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皇帝為何要拜地壇?地壇裡都有什麼景點?

明天就是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在明清時期,夏至日皇帝是要祭拜地壇的。

夏至日,皇帝為何要拜地壇?地壇裡都有什麼景點?

祭地制度起源於原始農業和自然崇拜,據文字記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是在樹林間空地的土丘上舉行,後來發展成用土築壇,並演變成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內容。在殷商甲骨文裡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為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周禮》中就有“夏至日祭地祇於澤中方丘”的記載。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在汾河與黃河交匯處,古稱汾陰(現山西省萬榮縣)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此後雖歷代禮制不同,有時天地分祀,有時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壇。金代建中都城時在通玄門外(今復興門外會成門東北)建北郊方丘,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壇。

今日的地壇,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後來用於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

來到地壇,我們能看到什麼呢?

神庫——神庫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這組小建築群是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正殿叫“神庫”,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鳳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轎子)、龍亭(抬配位、從位諸神位的轎子)和遇皇祇室修繕時,臨時供奉各神位的地方。東配殿叫“祭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庫房。西配殿叫“神廚”,是製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樂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樂器和樂舞生服的地方。東、西井亭專為方澤壇內澤渠注水和為神廚供水。南殿及兩井亭於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_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殺祭祀用的牲畜(犢、豕、羊、鹿)的場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時初刻,在此舉行宰牲儀式。門內兩側原有井亭各一座。

齋宮——齋宮為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主體建築坐西面東,由西、南、北三殿組成,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皇祇室-皇祇室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壇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清兩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壇闢為“京兆公園”,曾在此設“通俗圖書館”,1986年秋定為“地壇文物陳列室”。

夏至日,皇帝為何要拜地壇?地壇裡都有什麼景點?

牌樓——牌樓也稱牌坊,是地壇主門——西門的第一座建築物。明清兩代皇帝到地壇祭地首先經過牌樓,再進壇門,地壇牌樓與頤和園東門外牌樓一樣高大雄偉。明代始建時稱“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間重建時改為“廣厚街”牌坊,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兩個牌樓都沒有保存下來。牌樓於1990年重新建設的,新建的牌樓高達13.5米,氣勢高大雄偉,綠色的琉璃瓦面,彩畫以本“天龍地鳳”之說,繪以單鳳圖和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

夏至日,皇帝為何要拜地壇?地壇裡都有什麼景點?

然而即便是如此神聖之地,在歷史上也曾經備受屈辱。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一度攻佔地壇,把神聖祭壇上的巨大磚石拆掉砌成炮臺,瞄準了古老的北京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昔日莊嚴神聖的地壇如今變成了靜謐的公園。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曾經創下在8天內接待100萬遊客記錄的“地壇廟會”上,人們才有機會重睹當年皇帝祭祀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