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烏蘭巴托,始建於清朝早期,此時只是一位蒙古活佛的駐錫地。到了乾隆時期,因軍事和商業需要,開始在此地建立城池,發展至今,擁有的一百多萬人口。

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曾經隸屬於中國的城市,因為歷史變革,現已是鄰國的首都,蒙古國的發展中心。

該市在當地的語言裡,意為紅色的英雄城市。大約二百四十年前,這裡還是清政府的管轄範圍,當地根據乾隆的旨意,開始在此修建城防,起初取名為“庫倫”,而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二四年。

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自從乾隆下令在此地修築城防,併為其取名後,庫倫的影響力開始在草原上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蒙古顯貴開始遷往這個地方,並在此定居,許多平民也爭相效仿,以到此地居住為榮。此後,這個地方人口快速增長,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草原城市。

中國人歷來信奉風水,不僅體現在婚喪嫁娶等百姓生活上,就連古代國家層面的事務也是有風水學講究的。根據一些記載,清王朝在對庫倫,也就是現在的烏蘭巴托選址上,也是兼顧了風水上的學問,此地南面靠山北面靠水,依山傍水的位置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烏蘭巴托

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當然,有了這座城市後,中原的一些商賈到北方做生意就方便多了。許多商旅在此地置有店鋪,用於商品的中轉,由此可見當時這條商路上的貿易量很大。一直到清朝覆滅,民國建立,這裡仍是中國與北邊俄國的貿易中轉站。這座城市的建立催進了商業貿易,而商業貿易的發展也成就了這座城市。

再到一九二四年,隨著蒙古國成立,這座城市正式改名為烏蘭巴托。

兩百多年前,中國在該地墾荒修城,百姓都移居到此,現是鄰國都城

烏蘭巴托與我國的呼和浩特雖然同宗同源,但兩者發展上差別巨大。如我國呼和浩特的畜牧業經過科學的管理,和系統的分包,牛羊都得以高效化的養殖和繁育,草原經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而在烏蘭巴托,畜牧業還處於原始的“散養”狀態,如同上百年前一樣,哪裡水草豐茂就遷到哪裡,只不過以前騎馬,現在開著皮卡車搬家。

另外,蒙古國的年輕人紛紛湧向烏蘭巴托,致使首都的年輕人比例之高,而這座由乾隆帝下令始建的城市也榮膺“全球年輕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烏蘭巴托,這座和中國極有淵源的城市,值得我們更深入的去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