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中國教育:從傳統文化尋找突圍之道”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國教育:從傳統文化尋找突圍之道”

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西曆2018年6月20日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6月20日下午,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系列首場高峰論壇“中國教育:從傳統文化尋找突圍之道”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楊東平、龔鵬程、朱小健、朱漢民、徐勇、朱翔非等專家學者同臺論道,回望中國教育傳統,從傳統文化出發把脈中國當代教育的癥結,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上,還首度公佈了《國學青年閱讀大數據報告》,正式揭曉了“國學青年”城市TOP5、國學青年最愛的詩人等亮點內容。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論壇部分嘉賓合影)

本次論壇由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和一點資訊聯合主辦,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朱小健首先做開場致辭。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做開場致辭)

龔鵬程:通識教育缺失,現在很少有人談論“師道”了

在接下來的主旨演講環節,著名學者龔鵬程圍繞“重新認識中國教育傳統”的主題,澄清了百年來人們對古典教育傳統可能存在的認識誤區,並從世界教育史的座標出發,客觀評述了中國教育傳統的意義及其獨特之處。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著名學者、教育家、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漢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鵬程做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龔鵬程表示,古代教育是以經典為核心的通識教育,而不是如今職業、分科產生的教育。“孔子說:‘君子不器。’現在,每個君子都是‘器’,沒有通識人才,現在大學的通識教育不是學古代,而是學西方,比如美國、日本和蘇聯。在現實條件中,科系劃分導致每個科系不可能投入最精銳的教師隊伍去教授通識教育。教育傳統的失落,有社會、國家、體制的問題,也有我們自己的問題。”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另外,龔鵬程還特別談到了“師道”的問題,他說:“我們現在的老師是教員,過去的老師是聘任制。在我讀書的時候,一個系主任要去每一位老師家裡送聘書的,最早是校長送,後來老師太多了,系主任要去送聘書。那現在都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我在北大上課要查堂,他們說,你為什麼不在?不在要扣錢的。後來老師們不理他們,他們就扣系主任的錢,扣副系主任的錢,諸如此類。因此我們要尊重老師,另一方面老師也要自尊,自尊的道理在哪裡?

所謂‘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你只是記住一些知識,然後拿出來教學,這個東西不足以作為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定要顯示老師的價值。”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龔鵬程回憶道,他小時候,老師們到任何地方去,如果人們聽說是老師,所有的相親父老神情就謹肅了,非常尊敬。

“現在社會上沒有人看重老師了,我們的教育傳統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國家層面的,有社會層面的,有我們自己的問題,還有教育制度的問題。

希望能夠通過我們不斷的自我反省和呼應,能夠讓我們的教育跟傳統教育在精神上,或者做法上能夠有更多的結合,也許將來我們的教育還有重新回春的日子。”

《國學青年閱讀大數據報告》公佈,國學青年最喜歡的詩人是杜甫

在數字閱讀高度發達、移動互聯網產品琳琅滿目的年代,多少青年人關注國學?年輕世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何在?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來自一點資訊的甘露女士現場首度分享了《國學青年閱讀大數據報告》,這份報告是以時年18至36歲的青年為統計對象,根據一點資訊全網平臺用戶大數據形成。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一點資訊全國營銷中心總經理甘露分享數據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關注“國學”領域的男性用戶接近8成,而女性用戶僅有2成。甘露說:

“我們通過這些數據發現,當代的國學青年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國學愛好者不太一樣。他們除了關注國學頻道,他們還關注跟國學看似毫不相關的頻道。比如關注京劇的用戶,他們也關注英劇,而關注漢服的用戶同時也關注時尚,關注書法的用戶,也會去關注設計。”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甘露舉例表示,現在有一位很火的80後國學青年代表叫李東海,“他將自己稱為非實驗書法藝術家,他被別人看作是搞書法的,但他認為自己不是書法家。我們都說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他的作品鋒芒畢露,展現出一種非常激烈的情緒。同時他本身也是一位大學教師、唐卡畫師,他對國學的傳承可能體現在他的作品裡面。”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在國學青年的地域分佈中,廣州、成都、北京、杭州、南京成為最為集中的五大城市。同時,不同地域的國學青年,對國學的關注點也有著差異化,比如廣州青年更關注中醫、氣功等實用課程,而成都青年則更關注詩詞、對聯等文學創作,南京的青年則更關注《三字經》等早教課程。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在國學青年最喜歡的古詩詞作者中,有十位唐宋詩人上榜,其中杜甫、李白和白居易位居前三。這些詩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必然是他們備受關注的關鍵,但同時不得不承認,以娛樂化的方式關注經典內容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色,比如紅極一時的“杜甫很忙”便是其中之一。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人”從教育中消失了

在最後的圓桌論壇環節中,大家圍繞“教育傳統有何值得重視之處”、“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體制之間的關係”等系列話題展開談論。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鳳凰網文化中心總監、國學頻道主編柳理主持圓桌論壇)

論壇由鳳凰網文化中心總監柳理主持,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徐勇、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朱翔非四位嘉賓共同剖析探討當下教育面臨的癥結與困境。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發言)

論壇中,楊東平表示:“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把同學變成競爭敵人,人從教育中消失了,只有技術,只有考試,沒有人,這是今天中國教育亂象的核心問題。當教育遠離了人,就成為‘失魂落魄’的教育。”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發起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朱漢民發言)

朱漢民則表示:“無論是晚清教育改革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教興國’,作用都非常重要,但也有其問題:所謂教育,是要培養人完善的人格,有內在的德行,有兼具天下的情懷。而如果將教育變成工具理性的科學主義,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教育精華就沒有得到充分的繼承。”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徐勇發言)

在徐勇看來,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注重規模,很多院校規模很大,“但是中國傳統教育,無論是私學,還是官學,無論是私塾,還是書院,它的規模都非常小。

中國明清時期特別嚴格,明清的府學只有40人,會控制規模,除非某個人在某個地區有很大的貢獻,可以為他的家鄉增加一個,整體上控制得很嚴。

但現在的教育規模越來越大,我班上的學生,一個學期下來我都叫不來名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說學習中國傳統教育,這種規模小、人數少、師生朝夕相處的方式,是可以借鑑的東西。”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孔陽國學工作室創始人朱翔非發言)

提到現在青少年的國學教育話題,朱翔非認為,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沒有專職的國學老師,“比如說教《論語》的老師,有很多老師原來是教歷史、政治的,可能校長說,你要有點時間,你就乾脆當國學老師吧。

真正的高校畢業的專業學生,到學校中小學裡面去當國學教師的我估計很少,或者是幾乎沒有,這是一個問題,這是當務之急。”

「快讯」“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背景鏈接:

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由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出任總顧問,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擔綱組委會主任。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等八家機構作為學術支持單位。

兩年一屆的國學大典,堅守“致敬國學、親近國學、重建斯文”的理念,旨在推動海內外華人共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守護全球華人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家園。

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國學大典將組織評選全球華人國學獎,包括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等三大重獎,並舉辦百場人文講座和平行論壇,以及國學進校園、國學創意遊戲、遊學體驗等活動,以更時尚、更多元的方式探索國學傳播與文化創新的路徑。而作為活動最高潮的頒獎盛典,將於10月在北京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