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音響展擺放的都是高級器材,聲音效果卻往往欠佳?

儘管音響展上展示的器材都是頂尖的,沒能夠讓人聽到最動人的旋律,箇中原因在於展場的房間聲學設計。有別於歐洲慕尼黑音響展,包括中國大陸不同地區以及香港地區的音響展,代理商往往單純地利用現存設置擺放器材,沒有進行任何聲學處理。在香港音響展,部分展廳更是短短兩天臨時搭建而成,空間完全不利於音響器材的發揮,當中包括環境過大或過小、地墊過厚、房間形狀不規則、隔音效果差,種種空間問題都不利於音響器材的發揮。

另一方面,由於場地交接和場館佈置費時,參展商往往只有大約一天時間去調整音響系統,即使發現到問題所在,也未必可以進一步處理。還有一個原因,無論是代理或是廠方代表,儘管接觸器材時間比較長,卻不一定對好聲音高度重視。現實中不少發燒友的音響技術以及實踐能力都令品牌負責人大感驚訝。其實,房間聲學是好聲音的基本,利用音響展的實例,也可以作為發燒友選擇家用器材時的借鑑,儘量避免小空間放置大音箱,瞭解到並非賣的貴就是好。

為何音響展擺放的都是高級器材,聲音效果卻往往欠佳?

音響展附送的唱片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會比原版CD好嗎?

為什麼同一間展房的聲音,不同玩家的描述相差那麼多?網絡上分享的音響展聽感可靠嗎?

每次走出展房,都會聽到發燒友在耳邊熱烈討論器材的聲音,有盛讚的,也有狠批的。同一個房間,同一段時間,為什麼聽感差異那麼大?當中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聲音喜好的差異,口味各異,百貨中百客,音響產品才能如此多姿多彩;第二個原因是聆聽位置差別,發燒友都知道音箱最出彩的聲音都在「 皇帝位 」上,站在前後排之不同位置甚至靠邊聆聽,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聆聽感覺;第三個是不同聆聽時段,同一段時間都可以產生巨大差異的聽感,不同時段之間的差別自然更加明顯。因此,網絡上為什麼出現多樣性的聽感分享,現在你明白了吧!

為何音響展擺放的都是高級器材,聲音效果卻往往欠佳?

音響展需要多少天看完?

這道問題的答案要視乎各個音響展的規模而定,大部分音響展的展期為三天,最理想的遊覽方式可能是聆聽到每一套音響組合的聲音,逐一拍下照片,同時又可以採購展場上的特價產品。不過,這絕對稱得上是不可能的任務。以香港音響展為例,共有4層展廳並超過250個參展商,如果每個房間都進入聆聽,最少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完整看完。如果是全球最大的慕尼黑音響展,佔地面積是香港的數倍,即使用盡三天全力遊覽,也無法把所有音響器材盡收眼底。

筆者的個人意見,最理想的遊覽時間為兩天,第一天以看為主,看看參展單位的焦點和特價產品,鎖定目標後,第二天就可以集中欣賞自己喜歡的項目。

廠家的話可信嗎?

每逢音響展,廠方也會派出代表到場介紹新產品,接受媒體訪問,與發燒友面對面進行交流,而我們就會將廠方所說的話當成是音響天書。事實上,一些大品牌派到展場的往往是營銷部的負責人,他們的職責只是推廣產品,說話內容跟書本一式一樣,他們本身甚至不是音響發燒友,從沒參與過產品的研發,也未必瞭解音響技術。如果你想從每一位廠方人員身上獲取玩好音響的秘技,在與他們交流前,請先看看他們的名片。

為什麼每個品牌都說自己的產品是最好的?

每個設計師擁有不同的發燒經歷和知識技術,就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音響產品,形成各自的品牌理念。舉個例子,有些線材品牌認為線材跟器材一樣重要,投入比例應該相當;也有音箱品牌認為貴价線材只是改變音色,沒實際需要。有的相信SACD是最好的,有的認為比不過黑膠,也有的判定高清音樂檔案才是未來,各說各話,並自圓其說。作為一個玩家,筆者認為認知一個品牌的歷史比相信產品說明更加重要,當一個品牌能夠在短時間內多次打倒昨日的自己,不斷推出新產品時,就是給予發燒友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