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作者 吴涛

我是一个河南人,可是我第一次来洛阳居然是我准备到洛阳工作的2007年。第一次来洛阳坐的是火车,在火车快到白马寺的时候,我看到铁路的南方隐约有一道土陇向前延伸。后来知道那原来就是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城墙!

汉魏洛阳故城的源头要从西周初年开始说起。西周初年周公营洛的时候,在洛阳周围建了两座城,西边的一个叫王城,东边的一个叫成周。王城是周天子的所在,而成周则是“殷顽”的居所。所谓“殷顽”是殷商王朝的一些残余势力,周公把他们强制迁移到洛阳附近就近加以控制,为了安顿他们而专门修建了成周城。王城在今天西工区王城广场到王城公园一带,而成周就在今天白马寺的东边。

犬戎之乱以后,宗周残破,不得已周平王东迁洛邑。平王东迁后,整个春秋时期,周天子都在王城。春秋末年,周王室发生了持续十多年的战乱,从周敬王开始直到战国末年,周天子一直住在成周城。公元前249年,秦国彻底消灭了周人在洛阳地区的政权,最终在洛阳一带设立了三川郡,并且把洛阳城作为了丞相吕不韦的封地。

楚汉相争尘埃落定之后,刘邦来到了洛阳城。这个时候的洛阳城,就是在战国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为此前有周天子的经营,后来又有吕不韦的扩建,洛阳城中有现成的宫殿。于是刘邦就打算在洛阳定都算了。后来因为考虑到当时天下的形势,必须充分依靠关中,刘邦才迁都长安。但整个西汉一朝洛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汉后期已经了迁都洛阳的呼声,而王莽更是明确下令以洛阳为东都。不过王莽在迁都之前就被灭掉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进入洛阳城,入住洛阳的南宫却非殿,正式定都洛阳。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汉魏洛阳城示意图

东汉末年董卓擅乱朝政,天下各地诸侯组成讨董联盟,董卓为了躲避风头决定迁都长安。在临走之前,董卓一把大火烧了洛阳城。等到建安元年汉献帝逃回洛阳的时候,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找不到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回复,到建安末期洛阳城才逐渐恢复了生气。曹操在洛阳去世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在许昌城外受禅台举行了禅让仪式,正式代汉称帝。当年的十二月曹丕来到洛阳,并且定都于此。

曹魏还没有来得及统一天下就被西晋王朝取代了,西晋统一之后,洛阳城一度又出现了繁盛的景象。王崇与石凯的斗富,金谷园的辉煌,都在西晋末年随着匈奴人刘曜的铁骑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公元311年,洛阳城被刘曜攻破,晋怀帝也做了俘虏。一直到公元493年,一百多年间洛阳一直处于各方势力争夺的中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城又迎来了短暂的辉煌。不到四十年,洛阳城再度遭到劫难。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迁都邺城,而且为了修建邺城,高欢等人干脆拆了洛阳城,把大量的建筑构建运往邺城。经历了这次劫难之后的洛阳城,一蹶不振。后人也只能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去感慨洛阳城曾经的繁盛。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故城鸟瞰

公元589年,动荡了近三百年后,天下终于又迎来了统一。时间来到了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来到洛阳,隋朝的正式首都在长安,可是隋炀帝就对长安不太感冒,来到洛阳之后就想在洛阳建都了。这时候洛阳城已经非常残破,隋炀帝面临着重建洛阳城的问题。从战国初年开始,洛阳城都是在当年周公所建的成周城的基础之上发展的。而周公所建的王城被废弃。后来在今天王城公园附近也不过就是有一座河南县城而已。当隋炀帝走在北邙山上向南望去,看到周公所建王城附近一马平川,他问道:“前人为什么不在此建一座都城?”大家谁也答不上来。这会儿有一个叫苏威的大臣说道:“自古非不知,以候陛下!”隋炀帝大悦,就下令由将作大匠宇文恺在此兴建新的洛阳城。这就是隋唐洛阳城。而原来的洛阳城就被彻底废弃,久而久之就只剩下残存的墙垣了。

我是以秦汉史为研究对象的,对汉魏洛阳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后来坐在火车上看到,故城的阊阖门遗址已经开始发掘了。再后来听说太极殿也被找到了。不禁使我产生了到故城去探访一番的冲动。但是天生懒惰的我,把冲动转化为行动却拖了将近八年。201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走进故城。

故城的考古工作人员不仅为我们介绍了故城的考古进展情况,并且带领我们来到了阊阖门和太极殿的考古工地现场。以前在读书时无数次神游过的地方,第一次真切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脑子里几乎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而且坦率地说,根本没来得及让我去自由地感受这座古城,因为一直在听着工作人员非常专业的介绍,大量的信息不断地被传递进大脑,大脑在高速运转,试图将它转化为我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2017年的春天,我再次来到故城。这次是我一个人去的,也没有惊动他们考古工作人员。而且这次也没有选择考古工地,而是想在故城里随便走一走。我就想近距离地感受一下两千年前的洛阳城。

整个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有十多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面积人们肯定不会任由其荒废。再故城被废弃之后不久,百姓们已经开始在昔日的皇家禁地开荒种地了。今天的故城遗址范围内,还分布着好几个村庄,生活着数万百姓。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北部展开,于是我决定选择到故城的南边去转转看。

沿着新修好的中州东路延长线一路向西慢慢接近故城,在空旷的麦田里,古老的城垣非常显眼,老远就看到一条时断时续的土陇从南向北延伸。中国古代的城墙一开始都是堆土夯筑而城,后周世宗柴荣为了建开封城甚至从郑州周围取土。修建洛阳城虽然不至于要从百里之外取土,但是也并非易事。从文献中,我们找不到故城城墙高度的记载。经历了两千年来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故城的城墙已经变得非常低矮,有些地方只能看出浅浅的一道痕迹。假如没有专业人士告诉你的话,你很可能就把它当成一道土垄,而不会想到它竟然是古代都城的城墙。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故城的东城墙

故城的南城墙已经被洛河冲毁了,地面上也只有东西北三面的城墙痕迹比较明显。汉魏洛阳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在汉代洛阳城的城门由二千石级别的城门校尉来负责守卫,城门校尉的职位事关洛阳城的安全,所以地位非常重要,一般都由皇帝非常信任的权贵来担任。而每一座城门,也有一位六百石的城门侯来负责。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有一次外出打猎回来晚了,城门已经关闭。一位叫郅恽的城门侯坚决不给皇帝开门。第二天还上书对光武帝进行了一番义正言辞的批评。

东城墙南边第一座城门在汉代被叫做旄门,又叫望京门,北魏时期叫青阳门。远远望去东城墙上有一段非常明显的缺口,那就是青阳门的所在。汉魏时期洛阳城的正门是南门平城门,但是由于洛阳城的交通主要是东西向的,所以青阳门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平城门。有多少达官显贵、贩夫走卒曾经从这里经过,又有多少人为了博取富贵从此门进入洛阳,又有多少人带着人生的落寞从这里离开了帝国的中心。

走进青阳门,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堂上老师也曾经详细解释过什么叫“黍离麦秀之悲”,后来开始进入历史学的专业领域之后也曾读过:“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也曾经背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但是始终觉着“黍离麦秀之悲”不过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字眼,而当我走进了汉魏洛阳故城,面对着这片麦田的时候,发觉“黍离麦秀之悲”已经不足以表达我此时的感慨之情了。

从文献记载看,这片麦田的位置应该是东汉三公府邸的所在。有趣的是,据洛阳当地百姓们说,这些遗址之上的麦田反而非常肥沃。麦田里看到两位老农在锄草的间隙,拄着锄头悠闲地聊着天。不禁使我想到了孟郊描写邺城的以首诗:“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年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坡,狐兔何纵横!”两位老人家大概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拥有的荣耀。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三公府邸的所在

继续往前走则是看到了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从外表看起来和我们河南其他地区的村子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称:龙虎滩。它的所在地更是不同寻常,它就在汉代的南宫之上!

汉代洛阳的皇宫由南宫和北宫组成,南宫兴建较早,而北宫则是汉明帝开始兴建的。魏晋以后的皇宫,都是在北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考古工作也主要是在原来北宫的范围内进行的。之所以没有对南宫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除了它废弃较早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叫龙虎滩的村子就坐落于南宫之上。

南宫到底什么时候兴建的,史无明文。至少西汉初年刘邦之所以想定都于洛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洛阳城里有现成的宫殿。在这里刘邦曾经大宴群臣,刘邦在宴会上对群臣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说说朕是如何夺取天下的?群臣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半天,刘邦并不满意,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也是居住在南宫之中。光武帝刘秀就是在洛阳南宫的宣德殿接见了作为割据军阀隗嚣使者的马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马援,马援不禁说道:“天下反复,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符同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东汉的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刘庄又在南宫的北偏西方向修建了北宫。不过,在北宫修建之后,南宫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东汉所有的帝王之中,除了汉桓帝,都是在南宫之中寿终正寝的。除了帝王的寝宫,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尚书省以及各种文化机构,也都在南宫之中。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宫殿复原图

中国古代的宫殿都是砖木结构的,防火始终都是一个大问题,典籍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宫殿失火的记载。其中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南宫失火,从云台的屋椽头开始烧起,陆续蔓延到其他宫殿,一直烧了半个月才熄灭,南宫几乎被焚为灰烬。包括尚书省,保管皇帝印玺的符节令署,保管政府档案和藏书的兰台,都被付之一炬。

为了修复南宫,汉灵帝先是下令天下所有的土地每亩多收十个钱的田租,来帮助天子修复皇宫。随后又下令所有的官员在任职之前必须向皇帝交纳“助军修宫钱”,其实就是以修皇宫为借口来卖官,汉灵帝卖官是非常认真的,明码标价,三公一千万,九卿五百万。不久以后,汉灵帝开始修复南宫,“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苍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蟇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大概修复南宫真的花了点钱,汉灵帝又觉得钱少了,又打起了卖官鬻爵的主意。不过这次的名目是“礼钱”,也就是臣下主动向皇帝献礼,而非皇帝卖官。

就在南宫修复之后不久,汉灵帝就去世了。在他的身后,爆发了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的火并,这两股黑恶的势力在火并之中同归于尽。而就在火并之中,洛阳的南宫彻底化为灰烬,此后再也没有能够修复。见证了无所历史悲喜剧的洛阳南宫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化为了历史的烟尘,以至于两千年之后,此地只有座座民居,而看不懂一丝一毫皇宫的痕迹了。

过了龙虎滩村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一道城墙。汉魏洛阳故城其实并不算太大,过去被称为“九五城”意思是说东西向五里宽,南北向十里长。假如没有人提醒你,行驶在宽敞的马路上感觉一脚油门就从东穿到了西。早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帝都的狭隘。但是,倡导偃武兴文的东汉王朝又不可能动用民力直接突破旧有规模的限制大规模扩建洛阳城,以至于许多重要的机构都被建在了城外。至于城外那么多建筑,有没有一道外郭城来保护,文献中没有记载,考古也没有非常明确的结果,以至于今天汉魏洛阳故城的西边界,就是这道低矮的西城墙了。

汉魏洛阳故城访古

故城解析图

说低矮,其实是相对于平时我们所看到的雄伟的城墙而言的。要是对比东城墙,西城区还是要明显高一些的。由于修中州路的缘故,西城墙被平掉了小段。在紧贴着公路边上,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城墙的断面,当年的夯层也清晰可辨。城墙上长着一些灌木,把根顽强地扎向了城墙的深处。

如今的西城墙已经被纳入到保护的范围,政府还修建了围栏阻止无关人员靠近城墙。而就在不远处,明显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已经在准备对西城墙最南边的城门进行考古发掘了。相信随着考古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更多关于汉魏洛阳故城的信息会被揭示出来。

尤其是,听说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已经把汉魏洛阳故城纳入其中。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想起来我近年来所看到过的种种被“保护”之后的遗址,我在想将来对汉魏洛阳故城进行保护的时候,能不能尽量原滋原味地保留今天汉魏洛阳故城的风貌呢?能不能不去破坏今天汉魏洛阳故城的沧桑感呢?由衷地希望我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