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百多個國家,為何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崛起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領天下700諸侯會師孟津,在牧野戰商朝軍隊。商軍不敵,商紂王於鹿臺自焚而死,周朝立,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的周王朝稱為“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進攻周國首都鎬京,周幽王死,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幽王之子東遷都於洛邑,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

歷史學家將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到公元前453三家分晉的時期稱為春秋。春秋之始,天下大小邦國一百多個,通過不斷地進行兼併戰爭,部分諸侯國在這個過程中崛起,最終形成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並立的局面。

春秋一百多個國家,為何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崛起

春秋一百多個國家,為何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崛起

在攻伐兼併的過程中,七大戰國時是如何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而崛起的呢?

齊國、秦國、楚國在春秋都曾經出現過稱霸中原的一代雄主,在列國征伐的過程中積攢了強大的實力。韓趙魏始於春秋最強大的霸主--晉國。燕國是周王室後裔建國,地處偏遠,與中原較少往來。

齊國:我經濟發達

周武王為了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國名為齊,史稱呂齊。太公至營丘後,順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公元前685,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齊桓公繼位。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被推薦為盟主,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國自此成為中原首屈一指的大國。

楚國:我地大物博

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子爵,建立楚國建國之初,國力貧弱,竟有楚人到鄀國盜牛。熊繹深感貧窮之苦,於是發誓要將楚國建成最富裕的國家。此後,楚國曆代君王帶領楚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開疆擴土的事業。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熊侶繼位。三年不鳴,以觀朝中局勢,辨明大臣忠奸。三年之後,一鳴驚人,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滅庸國,使楚國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晉楚爭霸,楚國在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此後,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此後楚人繼續開疆擴土,雖然曾經被吳國攻陷首都,但在越國和秦國的幫助下打退吳國,光復楚國,後又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

秦國:我民風彪悍

秦國先祖本來是養馬的,後來因為在戰鬥中立下戰功,被周王封為大夫,賜以天水和咸陽之地。後來,周幽王被西戎所殺,秦國派兵救援,並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韓趙魏:老大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韓趙魏原本是一個國家--晉國。

晉國自建國之初便大力擴張,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並戰勝驪戎、赤狄等族。後來一代雄主晉文公登位,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此後連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

然而,春秋末期,君權衰微,強臣掌握國家大權,形成強大的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力量。六卿之間爭權奪利,範、中行先後敗亡,韓趙魏又三家聯合滅智,三分其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晉國滅亡。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自此歷史進入到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

燕國:我很窮,別關注我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至周成王親政之間,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非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據楊寬《西周史》。

建國後,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中原大國並立,燕國自知沒有實力向中原擴張,於是向冀北、遼西一帶發展,消滅了薊國、韓等。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偏遠,土地貧瘠,對春秋大國而言提不起什麼興趣。他們都忙著向中原擴張,使得燕國可以慢慢擴張實力,最終成為戰國時代的七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