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村志》首發,老底子石橋的習俗在這裡都能找到

《石橋村志》首發,老底子石橋的習俗在這裡都能找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如今的石橋社區

也就是老底子的石橋村

正經歷著四村連片拆遷的蛻變

對於石橋村的居民來說

老房子拆了

但那些美好的回憶是拆不掉的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為了留住這些珍貴的記憶

記錄下這一方水土上發生的點滴

石橋人決定撰寫《石橋村志》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6月15日,由石橋社區黨委、石橋社區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石橋村志》首發式活動隆重拉開序幕。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翻開這本石橋村志,油墨香味與石橋村的俗事鄉情撲面而來,這裡有循時間軸串聯的大事記,這裡有村風民俗、方言民謠、諺語傳說,還有村裡的人物名錄,滿滿的石橋的味道。

上了村志的百歲老人沈葵英

不少60歲上下的老石橋村民

可都被她“管”過呢

因為城中村改造,石橋居民們早在三月份就陸續搬離。可是今天的首發式,大傢伙卻如候鳥歸巢般,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

“媽媽,你看,你上了咱們村志啦。”現場,拿到村志的邱阿姨特地翻到了石橋人物那一章,這裡記錄的村中至寶百歲老人沈葵英就是邱阿姨的婆婆。出生於1918年的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百歲老壽星”。

在石橋,沈奶奶可是眾人皆知的“名人”。不僅僅因為老人的長壽,還因為老石橋村民只要是60歲上下的,很多被她“管”過呢。原來老底子還是石橋互助合作社期間,沈葵英就在石橋鄉託兒所工作,那時候的一個個小伢兒,如今也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呢。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百歲老人沈葵英

沈葵英老人一生經歷坎坷,飽受貧困、戰爭、飢餓磨難。新中國成立後,才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老人說,“我活了100歲了,以前的苦也都吃過了,過去的苦不叫苦,現在的好日子真叫好。”如今的沈奶奶是目前石橋唯一一個百歲壽星,作為石橋社區最年長的老人,可以說是石橋歷史的見證人。在她的百年記憶裡,石橋就似她的孩子,眼看著它從一個零散小村落髮展成如今高樓矗立、產業富足的億元村。

如今兒孫滿堂的沈葵英奶奶總是衣著整潔,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老人的兒媳說,老人洗衣做飯樣樣都自己來,還經常跟自己搶著幹家務,喜歡喝點小酒也抽抽菸,雖年過百歲,但很少生病,耳聰目明,能自己穿針引線縫衣服,高興的時候還能哼上幾聲小曲。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鑽石婚”老人許正芳和沈阿香

在石橋村志人物篇裡,還有對特別老人,他們就是石橋村裡唯一一對“鑽石婚”老人許正芳和沈阿香,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和溫暖的家庭是石橋社的一個縮影,也是石橋人一直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寫照。93歲的許爺爺和91歲高齡的沈奶奶結婚70多年依然恩愛有加,是社區的“模範夫妻”。許正芳師傅年輕那會還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範。儘管年事已高,可兩位老人依然堅持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現場,沈奶奶說,想把村志寄給遠在國外定居的孫子:“想讓他們看看家鄉的變化,雖然長居在外,但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裡。”

桃花漾裡過“清塘節”

拎著八角包兒去拜年

老底子石橋的習俗還能在這裡找到

“說真的,如果不是看了這本村志,還真不知道原來老底子石橋還有這些習俗啊。”《石橋村志》首發儀式上,連不少村裡的小年輕都特別感嘆。

比如,村裡的老人回憶,在他們小的時候,石橋村裡的桃花漾還延續著“清塘節”。這是村民們一年來慶祝豐收的大喜日子。石橋人以漁為生,所以每年冬天都有“清塘”的習俗。一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出動抽水,清挖魚塘淤泥。徒手摸魚,捉蝦,泥鰍、黃鱔和甲魚,一派豐收熱鬧之景。同時,將淤泥堆放到漾邊,經過日曬冰凍數日後,再放滿水,下魚苗,為來年魚塘做個“保養”。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比如,老底子石橋人要拎著八角包兒去拜年。但拜年所帶的禮品和平時所攜帶的禮品是不同的。解放前,去親眷朋友家拜年必備之物是一對紅蠟燭、一對八角包兒或者再附加兩根甘蔗。甘蔗一般是紫皮(塘棲產脆甜)。八角包兒裡面的南北乾貨禮品就大有講究了,按經濟條件和親疏關係量力挑選,一般有白糖、麻酥糖、寸金糖、圓、荔枝、大核桃、紅棗、柿餅等。而且據說包八角包兒也是很講究的,總體式樣是長方立體梯形,上小下大,上平面四角和下平面四角均成直角,長是寬的一倍,周邊共12條稜線長短對稱。

還有啊,老底子石橋,如果夫婦間發生糾紛,導致男女兩家劍拔弩張、爭執不休,石橋人俗稱“雞骨頭卡喉嚨了”“傷媒醬了”,此時便必須請媒人出馬調停做和事佬(杭稱媒人為大冰、大賓),待以最隆重之禮,每飯必上全雞為餚,故有請媒人有請吃十三隻半雞的說法。據說,石橋村裡厲害的一個媒人已經促成不下300對男女結成連理。

地道的石橋方言

有趣的諺語傳說和老物件

村志裡也記錄啦

在《石橋村志》,我們發現,這裡還收錄了老石橋的一些有趣方言、諺語傳說。

老底子石橋人說“才茲(cai zi)”的意思,其實是“剛剛”。說“燥嗒嗒”呢,其實是說你“傻里傻氣”。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翻了翻幾條收錄的諺語,真的不僅有趣,還挺有哲理。比如“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只有懶人,沒有荒地。”“多扇門,多道風。”“雞越鬥越熟,人越鬥越生。”

還有趁著拆遷前,從居民家裡收集而來的老物件,也拍了照片收錄在村志裡。老底子的插秧凳、伢兒站站的木質立桶、做湯糰的印模……充滿了熟悉、親切的味道。

翻看著這些照片,大傢伙都特別有感觸,這些老物件不僅承載了石橋的歷史,勾起了老一代石橋人的內心深處的記憶,也讓新一代年輕人有機會了解老輩曾經的生活,是彌足珍貴的石橋記憶。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其實不僅僅是《石橋村志》

四村連片拆遷中的其他三個社區

就是老底子華豐村、永豐村和楊家村

也都在各自編撰自己的村志

希望這本《石橋村志》

能為石橋的子子孫孫們

留下更多鄉愁記憶、濃濃的鄉情

《石桥村志》首发,老底子石桥的习俗在这里都能找到

《石橋村志》首發,老底子石橋的習俗在這裡都能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