埋下伏笔(刘体智曾在《异辞录》中评价道“僧王将蒙古铁骑,驰逐中原,可谓勇矣,而计谋不定,故无成功之望。”)



从1860年开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曾打散十几万、收降十几万(根据《清史稿》数据统计),抓捕并处决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捻军大头领张乐行及叛变的民团首领苗沛霖,战果极其辉煌。张乐行遇难后,捻军上下对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领张宗禹决定利用僧格林沁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打围战术”在各地流动作战,以诱引僧格林沁,待其师劳力竭之后,再予以歼灭。


1865年五月,被张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之计,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经过一番激战后,只率领少数随向吴家店方向突围。悲催的是,僧格林沁在途中因为受伤坠马,只好伏身隐藏在麦田中,希望能避过捻军搜捕。但僧格林沁终究还是没能躲过一劫,最后被捻军一名小兵张皮绠搜寻到,并被斩杀于麦田当中,时年54岁。



至是匪踪剽忽,盘旋於兖、沂、曹、济之间…至曹州北高庄,贼拒战。军分三路合击,皆挫败,退扎荒庄,遂被围,兵不得食,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辨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见《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列传》


僧格林沁遇难的噩耗传来,清廷上下一片震惊,慈安、慈禧太后立刻下诏厚葬、褒赠,从优抚恤他的家属。与此同时,两宫太后又严令山东、安徽等地的官员严密缉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一旦抓捕,即刻明正典刑(“事闻,两宫震悼,诏嘉其忠勇性成,视国事如家事,饰终典礼视亲王,从优议恤。”引文同上)。



最后说说张皮绠的结局。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后不久,便离开捻军返回老家安徽省涡阳县张楼村,用抢劫的银两在当地置办田宅,并娶妻生子。稍后,又在当地开设作坊,靠酿酒、贩粮、卖油为生,生活相当不错。张皮绠知道清廷正在严拿杀害僧格林沁的凶手,所以从来不敢跟人讲起自己这段“光荣”历史,直到醉酒后的口吐实话才将他暴露。


同治十二年(1873年),虽然距离僧格林沁遇难已有八年时间,但山东巡抚丁宝桢依旧锲而不舍地在寻找凶手,并派出大批的暗探在淮北一带刺探情报。话说某一日,暗探潜入到张楼村打听情报,恰巧又在张皮绠的酒坊中,听到他醉酒后跟朋友谈起斩杀僧王的往事,便即刻向上司复命。丁宝桢得到消息后,马上便派人抓捕张皮绠,并将他押解到济南。



张皮绠本想抵赖,坚称自己当时在吹牛,但当丁宝桢把从他家中搜出来的僧王朝珠给他看的时候,张皮绠只能从实招供。清廷在看到张皮绠的供状后,便下令对他处于凌迟极刑。同年,张皮绠在济南被凌迟处死,时年才24岁。



文史砖家

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就结束了一个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名将。这不是讽刺,这是历史。

僧格林沁,清王朝最后一位忠于皇室的八旗勇将,被封铁帽子王。如果抛开历史的潮流,僧格林沁应该是一个令人佩服得人——自律,不被荣华富贵所腐化。

僧格林沁也没有逃脱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诅咒——凡是拿了免死金牌、铁帽子等最高名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

武器时战争的重要因素,人和制度才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僧格林沁的死既有历史潮流因素,更多的是清朝制度的腐朽

杀死这位铁帽子王得就是下面这个16岁小将——张皮绠。

僧格林沁再和捻军作战得过程中接连获胜,于是僧格林沁轻敌冒进,结果中了捻军得埋伏,僧格林沁带领残部杀出重围。到吴家店僧格林沁因受伤落马,潜伏再麦田里。这时候,历史命运安排了一个过河卒——张皮绠,他得任务是搜索残敌,他发现了麦田里一个穿黄马褂得清军,于是手起刀落杀了他,并且扒下了他的衣服、帽子、珠,穿在身上回到了军营。军营里得人看到张皮绠带回来得顶戴、朝珠大吃一惊,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认张皮绠杀死得就是著名得僧格林沁。

那一年,张皮绠16岁,僧格林沁55岁。历史用了一个过河卒杀了对方一个大将。那一年,曾国藩得九弟曾国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僧格林沁的死震动天下;清王朝以亲王之礼安葬了僧格林沁。八旗兵走上了和绿营一样的命运。

后来捻军被曾国藩灭掉,张皮绠回家了。喝酒后吹牛杀死了僧格林沁。被巡抚丁宝桢抓走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的死不仅仅是代表清王朝军事势力由满族向汉族大臣的转移,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从历史现代的角度上说,僧格林沁是一个勇将,在荣华富贵里没有被温柔乡腐化,是一个有梦想有自律精神的名将,在清朝绿营失去战斗力时,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依然保持着战斗力。

僧格林沁的崛起


僧格林沁生活的时代,满清已经当了两百多年的皇帝了。清朝的军事建制八旗和绿营军队已经吃了祖上基业吃了200多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条基本定理,八旗和绿营也逃不过。安享荣华富贵得满清绿营已经被腐化了。

这里穿插介绍一下八旗和绿营得区别,八旗是满清得看家军队,保持在20万左右,最高军队数量是35万,由八旗子弟组成。绿营是清初汉人投诚过来得军队,分散全国驻防,人数大概是60万左右。但是八旗战斗力一直保持着对绿营得绝对优势。但是从嘉庆年间,八旗和绿营都有衰落、腐化;但是战斗力格局依然不变。值得一提得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是绿营。

太平天国得兴起,与此同时捻军也兴起了。1856年太平军第一次打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1858年再次打败江北大营,1860年再次打败江南大营。咸丰皇帝下令各地办团练,汉族大臣曾国藩等开始崛起。从此以后,绿营得战斗力丧失殆尽。太平天国北伐军打了京师附近,各地绿营拦截不住。

是时候出手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面对一直不可战胜得太平军,僧格林沁出动了他的精锐骑兵。僧格林沁掌管的八旗并没有被腐化掉,战斗力十分惊人。僧格林沁排出了阵型:第一排,重装骑兵冲阵,第二排,弓箭兵负责扰乱对方阵型,第三排精锐骑兵趁乱冲杀

战斗开始了,重装冲阵骑兵出发了,后面100米是弓箭兵,在距离太平军一个弓箭射程的时候,弓箭兵开始骑射,密集的弓箭越过冲阵骑兵头顶落入太平军大阵,太平军一阵动乱,此时重装冲阵骑兵已经到达阵前,立刻把太平军大阵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随后弓箭兵拔出了腰刀,后排骑兵也已经赶到,太平军一败涂地。太平军的北伐军十几个大阵都被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被活捉,京师之威胁解决。僧格林沁一时如日中天。

僧格林沁的失败

五年后,同样是京城打仗,但是对面已经不是太平军了——而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面对英法联军的阵型,排出了和对付太平军一样的阵型。他预估自己冲阵骑兵会损失一千人,因为对方在射击的时候需要100步,然后要装填,他的冲阵骑兵只会挨一轮射击。可是僧格林沁显然忽视了技术的力量。

战斗开始了,冲锋!僧格林沁发现了苗头不对,对方在400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射击了,如果这样在冲锋到对方阵前,冲阵骑兵要经过5轮以上的射击,这意味着冲阵骑兵全军覆没,弓箭兵就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下……

这一仗,英法联军大胜,只损失了几个人,而僧格林沁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逃到热河的皇帝下旨剥夺僧格林沁的权力……

僧格林沁失去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随后,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下,僧格林沁被迫带着剩余的部队去绞杀捻军……

僧格林沁死的时候,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随后奉旨北上打捻军……

八旗失去最后一个柱石,从此后再没有战斗力。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崛起。


嘟嘟读读

曾格林沁可以说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蒙古王爷,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抗击英法联军中有出色表现,曾格林沁也被称为当世名将。

曾格林沁在剿灭捻军的战斗中战败被杀,死于一个16岁的小兵张皮绠之手,至于原因,我只能说张皮绠运气太好,也正是因为击杀曾格林沁,张皮绠最终落得被凌迟的结局。

曾格林沁的出身

曾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是黄金家族的子孙,虽然是贵族,但是曾格林沁家族早已败落生活条件并不好,年幼的曾格林沁还曾以放牧为生。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运气这个东西,曾格林沁就是运气爆棚。

部落首领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是嘉庆皇帝的女婿,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挑选了曾格林沁作为养子,老王爷去世后,曾格林沁就继承了郡王爵位。

曾格林沁继承王位不久,适逢清朝大宴蒙古王公,由于面圣时表现出色,曾格林沁得到厚赏奉命御前行走并赏戴三眼花翎。

四处征战

道光临终前曾格林沁和载垣、端华等人同受顾命之托,成为了辅国重臣。

曾格林沁半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四处镇压平叛,所统帅的蒙古骑兵可以说是最后一支勇猛善战的“八旗军”。

由于曾格林沁生擒了太平军北伐主将林凤祥和李开芳,因功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由于曾格林沁是主战派,而且还曾在大沽口挫败联军进攻,曾格林沁成为替罪羊,被革去爵位。

战死沙场

捻军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镇压农民起义最有经验的曾格林沁。

也正是在镇压捻军时,曾格林沁中计被围,最终受伤坠马,隐藏于麦地,被捻军张皮绠斩杀。

张皮绠的结局也很惨

曾格林沁的死让清廷极为震怒,大肆搜捕张皮绠。

此后不久张皮绠也离开捻军,回家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用带回来的银两购置了田产,娶妻生子,生活也算无忧。

但在一次酒后,张皮绠和周围的人吹嘘自己杀害曾格林沁的经历,暴露了身份,最终被缉拿归案凌迟处死,办案人员还在张皮绠家中搜出了曾格林沁的朝珠。


一点点历史

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自幼就擅长骑射。由于出身好,他14岁就世袭为郡王,来到京城,在皇帝身边做事,担任御前大臣,深受道光帝和咸丰帝的宠幸。职务也是“嗖嗖嗖”地往上蹭,官至镶白旗满洲都统,那可是龙兴之地的最高军政长官。

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

孙,僧格林沁仍然保有祖先顽强好战、勇猛无畏的品质

他曾挥师围剿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1859年又在天津大沽口打败了英法联军,取得了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虽然后来败了,但那是因为武器和军制的绝对差距,不是因为僧格林沁的个人能力。

因为出色的战绩,僧格林沁被称为“清朝最后的猛将”。这个评价很正确,他是一名猛将,但不是帅才。

僧格林沁的作战风格相当顽强,敢打硬仗、恶仗,很适合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有些缺少谋略,不能够在后方运筹帷幄。

打仗不能仅仅靠猛,还要靠谋,1865 年僧格林沁终于知道了这一点,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865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伐。

僧格林沁调遣了直、鲁、豫、鄂、皖五省的兵马,对捻军进行围剿。在围剿过程中,他大开杀戒,一味采取高压政策,杀得天昏地暗。

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僧格林沁的高压屠杀,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同仇敌忾,他杀得越狠,,敌人反而越多,形势对僧格林沁越来越不利。但僧格林沁继续冲杀镇压,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的降临。

1865年5月,捻军名将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把僧格林沁引诱到山东曹州。僧格林沁觉得这是将捻军一网打尽的好机会,没想到却是一个口袋阵,他和他的一万骑兵都被包了饺子。

最终僧格林沁全军覆没,只身逃窜,期望能够逃出生天。结果在逃跑过程中僧格林沁还坠马受伤了,为了躲过捻军的搜索盘查,他只得潜伏在一块麦田里。

但最终僧格林沁还是被一名捻军少年发现了,此时僧格林沁身负重伤,根本无力反抗,而在他眼前的少年也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反正穿的是清军的服饰,一刀下去,僧格林沁就此丧命,时年54岁。

那位少年也因为这一刀留名史册,他叫张皮绠,时年16岁,可惜的是,后来隐姓埋名的他因为酒后失言被清廷抓捕,惨遭凌迟处死。


平沙趣说历史

僧格林沁由于是蒙古贵族出身,保留了善骑射的传统,其军事生涯中既有胜仗也有败仗。1855年,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军孤军深入北伐被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骑兵打败,二人最终被俘,僧格林沁因功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是清朝八旗军最后的猛将,所率领的骑兵也是最后的夕阳。1960年英法联军侵华,蒙古王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冲击英法联军,由于指挥失误,八旗骑兵遭到英法联军猛烈的炮火攻击而损失惨重,清廷革了僧格林沁的职。

僧格林沁毕竟是蒙古贵族,清廷一旦有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人。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北方的捻军又发展壮大起来,同治四年,即1865年,清廷命令僧格林沁去山东剿灭捻军。

僧格林沁气性骄横,不谙敌情,恃勇少谋,作战往往只图近利,属于典型的有勇无谋的将领,在山东同捻军作战中被捻军张宗禹部包围,七千人悉数被歼,僧格林沁率残部逃到吴家店。由于僧格林沁受重伤,就躲在了麦田里,不料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捻军士兵发现了,张皮绠手起刀落便将穿着铠甲的僧格林沁杀死了。张皮绠将僧格林沁的铠甲扒下来穿在了自己的山上,然后回到了军营。后来得知,张皮绠杀死的就是亲王僧格林沁。还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八旗军的最后一位猛将就这样死在了曾经当过太平军的16岁少年张皮绠手里。


历史军魂

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1811.7.24—1865.6.12),福垊翻译成汉名就是宝宝狮,他哥叫宝宝象,卡哇伊思密达不思密达啊?那为啥叫宝宝狮啊?

先说姓:博尔济吉特氏。元朝的发音是孛儿只斤(bó ér jì jǐn,外蒙语Боржигин),汉意三说。①蓝色眼睛。僧格林沁、孝庄皇后是蓝眼睛吗?不是,所以福垊不认同此论。②棕色眼睛。棕色近似黑色,至少理论上不错。③源自蒙人远古的图腾“包尔铁赤那”,乃苍狼🐺的意思,可有蒙人辟谣说他们绝不崇拜狼。三种说法,其中两种福垊拿不住。但后来该姓氏又改成包、宝、鲍、孛、刘、李等氏,翻译成包,怕误会成包青天的后代,只好翻译成宝了,而且宝宝有趣,不是吗?

再说名:僧格林沁名。僧格林沁的父亲是四等台吉(意同汉王子、满贝勒)德力格尔,位尊家贫,常年帮人放羊、牛为生。一日报喜,生双龙(同胞)胎。他给老大取名朗布林沁,意思为宝象。老二则是宝狮的意思。一个大一个强,可见他对家族强大多么渴望。然后历史的发展是老大没大,二强真强!他一个放牛的牧童哥,怎么就强了?

骁将的春天。越勤奋越幸运,机会垂青有备的人。不然就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你不仅没接住,还要砸晕掉地上弄脏饼,最终会被别人抢走。182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逝,道光亲自为郡王的夫人公主在其大家族中选继承人,选中了勤奋、聪明又帅的15岁的宝宝狮子。狮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名副其实?



从40岁开始他就走向了疆场,而且无往不胜。他连续击败并活捉了太平军的北伐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爵位郡王变成亲王还是铁帽子的。1860年他在大沽口一举击败了英法联军,当时的法国皇帝是曾经荷兰国王的儿子,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英法联军反攻,败了。这次失败丢官,而下次失败则丧命了。那么他就是在劫难逃,也不至于死在一个少年手里吧?



英雄末路,死于无名小卒。刘备夷陵之战败后喊天意,其实是大意。而僧格林沁的失败,同样是骄傲大意。作为常胜将军,他对捻军之流,就是鄙视藐视歧视,根本不放在心上。捻军首领张宗禹,就利用他求胜心切,诱使他孤军轻骑,而陷入重围。他不愧是悍将,突出重围,然而身负重伤,傍晚他藏在曹州吴家店的麦田里。被追赶来的16岁捻军小兵张皮绠(geng)发现,见他穿黄马褂,不由分说,一刀毙命。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虽然张皮绠(1849—1873)随后退隐了,但清朝一直在追捕他,最终被丁宝桢抓捕并凌迟处死,死前还说自己的丰功伟绩呢。

慈禧说宝宝狮在清朝在,反之依然,但清朝还是撑了47年才灭亡。


福垊

曾格林沁(1811年—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是道光、咸丰两帝时期倍受荣宠的大臣之一。


其一生战功显赫,即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也曾经率军抗击过英法联军,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虽然也曾打过败仗,但是从来不曾以身犯险。那他为什么会在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捻军余部时战死沙场那?这就要从这场战争中的双方分析:

捻军余部,困兽犹斗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以太平天国为依托转战于长江以北。

1865年这只与曾格林沁军队交战的捻军,是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余部整合而成的新捻军。主要首领是张宗禹,赖文光。

这只捻军自1863年捻军分裂后,就一直处于没有根据地的状态。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转战于河南、陕西、湖北三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

19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清军开始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长江以北的捻军身上。刚刚突围的张宗禹等人又被清军胜保部围困在了三河尖地(河南固始县),捻军苦战六十余日,损失惨重,才得以突围。

急于立功,中伏身死

曾格林沁是八旗军最后的名将,一直被清廷倚为柱石。是清军平衡当时满汉军队的重要一环。

而其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为驻守不利致使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光烧圆明园,铸成大错,被革职。随马上又被启用但是率领五省联军(直、鲁、豫、鄂、皖)面对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捻军却长时间不能剿灭。

而在1864年6月湘军又攻破了天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两厢对比,曾格林沁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其本身气性骄横,轻敌冒进,恃勇少谋,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这也为他最后的死埋下了伏笔。

为了尽快歼灭捻军,僧格林沁对这只一直处于游击状态的捻军穷追不舍,自三河尖战后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以致“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但仍不做调整孤军深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追击捻军进入山东,此时的双方士卒都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捻军利用曾格林沁一心想速胜立功的心理,在菏泽高楼寨设下埋伏。追击数月的曾格林沁果然中计,所部七千余人被歼,率残部退据郝胡同村,复被围。半夜突围,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据说斩杀曾格林沁的捻军士兵张皮绠)


吴勘

山东一带传有一首民歌,称:“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这里的僧王就是僧格林沁。张皮绠,则是一位16岁的太平军小将。

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位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他是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僧格林沁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僧格林沁在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中,军功卓著。但是,说实话,僧王勇是勇,但是其实属于无谋之人。

首先僧王特别爱使用骑兵,这是蒙古一向的传统,且在步兵和炮兵的密切配合下作战。实际上很早步兵就有对付骑兵的办法,所以在欧洲骑兵的用途早已被确定为骚扰,侦查,追击等用途。鸦片战争中,僧王的对手是英国职业军人,他们以及其他欧洲的同行经受的是面对对手排枪的弹雨还能严格保持队形并且在接到命令时能马上非常精确地一齐开火或者进行白刃冲锋的训练, 但是僧王仍旧喜欢用骑兵突击的方式,对付英国军队,焉能不败?

至于他的死,也指的探讨,1853年,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人北伐。太平军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所向披靡,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让清廷大感震动。僧格林沁率部围剿,最终让太平军北伐部队全军覆没。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先后被俘。他们都被押解到北京,凌迟示众。

1865 年,僧格林沁率部征伐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暴跳如雷,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

就这样,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步步被张宗禹诱引至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大败而退。

这次,轮到张宗禹追赶,僧格林沁逃了。僧格林沁一路逃到高楼寨,捻军紧紧追赶。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残兵突破捻军重围,逃到吴家店一带。僧格林沁因为受伤,落下马来,潜伏在麦田里。

这时候,张皮绠出场了。张皮绠是安徽涡阳人,生于1849年,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追随于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战死后,张皮绠随母亲投于张宗禹部下。

张皮绠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当时,张皮绠当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就手起刀落,杀死了他。张皮绠还脱掉了此人身上的花翎、株、帽等,穿在自己身上回到了军营中。

后来,经过反复辨认,最终确定这位被张皮绠杀死的清军就是僧格林沁。

这一年,张皮绠才16岁。而僧格林沁时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从表明上看,僧格林沁只是一个亲王,清王朝在世的亲王远远不止他一个;但实际上,僧格林沁作为清朝八旗军队的最后一员猛将,他的死亡,意味着清朝八旗军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湘军、淮军则取而代之,成为清朝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