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哪个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大?

邓继敏



儒道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两盏指路明灯,所以有“入世为儒,出世为道”一说,其英文翻译更形象地道出了儒道的真正地位,再翻译过来就是“白天为儒,晚上为道”。正是有了儒道,中国才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才成为迥异于他族的中国人。



从儒道诞生以来,他们一直是中国人的两大指导思想,多数时间里儒家是国家主流思想,道家是国人的人生指南。也有那么几个时间段如唐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道家受到皇家的重视得以流行繁荣,元初道家邱长春也曾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



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正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即成为中国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思想和“官学”。儒家经典成为各类学校的主要教科书,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仁义礼智乐,忠恕诚信孝为核心内容,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忠恕和中庸,主张德治和仁政。两千多年中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哺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治国安邦之才,是中国成为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未断,繁荣常在的重要原因。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去甚,去奢,去泰”,走“自然——释然——当然——怡然”之路;宣传为而不争,厚德载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倡导“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同时道家宣扬虚心,道就是虚,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虽然过去一个世纪中儒道都经历了严重的磨难,然而伴随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道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基因里,绝非几个无知之徒能够轻易根除的。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富强,国人的正常认识和价值观在重新回归,儒道将继续发挥其无与伦比的功用,护航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无中生有hz

在我看来,答案无疑是儒家。

首先,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诚然“文景之治”时期中央政府采取的“无为而治”的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休养了生息也恢复了国力,但其实这样“无为”的政策方针绝非长久之计,一方面他会导致王朝的内部出现强大的分裂势力危及国家的统一,比如在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王之乱”,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很难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来应对外部的敌人,自汉初直到汉武帝初期,汉朝面对匈奴的侵扰都难以做出有力的回击。综上所述,道家的思想对于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是要维护一个强大的大一统国家则非是道家之所长。

其次,儒家所崇尚的礼制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王朝能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以及维持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根基。在古代社会,由于信息传递的缓慢以及交通运输的闭塞,中央政府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和有效的方式直接长久维持中央的集权,直到统治者们找到儒家礼制这个思想的武器以及统治体系。说到这个体系,就不得不说所谓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使得天下的壮劳力即成年男性都 纳入了 皇帝的管辖,而至于广大的女性以及尚未成年的孩子则又被他们的父亲以及丈夫所节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皇帝管辖所有臣民的体系,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体系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不合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套封建伦理 以及治理体系使得中国能够长久维持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千年永不倒,所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觉得 还不错的话可以点击一下关注哈!


英勇的少年大侠

肯定是儒家

中国文化思想离不开儒释道,道家没有超过释家,又怎么可能超过儒家。儒家在先秦就是显学,而且那会儿儒家的风头就不比道家差。汉初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等等环境限制,推尚道家无为而治。但是这不影响儒家发展。刘邦这人不太喜欢儒,但是他的弟弟刘交是浮丘伯的学生,而浮丘伯是荀子的学生。其实,就是在汉初好儒的人也很多,比如汉惠帝的老师叔孙通、汉武帝的老是卫绾等等是儒生。

简而言之,就是尚在无为汉初,儒家的风头依然是很旺的。汉武帝时期,儒道之争,最后会以独尊儒术收尾也不意外。从来儒家的门众不如道家少,这些门众中一些人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低。加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之后,偏向法儒,更加符合上层阶级需要。

然后,在一代代官方推动下,儒家思想可谓是深入古代每一个读书人的心。因为隋唐有科举,给广大寒士一个读书晋升的机会。科举取士,考试的重点就是儒家的经典。当然,唐代的进士科相当之难的,考试涉及到点也很多,不只是儒家。但是进士科之外,还有明经科只考儒家的经典。(在唐玄宗后期,明经也可以考道家经典。但是仅限一朝,非常规之例。)发展到明清,科举重点就是八股文。考八股,你不把儒家经典背熟,这是不可能考的。因为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如儒家经典里挑的。其实不是明清,元代的考试中的“经义”“经疑”,一般题目都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说白了,古代整体风向就是学好儒家经典,科举不是梦。一代代读书人步入仕途,都是儒家起步。他们掌握了话语,推广的依旧是儒家的。别说道家,释家也不可能相较。王维这么一个佛家居士,当年还是照样老老实实考明经。


柳氏异闻录

道家是一种文明,儒家是一种心态。

道家从黄帝口中的上古之人起到秦汉时期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理念逐步盛行,但也是术的定位,与道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里的道家是指老庄一脉,而在后世发觉不妥,又强污之为黄老之术,把道家降级到术的层面,所以从儒家盛行以来都是在不断打击道家。儒家的四书五经也掺杂着道家理念,儒家不过是孔子由对道的认知而形成的为人应为与不为的理念而矣。至于贡献大多集中在社会稳定方面吧。

道家的真正理念与佛家是一至的即得道/成佛。区别在于道家是入世的,故发展出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佛家是出世的,围绕成佛打转转,世俗之事不屑(无力)顾之。

笔者认为道家理念必将再次深入人心,结束当前种种无头蝇似的人类行为。


三哥家的军火商

儒家對歷史發展貢獻大,隨朝就有科舉制度,延續到清朝。選的精英都是儒家的。有了學位可以當行政官員。:下至縣官上至宰相。按儒家思想治理社會。

而道家對社會也有影響,但:他的本質是修煉成仙的。高的雖沒有天國,但可以修成遊神散仙,脫離凡塵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我觉得道家、儒家是一个太极的两仪,其他诸子在道家、儒家覆盖之下。如道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医家都可以在道家找到理论根基。而墨家为儒家之别出,法家也有从儒家派生出来的。杂家则道、儒兼之而融合其他诸子学说。名家也是把道家刑名、儒家正名做了专科发展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