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阿濤說歷史

妃嬪基本有三種歸宿,但都不會是什麼好的歸宿。

第一種殉葬。殘忍,但歷史悠久。上到殷商,下到明清,都有跡可尋。以往殷墟發掘的幾個大墓中都有殉葬。侯家莊的1001號墓殉人九十以上,其中就有媵妾;武官村一號墓,殉人四十五人,其中也有媵妾。有的墓中陪葬的媵妾多達數十人。殷商先秦殉葬之風盛行,殉人既有妃妾,也有近臣、侍衛、僕從等。越是身份高的人越是殉者眾多。殉葬的制度數千年來幾乎就沒有停止過,甚至一直到了明代又有了日盛之勢。那些《明史》、《實錄》以及朝鮮史料中的記載讓人不忍讀之。

第二種被收繼。就是上一任帝王死後他的妃嬪由下一任皇帝所接收。著名的例子比如王昭君,先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在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從匈奴之俗又嫁給呼韓邪單于之子,繼任的復株累單于,兩個人又共育二女。

漢代解憂公主,和親嫁給烏孫王軍須靡為右夫人,妾室不是正妻。同時軍須靡還有一個左夫人是匈奴公主。解憂公主無生育,在軍須靡死後從烏孫俗又嫁給繼任的翁須靡,翁須靡是軍須靡的弟弟。和解憂公主同時被收繼的還有匈奴公主。解憂公主還是右夫人,妾室。翁須靡死後,由軍須靡的兒子泥靡繼位。解憂公主又從俗嫁給泥靡。泥靡是一直和解憂公主同事一夫的匈奴公主的兒子。解憂公主和翁須靡生育五個子女,和泥靡生了一個兒子。解憂公主的人生是個傳奇,最後能迴歸大漢,受到很高的待遇,在故鄉安然而逝。

第三孤獨終老,這算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歸宿,基本也算是最好的歸宿了。當然像慈禧太后那樣能獲得權力的是絕無僅有,大部分都只能在孤獨寂寞和清苦中度過餘生了。


沅汰歷史

每朝每代的皇帝的後宮都是很多佳麗,等到皇帝去世,新的皇帝登基,還會新的佳麗選入後宮,充盈後宮。

那麼老皇帝的妃嬪們會怎麼處理呢?

每朝每代的規矩是不一樣的,只有晉升成為的太后可以和自己的兒子去封地之外,其他的妃子就要看新皇帝的喜好。有的新皇帝喜歡上了父皇的妃嬪,就會繼續把他們納為自己的妃子。在元朝時期這種情況很常見,即便是隋唐時期,也不少皇帝娶了自己父親的妃子。

皇帝去世最恐懼的就是這些剩下的嬪妃,殉葬制度一直存在。大部分妃嬪都要跟著老皇帝殉葬,有的喝毒酒,有的要被勒死,或者被賜一條白綾,追隨皇帝自盡而亡。

除了被新皇帝接納,或者殉葬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去替皇帝守靈。

這些妃嬪一般都是年紀輕輕,往後的這一生只能在皇帝的陵墓邊度過後半生,孤苦,寂寞。這些妃嬪要一直看到自己老去,死亡,最後和去世的皇帝合葬在一起。

歷史上的才女班婕妤就為了漢成帝守了一生的墓。

其實最幸福的應該是那些隨自己兒子去了封地的妃嬪們,只要他們不造反,這一生都可以過得安然無恙,並且可以幸福的度過後半生。

在那個不能左右自己生命的年代,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比起殉葬,守靈,被新皇帝納為妃嬪更好一些。


這不是歷史



能成為“皇帝的女人”是一種極致榮耀,同時,作為“皇帝的女人”卻又異常痛苦。

痛苦的來源,一是因為皇帝是稀缺資源,有成千上萬個女人在競爭;二是皇帝大多早死,讓一群年輕女人的感情無處安放,最要命的是“老公走了”,這群“王的女人們”安身太難。

在皇帝死後,後宮的女人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歸宿呢?不外乎,如下幾種。

母憑子貴,隨子生活



成了皇帝的女人,被臨幸絕對是一種幸福,不僅會有身體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對前程影響太大。

前程來自哪裡?來自是否能生個一男半女,孩子能成為母親最大的依靠。



只要生個孩子,就意味著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就意味著與所謂的“殉葬”等拉開了巨大距離,如果生了個女兒,就可以生活在宮中,吃穿不愁;運氣再好點,如果生個兒子,那麼可以和兒子生活,兒子封王了,可以隨兒子去封地,比如漢文帝的母親;如果生了個兒子,而且成為了太子,後來成為了皇帝,那麼這位母親運氣就爆了,因為太后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享受無盡榮耀,享受各種尊重和崇拜。

有了孩子,皇帝女人的生活有了保障,風險低了很多。

享受臨幸,如果無子女,命運很悲慘



皇帝的女人太多,有人被臨幸,有人終其一生卻嘗不到雨露,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的“老處女”。

臨幸後,如果沒有生子,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多皇帝死時,要把臨幸過,卻又沒有孩子的老婆,帶到墳墓裡,說直白了,就是

殉葬。

因為很多皇帝不願意自己真正的女人,被他人染指,強者秦始皇、朱元璋都是如此。

不過,有些朝代,有些皇帝還不錯,擯棄了帶進墳墓的做法,而是讓這些和自己有過肌膚之親的“寡婦”們出家當尼姑,比如武則天等。



還有一些和皇帝好過的女人,呆在了

冷宮,直到終生。

個別很少的一些,曾經和皇帝好過,後來出了宮,改了嫁,當然這種非常之少。

為了錦衣玉食,為了片刻歡愉,最後卻可能搭進去自己的一生,做“王的女人”風險確實不小

皇帝從沒臨幸過的,在皇帝死後,命運也無法掌握



有這麼一些宮中的女人,地位不高,相貌不差,可遺憾的是一輩子沒有享受過男歡女愛。

被臨幸,有可能會受寵,也有可能會生子。沒有得到過臨幸的宮中女人,說明了毫無前途,基本沒任何希望。



可是,享受不到男歡女愛,也就罷了,但命運卻分兩級。

有些直接殉葬,只能感嘆命運太差;而有些,碰到了好的王朝和新任皇帝,可以繼續做這個“吃穿不愁”的宮女職業,直到老死,有詩為證“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也有一些人,皇帝死後,被返回原籍,恢復自由身,隨自己意嫁人。

也有特例,皇帝死了,兒子接收了老子的嬪妃



老皇帝死了,有些小皇帝繼位後,很有“責任心”,開始幫著死去的老子“全方位照顧”這些小媽。

比如曹丕接收了曹操的小妾們,再比如楊廣接收了老子楊堅的兩個妃子,還有李治接收了武則天,這樣的例子在歷史長河中絕不是個例。

這些接收老皇帝遺孀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南北朝前後,以及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原因是因為北方的胡人在這些時期,此起彼伏的活躍在政治舞臺上,胡人有“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後媽”的悠久傳統。

後媽隨了後兒子,無論如何不是一件能上臺面的事情,但,好在生命可以繼續,比殉葬的還是幸運了許多。



能進後宮,能成為皇帝的女人,絕對是一件榮耀的事情,但同時是一件大風險的事情,正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萬般事情不由人”。


藍風破曉

我們都知道皇帝一般都有很多妃子,號稱後宮佳麗三千。按照《禮記》上的記載:“天子有一後,四妃,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當然有的皇帝妃子多,例如晉朝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嬪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大約有10000之眾,把這些粉脂香閨裝備起來,足以編成一個軍團。但也有一個皇帝例外,那便是明朝的孝宗朱祐樘。有人說,他可能是中國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皇后,而且沒有其他嬪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皇帝的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最差。有人作過一個統計,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這二百零九人,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點二歲。據人口學家推算,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五十七歲(不算戰爭和嬰兒夭折),也就是說皇帝的平均壽命要比一般人低18年。那皇帝駕崩的早,後面可能留下了一大批妃子,這對於新皇帝來說又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現任皇帝對先皇不同的妃子有著不同的處理方法。

1、留在深宮奉養

這個一般限於高級的妃子,比如皇后或者是新皇帝的生母。明朝萬曆皇帝的妃子鄭貴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萬曆皇帝在位的時候,對她十分寵愛。鄭貴妃也千方百計想為自己的兒子福王爭取太子之位,這便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國本之爭”。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鄭貴妃最後還是失敗了。萬利皇帝死後,鄭貴妃留在明朝的宮廷。她一直活到明朝崇禎三年才去世,算是得以善終的妃子。

2、出家做尼姑

這主要是針對一些侍過寢,但是又沒有生下孩子的妃子來說的。皇帝死後,沒有兒女的妃嬪就要在專門的寺廟中削髮為尼,從此青燈常伴,這對於後宮的女人來說心理上的落差是比較大的,素衣素食,還要做些勞苦之事,七情六慾也都要戒除,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曾在先帝駕崩後入寺為尼。

3、賜金放還

有的王朝政策比較開放,老皇帝死後,宮裡的一些宮女和嬪妃都可以自行回家,甚至回家之後還可以再嫁人。

據《宋史張永德傳》和《東都事略》記載:柴氏(後來的柴皇后)本為唐莊宗的嬪御,莊宗死後,明宗將大批宮人遣散歸家,柴氏也在其中。行至黃河岸邊,其父母來迎,恰遇大風雨,只好暫住於旅舍。

有一天,見一身軀偉岸的男子從其門前經過,衣服破舊,不能蔽體。柴氏問道:"此是何人?"旅店主人回答說:"此乃馬步軍吏郭雀兒也。"柴氏見其形貌不凡,產生了愛憐之心,想要嫁給他。其父母堅決反對,說:"你是皇帝左右之人,歸家後當嫁給節度使,為什麼卻要嫁與此人呢?"柴氏說:"此乃貴人,將來前途不可限量。"遂將所帶行李財物分一半給其父母,另一半作為嫁妝。

柴氏父母見其意志堅定,知道不可改變,也就只好同意了。於是柴氏在旅舍之中與郭威成親,並且以金帛資助,使郭威的生活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於他們夫婦結合於患難之中,所以感情一直很好,郭威即皇帝位時,柴氏已經死亡,遂追冊為皇后,諡號聖穆。

4、打入冷宮

皇帝死後新皇一般只會尊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太后(有時候是兩個太后,一個是皇后升級為太后稱為母后皇太后,一個是皇帝的親生母親稱為聖母皇太后),其他的嬪妃們可能就要被打入冷宮,圈養起來一直到死。有的嬪妃可能僅僅和皇帝就相處過那麼一兩次,年紀輕輕就要被圈養一生。

5、去兒子封地

後宮妃嬪有生養皇子,且其子有封國者都可以出宮,可前往其子的封國安享晚年,稱王太后。如漢高祖妾侍薄姬,在漢高祖死後前往其子代王劉恆的封國--代國,稱代太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後宮的女人要爭寵,為了兒子拼的你死我活。因為一旦生下皇子,最低也會被封個王爺,這樣一來她下半輩子就有保障了。

6、嫁給新皇

就是皇帝死後再嫁給新帝,中國自古以來皇帝世襲居多,那這就是最為不符合綱常倫理的方法了。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後又成為唐高宗的妃嬪。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雖說會遭到議論,不過比被殉葬好多了。

7、殉葬

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豔妾都送到墳墓中去。周朝那個烽火戲諸侯丟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餘屍體,都是他的姬妾美人。

活人殉葬制度一直清朝都還未徹底滅絕。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30多人。她們的棺柩跟隨在順治帝棺柩的後面一同出殯,場面蔚為壯觀。

所以說,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蕭郎: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


小王子木有錢

各個朝代處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每一位新皇帝的處事方式不同,不過歸納起來主要這些!

古代皇帝駕崩以後,太子繼位如何處理先皇嬪妃,結果令人汗顏



妃嬪

只要是人就難逃一個死字,就算是很多古代帝王苦苦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也沒成功逃脫駕崩二字。可是大家都知道,皇帝的身邊可都是擁有後宮三千佳麗呢,那如果皇帝駕崩了,那新皇帝會怎麼處置這三千佳麗呢?

皇帝的後宮,那可是匯聚了全國各地擁有姿色的美女們啊,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男人多少都會有所心動,所以這便出了一種處置三千後媽的方法,就是繼承。老皇帝一死,新皇帝繼位,老皇帝的很多妃子都是年紀輕輕還長得特別好看的,有些也會被新皇帝所看上。能被新皇帝看上也是一種運氣,以下這兩種處理方式就不是那麼好了:



佳麗

打入冷宮或移居其他地方生活,為先皇守節:

清代皇帝去世後,他的后妃們是不能居住在東西六宮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專門為他們修建的宮殿群,其中主要建築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慈寧花園等。 其中,慈寧宮為皇太后的正宮,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這裡的興盛時期,因為當時著名的孝莊文皇后、孝聖憲皇后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而且當時的順治、康熙、乾隆幾位皇帝都非常孝順,經常在這裡舉行慶壽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後,隨著清政府走向腐敗,國庫空虛,當時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這也使得慈寧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清代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皇太后的例銀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的例錢有時少的可憐,他們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閨房中練就的刺繡功夫賺些錢來貼補。

皇帝與妃子

為先皇殉葬:

漢朝照樣以後宮妻妾殉死。“武帝時,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充後宮,及棄天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漢書》。

兩漢、六朝、隋唐、宋遼金等朝,相繼以後宮活人為專制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時,靈柩經過之處,所遇之人也“盡殺之”,“諸將負成吉思汗柩歸蒙古,秘其喪,在道,遇人盡殺之。成吉思汗戰死後靈柩歸葬,途經萬里之遙,所遇人都殺死,那數字之大,難以估量。成吉思汗還用美女駿馬殉葬:“殺40名貴族美女及大汗之駿馬以為殉”。

守節

朱明皇朝建立後 ,從首任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後60年,均以後宮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後,新皇帝就會給這些死去的宮女追贈一些頭銜,表彰她們的行為,並下發一道通知:“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活人殉葬坑

到了清朝,起初仍然是用活人殉葬的,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死後,殉死的妃嬪有30多人。她們的棺柩跟隨在順治帝棺柩的後面一同出殯,場面蔚為壯觀。到了康熙時期,擬議中準備讓40名宮女殉葬。但由於康熙帝對於活人殉葬深惡痛絕,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說 ,中國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殘酷野蠻的習慣,到了公元17世紀才真正結束。

古代皇帝駕崩以後,太子繼位如何處理先皇嬪妃,結果令人汗顏


時說新語

陪葬

陪葬。皇帝去世,有兒女的妃子都在宮中繼續享福,但沒有兒女的就要被強制的拖去陪葬,皇帝死後如果沒有為皇帝生過孩子也沒有很高的名分很有可能會被殉葬,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尤其是在明朝,秦朝,夏商周。

削髮為尼

皇帝死後,沒有兒女的妃嬪就要在專門的寺廟中削髮為尼,從此青燈常伴,這對於後宮的女人來說心理上的落差是比較大的,素衣素食,還要做些勞苦之事,七情六慾也都要戒除,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曾在先帝駕崩後入寺為尼,但是這與陪葬相比,還是更好一點。

隨子前往封地

在漢朝,後宮妃嬪如果生育皇子,在皇帝死後,她便可以到兒子的封國安享晚年。漢 高祖劉邦的嬪妃薄姬,在劉邦死後,跟隨兒子代王劉恆到其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再嫁

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由於妃嬪一般出自高門大族,皇帝死後,妃嬪多數能夠出宮,回到自己家庭生活。在三國時期,國君死後,妃嬪甚至可在遣散後改嫁他人

還有的在皇帝死後再嫁給新帝,元朝時當成吉思汗鐵木真死亡後,繼任者窩闊臺按照蒙古人的習俗,收留了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中國自古以來皇帝世襲居多,那這就是最為不符倫理的方法了,赤裸裸的亂倫。但是歷史上卻有許多朝代推行,這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尊重,更是家族的恥辱。

宮中養老

皇帝死去,新帝上位,而舊人仍然住在原來的宮殿,有子女的便升為太后以及其它位置,沒有子女的就在宮中養老,雖不及從前的雍容華貴,但也衣食無憂。

明清時期,後宮嬪妃的身份以及地位大大提高,皇帝死後一般不管有子無子都是隨太后,住在壽康宮附近,稱為太嬪太妃,作為太后的小夥伴,共同度過晚年。


讀史通天下

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帝業在舊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的過程裡,新舊交替作為一次朝政的重大更迭,是一次權柄的傳承,也是一次權貴的洗禮。新帝接替先皇的權柄,執掌至高無上的皇權,朝堂上老臣的沿襲與新臣子的崛起,構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權力更替。而在後宮裡,那些失去寵愛支持的女性們,則更多地需要依靠天意來決定自己的去留。

新帝即位,後宮先帝的妃嬪自然需要為新帝的妃嬪騰出宮宇好安置新人。除了按照規格,先帝皇后順位進階為皇太后,遷入象徵地位的壽康宮一類的殿宇安養晚年,其餘有階位的妃嬪也有相應的宮室安置。但畢竟經歷了一次權力更迭,先皇的妃嬪地位下降,所更換的宮殿自然沒有以前的條件優越,供養也變得相對固定,再也沒有以前那樣的額外供養。而且,養老的宮宇相對偏僻,更沒有以前那樣在後宮四處走動的權利。很多位階不高的妃嬪相當於就在這樣的僻靜之地默默等死。

具體而言,真正能夠安度晚年的,僅僅是最高層的幾位高階妃嬪。以皇太后為首,有專門的宮殿養老。為了突出皇帝對於先皇的敬重,有些皇太后的寢宮甚至精美豪華勝過皇帝和皇后的宮殿。

但是其他妃嬪的待遇就要差很多了。很多舊年妃嬪會被安排多人混居在一座宮宇裡,所居住環境肯定不如以前。只不過這樣的妃嬪大多數有子嗣,晚年有子嗣可依靠,避居偏僻宮殿,但是兒女可以在一定時間裡拜見問安,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裡,可以用天倫之樂來安慰寂寞的生活。而且,遇見子女外派,較為賢良的皇帝也會准許這些妃嬪跟隨子女外派。比如漢初,呂后專權,漢太祖劉邦的妾侍薄姬就遠在趙國安心撫養兒子,扶植出一代明君漢文帝。

有子嗣依靠的妃嬪晚年還有兒女可以排解寂寞,沒有兒女的妃嬪就要依靠天意來決定自己的去留甚至生死了。漢代以前皆有殉葬的風俗,而且這樣的風俗在後來多次反覆。基本都是新帝登基,先皇遺留下來的未曾生育的妃嬪就必須自殺殉葬。

而遇見相對較為開明的皇帝,會再次分化處理,受過寵幸未有生育的會送其到皇家專屬的寺院出家為尼,古佛青燈了卻殘生。而終身未得先帝寵幸的妃嬪會與宮嬪一般,放歸民間。但是,這樣放歸的妃嬪畢竟年歲已大,再難婚嫁。如果原家有勢力還好,家裡沒有勢力的話,很可能孤苦終老。


巴塞電影

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多姬妾制,除了唯一的一位明孝宗只有一個皇后沒有妃子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後宮佳麗三千,甚至對於不少皇帝來說,後宮足有數萬人。

皇帝也是人,當他死去的時候,留在宮中的那些佳麗們,命運就都掌控在了新任皇帝的手中。

嚴格意義上來說,後宮絕大多數女人都是皇帝的,包括地位較高的妃嬪和宮女,不過以皇帝一人的精力,要真雨露均霑,首先他要活的夠長,其次鐵杵也能磨成針。

先皇去世以後,他的女人可以分為兩類:有名分的妃嬪和沒有名分的宮女。那些沒有名分的宮女,基本都是沒有受到過皇帝臨幸的,不僅要忍受煎熬,而且還要看命,對於後宮中的等級森嚴不用我說,宮女的等級也決定了她們的最終命運。

極少數人侍奉地位很高的妃子,甚至有些人侍奉太后,她們也是一直侍奉自己的主子,就算皇帝死了,只要她們的主子沒事沒事,她們就沒事。

而剩下的人只能期盼新君是一位明君了,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這些人的命運不外乎兩個,要麼老死宮中,要麼更慘,如明朝前期的被拉去殉葬。只有當新君下令打開宮門放那些年紀比較大的宮女回民間的時候,年紀較大的宮女才能離開深宮。注意,是年紀比較大的,那些年輕的,還是要待在宮中,等到她們到了年齡,說不定又是一番光景了。


至於那些妃嬪,也可以簡分為有孩子的和沒有孩子的。在後宮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母以子為貴,很多老皇帝死後,新皇帝便會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或撫養自己的妃子封為太后。在漢朝、明朝等朝代,皇帝的兄弟們往往會被封王,有自己的封地,而他們的母親也隨他們待在各自的封地。

而對於那些沒有子嗣的妃嬪來說,結局也要看時代。在漢朝以前,將妃嬪殺生殉葬相當常見,一般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都難逃殉葬的命運,三尺白綾、匕首與毒藥,任你選擇。此外還有將妃嬪趕去為先皇守靈的,雖然活著,但卻孤苦一生。


佛教傳入中國並大有發展以後,妃嬪們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在先皇駕崩後削髮為尼,常伴青燈為先皇唸經超度。

相對於去守皇陵,出家為尼似乎會好點,因為還有機會,如最著名的武則天。

還有那些地位高的妃嬪,一般是嬪位以上的,除了身份尊貴的太后以外,那些地位高的妃嬪姬妾,也可以封為太妃太嬪等,平時就陪伴皇太后左右,解解悶。然而品階低的,卻連宮女都不如,因為她們是沒有出宮機會的。


最後還有一些皇帝,會將先皇那些年輕的妃嬪收入自己宮中,如窩闊臺收納父親鐵木真的妃子,或許你會說這是少數民族的收繼婚制度,但是漢族的曹丕收了曹操不少小妾,氣的卞夫人大罵,還有隋煬帝也收了父親一些小妾。

總而言之,雖然例子很多,都是一入宮門深似海,絕大多數入宮的女子,最後都難有一個好結果,她們的一生,往往都是以悲劇收尾。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事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秦始皇去世時,沒有生過孩子的嬪妃有殉葬。這個制度很殘酷,劉邦建立漢朝後廢朝了,但明太祖朱元璋又恢復了這個制度,明英宗朱祈鎮廢除了這個制度。以後除非政治目的,沒有人在殉葬,除了皇太極以遺旨逼迫多爾袞之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另一種處理方式是讓沒有生過皇子皇女的嬪妃們出家,武則天就是出家感業寺。不過這些寺廟是皇家寺調,與別處是不同的。在寺廟裡終老,其實是比較仁慈的一種辦法,總比活人殉葬要好得好。

第三種處理辦法是後代帝王享用。這個就比較亂倫了,比方說曹丕就把曹操的不少妃子拿過來享用了,唐朝的李治將武則天也娶了。窩闊臺娶了鐵木真遺留下來的妃子,雖然涉嫌亂倫,但畢竟不是生身之母,只是名分的上的母親。除了名聲不太好聽外,對這些嬪妃們來說,這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了。第四種處理辦法是宮中養老。這個太人性化了,朱祈鎮廢除殉葬制度後,後宮嬪妃不管生過沒生過孩子,都可以在宮中養老了。

第五種辦法是將這些未生過孩子的嬪妃再嫁。三國時期有嬪妃遣散制度,這些嬪妃可以再嫁。

第六種辦法是生過孩子的嬪妃,跟隨兒子到封地去。劉邦的一個妃子薄姬就跟隨兒子代王劉恆到其封地代地去了,後來又隨劉恆回了首都長安,劉恆當了皇帝,即漢文帝,而她做了太后,即薄太后。


春秋史社

宮女與嬪妃是兩個概念!在傳統說法裡的後宮佳麗三千其實指的是宮女,並不是嬪妃。只有被皇帝睡過,並且有指認封賞的才能算是嬪妃。在古代,宮女一過三十歲就會被強制打回原籍,擇人出嫁。不過一般過了二十五歲就會被做出宮處理。而沒有到歲數的就會留下來,這一點其實跟是否有新皇帝並沒有影響,都有制度在那裡執行著,並有一個部門管理著。

真正算得上嬪妃的是那種,有懷過龍種或者有被皇帝睡過第二次。一般來說,皇帝在後宮可以隨便上女人,但是往往穿上褲子便不認得人了。只有恰巧懷孕了,或者皇帝覺得這個人不錯然後會特別留意,那麼才會給名分,這時候才會給冊封,這時候就會給分房子,按月給例錢。因此,正常來說,能有個幾十人就很多了。

在古代,先皇駕崩了那麼這些例錢也不會少。同時還允許在原宅居住。如果有兒子的還可以允許到兒子住處去跟兒女一同居住。這是各朝代通用的。

區別在於,唐代及以前,由於沒有所謂的貞操觀念,只要沒有兒女的先皇嬪妃是可以擇人再嫁的。由新皇帝繼承的也不少,比如,曹丕就睡過不少曹操睡過的但沒有孩子的妃子。明清以後,則嚴格的多,一般是隻能守寡到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