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 青花蕉叶秀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花式大盘

元代时,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的地方,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由于含有铁成份,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比如底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强。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火石红现象

麻仓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再就是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青花瓷葫芦瓶底足边缘的釉滴和胎釉结合处的一线火石红现象

火石红现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虽然有些元青花瓷胎体并不一定有火石红,但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有火石红的器物。因为有火石红,可更充分表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

火石红现象的模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常说景德镇能仿出火石红,但其仿照的最高超者和真品火石红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就像刷出的一层红褐色浆状物烤在了底足上,或像薄薄一层附在胎骨上的皮层,没有渗出感、浸润感,没有半金属光泽,更像一层发亮的褐红色薄漆。因此连造假者本身也觉得很泄气,现在干脆不做火石红,直接做成无火石红器物来冒充真品。因为元青花瓷中的确有一部分无火石红。这也成了造假者冒充元青花瓷的借口。这些做法只能欺骗一些最初收藏者,使这些人上当后痛斥假品泛滥,好象世上到处都是假器而无真器。无形当中也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排斥一切的反作用,以为天下就只300只元青花瓷,非国外“两伊”博物馆藏品就它处再无了。

但是,看懂真火石红后,即明白真火石红说到底还是仿不出来的,才明白景德镇仿品始终过不了关的“卡壳现象”。人们大可不必杯弓蛇影。

真假火石红区别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真火石红生成的因素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是深藏于麻仓土和古代瓷石中的“密码”,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基因”自然而然地使胚胎生出美丽的火石红。没有这种“基因”,就是使再大的劲儿也没用。比如景德镇造假者研究出火石红是一种含铁较多的晶体析出物,便往现代胎土里面掺些极细的铁分子之类,又在胎体中保留湿气采取垫烧留有空隙增加氧化量,或在足底事先刷一种含铁量较大的浆料,烧出前面说的如同刷出来的褐色,即薄薄贴在底足下一种四不像的发亮的附着层。其毛病之根本就是忘了“自然”,不知道铁分子不等于“基因”。不错,麻仓土中确实含铁多,但铁再多,如没有其中的结构性微因子作用,火石红也不可能生成。故现代火石红难以仿成古代火石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结构性微因子的给力。

可惜的是,麻仓土在明万历时就已用尽,古代瓷石料也早在民国年间消失。因此,现在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说到这儿,有一种最近几年才发现的博陵第款元青花瓷的火石红比较特殊需说明。博陵第款有许多器物的火石红乍一看也有刷上去的感觉,泛红褐色,但仔细看,却是深入胎骨,与胎紧密为一体,这和仿品有本质不同。而仿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仿这种博陵第款的火石红,但仔细看,两者相去甚远。仿品火石红颜色的边缘常有发淡的暗污的偏黄色,而博陵第款火石红没有这种边缘常出现的发污的浅淡黄,更没有仿品火石红浮于表面一层的亮色。仿品火石红同器物胎体结合比较松,似乎用砂纸就能擦掉。这种感觉在博陵第款器物上不会找到。在识别博陵第款器物和仿品器物时,这是尤其要注意的(尽管目前对博陵第款器物仍有争议)。

在审视精品元青花瓷器物的时候,有火石红比无火石红要打眼得多,火石红在关键意义上甚至可以直接判断出真假来。

火石红现象在宋代就有,比如耀州窑器物的底足上,其火石红为一种酱黄水锈色。而元青花瓷却是桔红褐黄融合色。自打这种颜色的火石红大量出现于元代后,一直沿续到后世,直到清代康熙时才逐渐变弱,至乾隆时好一点的官窑瓷器上已无火石红,只是在个别器物或某些民窑瓷器上还有保留,直到民国后完全消失。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青花瓷大罐内底部的釉滴边缘泛火石红现象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青花瓷大罐口沿内釉滴边缘一线火石红现象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青花瓷大罐底足边缘的斑点状、胎釉结合处的一线状火石红现象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一只带有釉滴边缘火石红现象的元青花瓷片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仿品大罐底足的假火石红现象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另一只仿品大罐底足的假火石红现象(褐中带黄比较污浊发暗)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仿品大罐胎釉结合处的假火石红现象(褐中过渡可见黄比较污浊)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目前有争议的博陵第款类大梅瓶底足的典型火石红(特点是结合胎骨紧密呈亚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