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人低温下长眠,中国第二例整体人体冷冻在济完成

2018年6月19日14:30,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研究院”)内,十多名至亲透过玻璃窗探望72岁的慈爱老人刘女士,她刚刚结束程序降温、安详地躺在睡袋中,即将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保存。她是中国整体人体低温保存第二例,同时也是银丰完成中国异地志愿者转运及人体低温保存的首例。

“您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但因为脑放疗的原因,有时也忘事,我还是提醒您一下。”小儿子为了不让母亲忘却现在的记忆,含泪写下期盼唤醒母亲未来记忆的信。这封信也随着刘女士一并被保存,期待未来科技发达进行复活后,当母亲看到这封信,能想起如今隔窗望着她的至亲们。

72岁老人低温下长眠,中国第二例整体人体冷冻在济完成

家属最后探望。 银丰供图

她一直想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老伴儿啊,你的愿望实现了!”望着隔离窗内与自己相守相爱53年的妻子,73岁的周老先生泣咽难抑。同他一起望着老妻的还有四个儿女和小孙女等十几人。

刘女士的愿望是2017年夏天产生的。那时,她小儿子在网上看到了“山东银丰完成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消息,然后告诉了父亲周老先生——他和父亲都知道,已经罹患肺癌多年的母亲,一直念叨想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同年11月,刘女士老人的小女儿联系到银丰研究院,通过现场参观和咨询,了解了人体低温保存研究计划、参与条件和法律程序等;随后,小女儿又陪同周老先生和哥哥前往银丰研究院,进一步沟通具体实施步骤和细节,签署了参与研究计划的相关文件。

“我和老伴生活了五十多年,她是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朴实善良。”周老先生说,在他们居住的区域,知道他老伴名字的人不多,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那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刘大辫子”。

“她一直乐于助人,懂得奉献,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是她想做的一件善事。”周老先生表示。妻子一直有这个想法,曾与他商量,“我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一致支持这个重要的决定”。

进行病情评估后的半年来,银丰研究院与其家属一直保持着适时沟通,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相对稳定。

个别生理指标异常,专家24小时待命

“老人的个别生理指标出现异常……”2018年6月13日,银丰研究院接到病人家属的电话通知。

所谓“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在心脏手术期间,体外循环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而可以实施心内直视手术。同时,在心脏手术室快速建立的体外循环后抢救成功率非常高。类似于体外循环,但相对操作简便快速。

她在生命支持系统保护下送至济南

72岁老人低温下长眠,中国第二例整体人体冷冻在济完成

临床响应专家进行手术。  银丰供片

72岁老人低温下长眠,中国第二例整体人体冷冻在济完成

病人转至救护车进行异地转运。 银丰供片

老伴称将来也会选择这条路

与生活日报去年报道的银丰研究院实现我国第一例整体人体低温保存相似,随后的数十个小时中,他们先后进行了血液置换、冷冻保护剂灌注和程序降温等步骤。

19日14:30是刘女士老人被转移到液氮罐中的最后程序,十余位家属隔着玻璃窗见证她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的过程。

周老先生双手撑住玻璃流着泪轻声呼唤老伴的名字;小儿子颤抖着手,用手机记录下这短暂的瞬间。多年为妈妈求医问药四处奔波的大女儿流着热泪说“妈妈,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这是她最好的归宿,我还可以再看到她。”周老先生喃喃自语地说。

平复了情绪,周老先生回忆起刘阿姨此前常对他说的话,“人走了,一把灰儿也就那样了。如果对科学、医学有贡献有好处,才更有意义。不管什么事儿,总得有人走到前面,你也不走,我也不走,科学是不会发展的。失去了她,我很悲痛,同时我也佩服她,崇敬她,更想念她。”

周老先生说:“既然老伴这样选择了,将来我也会选择这条路。”

刘女士的小女儿说,“我们对低温医学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与复苏研究很认同,科学有成熟的一面,有不确定的一面,有人投入进去,才有发展。母亲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是小爱。如果(现在做的)对科学有帮助,这是大爱。”

相关链接

中国首例整体人体低温保存一周年,志愿者保存状态稳定

去年,生活日报报道了2015年5月,年仅47岁的展女士被确诊为左肺上叶肺癌晚期并多发淋巴结及右肾上腺转移救治无效后逝世,并捐献出遗体用于科学研究,并于5月10日,被成功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保存罐中进行长期超低温保存。成为我国首例整体人体低温保存者。

提到人体低温保存,很多人首先会质疑其伦理性、合法性。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春生介绍了该院在法律资质和符合伦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获山东省卫计委批复的遗体接受站资质等。据悉,未来研究院将吸纳知名法学专家成立伦理委员会指导研究计划和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