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古人要是穿越到现代,过端午节时,可能会不高兴。

举个栗子,比如我们吃粽子还会感谢屈原这种事,被看到估计会被他们笑嘻了,吃个粽子算啥?老成都的端午节,对歌、划船、扔李子、捉鸭子…… 顺便还能玩把集体相亲啥的,古代玩咖们简直分身乏术,比现在端午节过得可是热闹多了。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先来例行科普下端午节。

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提醒一下,屈原并不姓“屈”,而是姓“芈”,之前热播的《芈月传》,娘娘跟他就是一个姓,所谓姓氏,对屈原来说,就是“芈”为姓,“屈”为氏,名“平”,字“原”。

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本来很受重用,但树敌太多,后来被流放了,他忧国忧民,非常愁苦,就开始疯狂写楚辞,比如《离骚》《九歌》等,后来楚国被秦国攻破后,他痛不欲生,抱着石头就投了汨罗江。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为了怕他尸体被吃掉,江边的老百姓们,就用竹筒包了米饭,抛进水里,后来改用粽叶,就包成了粽子。

不过粽子这种说法,屈原也不能独享,因为在江浙一带的传说里,抛粽子是为了伍子胥。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了扔江里后,化作涛神,五月初五向水里丢粽子,既是纪念伍子胥,也是迎涛神,祈祷打渔顺利。

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粽子是留下来了,即便到了今天,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食物,比如成都,就有著名的“粽子婆婆”天团。

如果说粽子也有一个江湖,成都的武林中心,就在马鞍东路。每逢端午节前夕,马鞍东路就会变成清一色的“粽子一条街”,并且全以婆婆命名,张婆婆、杨婆婆、马婆婆、李婆婆……如果没有“姓+婆婆”这种黄金搭档,简直无法在成都厮杀出一袭粽子之地。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粽子江湖的传说,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说起,住在马鞍东路的李太婆,把包的粽子拿到院坝门口和曹家巷农贸市场卖,结果生意不错,其他婆婆纷纷效仿,就拉开了粽子大战的帷幕。

如今,基本第一代婆婆都退出了江湖,新一代的婆婆们又上了场,就如同粽子的延续一样,婆婆们实现了婆婆的传承,马鞍东路也成了成都人们过端午节时的乌托邦。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虽然成都新一代们玩出了粽子街,但估计老成都们也不得羡慕,因为他们不只是吃粽子,还要吃“五黄”,也就是传统说的“五黄”克“五毒”。

所谓端午,是五毒出没频繁的时节。五毒,就是蛇、蝎子、蜈蚣、癞蛤蟆和壁虎。“五毒”的说法,在唐宋时期就有了,不同地域说法不一,其中几种,也有替换成蜘蛛、蜥蜴、蟾蜍的。

夏季多瘴气,成都平原又温暖湿润,正是“五毒”出没的时候,为了防范它们,老成都人就准备了含有“五黄”的端午饭,包括雄黄、黄瓜、韭黄、黄鳝、黄心鸭蛋。每个都是术业有专攻,其中,雄黄可以去毒去邪、黄瓜可以除暑热、韭黄可升阳、黄鳝可滋阴、黄心鸭蛋可养心。

“青城山下白素贞”,端午节时,估计不敢来相邻的成都逛街,因为每逢端午时,老成都的中药铺,都要摆上香包和雄黄,家里的小孩子,还会被长辈们拉着,用雄黄酒涂头部、鼻尖、耳垂等驱邪避疫,有的还要在眉间写一个“王”字,借猛虎之威,寓意百害不侵。

不只是白素贞,她的仇家癞蛤蟆精王道灵,端午也不敢来成都。

《成都中药》里记载,每年端午起,各药铺开始大量收购癞蛤蟆,将其浆包挤破,取其浆以制蟾酥,到五月十五大端午才结束。成都人常用“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五,躲不过十五”,就是用端午节药铺子收购癞蛤蟆的典故,来比喻人们祸事躲不脱。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除了癞蛤蟆、雄黄,中药铺常常有的香包,也是老成都过端午一大特色,有句话是“端阳不浴艾,死后变妖怪”,讲的就是这档事。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是日,城乡都要打扫卫生,流行在家门上挂上陈艾、菖蒲,据说可以避邪、消灾。并用陈艾、菖蒲熬水洗澡,可去疮毒。”

也就是说,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清扫庭院,在家门上挂上陈艾、菖蒲,用来避邪、消灾。端午还有个解释是,这一天,地气上升,阳气回来,百草是药,每逢这个时节,就有农民担着挑子,沿街叫卖陈艾、菖蒲,老成都人买来后,用陈艾、菖蒲等草药熬水洗澡。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因为洗澡的缘故,端午节也有了许多别称,比如浴兰节,就是说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午日以兰汤沐浴”。而实在的成都人,干脆称呼为“卫生节”。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还能看到大慈寺的鬻香药。端午时,大慈寺五月继鬻香药,号药市,也就是开设了应景的香药集市,医人鬻艾,道人卖符。香药,就是香料、香草,有沐浴用的艾草、挂在门上的蒲叶、随身佩戴的香囊、加入酒里的雄黄等,都能在这里买到。

如果说老成都洗澡洗出了“卫生节”,吃肉就吃出了“猪肉节”。

在过去,底层老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猪肉,为了防止卖出腐烂变质的猪肉,上世纪30年代开始,夏季猪肉的售卖时间有严格规定,下午4点后就不能售卖。但端午节是个例外,在相关几天不限制售卖时间,所以被亲切称为“猪肉节”,在相关文件中记载为:

惟据本会各会员报称本月二十二、三、四日三天旧历五月初四、五、六是端午佳节(历来俗称为猪肉节),无论贫富均需购置猪肉备制肴馔以渡佳节,似不宜限制营业,使多数贫苦找钱迟晏者下午即无处购肉。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除此之外,关于端午节,老成都的耍事儿也很多。

比如划龙舟,明代《五杂俎》中里记载“至于竞渡、楚蜀为盛。”两江汇合处的安顺桥,在桥上和两边岸上搭棚子,绵延数里,彩旗飞舞,人们看着龙舟在河道上飞驰穿梭,甚至桥洞里穿过,非常热闹。不在棚子里看得人,还可以租花船,花船上挂着帘子,里面有桌椅、有茶水, 犹如房间一般,适合举家出游。

可能是容易出意外的缘故,龙舟竞渡还一度被禁。比如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一份禁止划龙舟的档案,因为船夫们喜欢找人扎龙舟划龙船,容易引起事端,甚至闹出人命,于是政府就禁止人们赛龙舟、扎彩船,违反规定的人会被严肃处理。

不只是划龙舟,就跟沈从文描写的《边城》一样,老成都也有抢鸭子一说,头鸭抛入江中,引来各船队蜂拥而上争抢,或是“水手”们直接游进江河里,去抢夺鸭子,直到今天,三道堰还在延续抢鸭子、抢尿脬的传统。

洗澡、相亲、扔李子、捉鸭子……老成都过的端午节,比你热闹得多

对年轻男女来说,抢鸭子的吸引力,或许比不上打李子。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以前的端午节,成都人还会去郫县望丛祠对歌赛歌。《郫县旧志》中记载:“望丛祠,即二帝陵边,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北较场或东较场举行,端午节时,未婚的大姑娘、小伙子们,一个个打扮起来,去城墙边赛歌,边唱歌边打望,如果看对眼了,就如同抛绣球一样,向对方身上扔李子。

不只是大姑娘凑这个热闹,老婆婆、小媳妇也要去,有首民歌是“捡起李子怀中揣,叫声媳妇哎!多吃李子儿满屋”,所以到了端午节,想抱孙子的婆婆们,一大早就拉着媳妇到望丛祠去捡李子,也有说法是去被扔李子,总之李子越多,寓意孩子就越多。

E N D

文:冯月子

图:视觉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