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我們的古人非常擅長做的事,就是把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親身經歷的總結成一些簡潔、通俗易懂的話。這些話又和後世人的經歷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廣泛傳播。有的俗語被證明是錯誤的,有的俗語被證明是正確的,而更多的俗語卻極具爭議性,譬如我們下面即將談到的“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當我們和朋友同事聊天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樣的爭論。有的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是感嘆的語氣,有的人說的時候卻是擲地有聲、非常堅決的肯定。那麼這句話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呢?就我自己的立場我想說說我對這句話的認識。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本質上,“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偏見。

先搞清楚這句話的出處,“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出自《白毛女》中黃世仁的狗腿子穆仁智之口,而《白毛女》反映的是地主階級對窮人的階級壓迫。穆仁智可以算是當時地主階級的形象代言人,這句話是站在富人立場上說的,而當時的富人掌握有絕對的話語權。這是富人階級對自己的粉飾,對自身優越感的一種肯定和對窮人極端偏見的一種認知。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從心理層面來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一定程度上的反應了人本主義學派大師馬斯洛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那麼,“窮生奸計”是為滿足生理、安全等低層次的需求。“富長良心”是為滿足社交、尊重、自我實現方面的需求。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1.窮生奸計方能富

我們或許看到或者聽說身邊有人通過不擇手段最終實現成功緻富的故事,而我們自己老老實實的埋頭苦幹至今仍然一事無成。人要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得努力去爭取,而現實社會資源的分佈並不是很公平,身邊的故事又告訴我們“窮生奸計方能富”的道理,我們想要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就不得不絞盡腦汁鋌而走險的去獲取資源。當然,“窮生奸計”總比“貧窮無計安於現狀”好,如果人窮尚不去奮鬥,才是危險社會、遺毒子孫的。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奸計”可能是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但一個不小心,也可能是通往監獄的捷徑。我希望大家能夠變通一點,成功不止移交捷徑。我們有更多合理合法的正當手段可以用。貧窮,需要的不是奸計,而是變通。和“窮生奸計方能富”相比,我傾向於“窮生變通方能富”。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2.富長良心方能安

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滿足的人,就會開始追求其他的東西。如愛和歸屬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譬如有的人成功之後喜歡提攜年輕後輩,為後來者指點迷津,這是塑造自己“智者”的形象;有些人有錢之後開始培養髮展自己的文學愛好;有些富人開始反哺社會,做慈善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想象,我們會發現一些生意做得很大的人非常的迷信,他們相信大師相信風水相信算命,這是由於事業風險為富人帶來的焦慮,而選擇相信這些能讓他們心裡踏實。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富長良心能安”,我毫不懷疑。但“富長良心”就未必了,社會上現實裡,或者古今中外,“富者益奸”的情況,“為富不仁”的情況恐怕亦不少見。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從人性層面來說,貧窮不等於奸計,富貴不等於良知。

人性是複雜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都有自己陰暗的一面,也有自己陽光的一面。窮人如此,富人亦復如此。貧窮和富有隻是人生活狀態的不同,身份的差異。而生活狀態、身份等於人性的善惡並無關係。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在城市和農村都有生活經驗的人應該清楚,文明城市裡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大家相對冷漠,也有爾虞我詐的時候;農村生活簡單貧苦些,但鄉親們你來我往,有困難也會彼此協助。我們不能說城市裡的有錢人就一定比大嗓門的鄉村大媽善良。

「心理學」窮生奸計方能富,富長良心方能安

我們都是在現實社會摸爬打滾的人,看問題應該不會武斷的用非黑即白的二元理論。“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語言暴力。貧窮的人自然要追求致富,富貴的人追求心安。但這些都無關善惡,更不是我們作惡的理由。我希望的是“窮生變通,富長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