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綠韻山魂天目山——文

临安:绿韵山魂天目山——文/王散木

水有水的韻致,山有山的魂魄。

那漫山遍野濃淡交織、牽絆多情、千姿百態的綠色,不僅遮隱了天目山的肌膚,更鑄就了它永恆不滅的魂魄。濃綠的林木,墨綠的石頭,碧綠的潭水,淡綠的嫩草雜蔓,共同匯聚成一部氣勢恢宏、雄渾通透、多聲部完美和諧的交響曲。在溢綠疊翠的天目山這裡,就是朱自清筆下的《綠》也是不能比擬的。朱先生說梅雨潭閃閃的綠招引著他,但我總感覺:朱自清先生筆下梅雨潭的綠,是嬌柔乏力的;天目山的綠,才是濃墨重彩、大氣磅礴,令人深深陶醉、久久震撼的。

天目山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而由此得名。因為在滴翠的綠峰上,清澈透亮明若仙鏡的天池,在太陽直射的時候,還能看到閃動的光影,藍天白雲盡收,意蘊妙處難言。從戰國時期《老子》“欲度南極避水災,天目海陵最為第一”之句,便可得知天目山很早就被我們的先祖發現了,並賦予了這麼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足見我們的先祖是多麼富有想象力,多麼熱愛名山大川,多麼善於發現美景。

临安:绿韵山魂天目山——文/王散木

有人說,黃山看山,九寨看水,天目看樹;還有人說,黃山“奇松怪石傳四海”、廬山“匡廬奇秀甲天下”,天目山則是“大樹華蓋聞九州”……遊山歸來,信然!天目山的樹高大唯美,多姿多彩,它們構成了天目山綠的主體。它們的綠不僅體現在枝葉,而且存於樹幹,綠茸茸的苔蘚爬上樹幹,成為樹幹的綠衣裳,增添了綠的妝容。一株株高大的金錢松直逼碧空,像蓄勢欲發的綠色巨箭,直射蒼穹,其中有一株高達56米,其高度成為中國之最。在天目蒼莽叢林中4O米以上的樹木,不計其數。威武高大的柳杉,樹冠氣勢磅礴,遮天蓋地。這裡是世界罕見的大柳杉群落聚居地,需三四人以上合抱的大樹達數千株,最大的柳杉樹被清代乾隆皇帝御封為“大樹王”,樹齡長達兩千年,樹徑達2米以上,在宋代就被發現併成為“千秋樹”,可惜它死於20世紀30年代。在老大樹王的右上方,人們又發現了新的大樹王,其胸徑超過兩米,樹高44米,單株材積80餘立方米。這也許是冥冥中的代際傳遞吧。山中還有一棵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樹齡達一萬兩千餘年,是全球銀杏的鼻祖,與恐龍同一時期存在,被譽為“活化石”。經過一代一代的萌發、生長,現在已經衍生出了20多代。它所形成的自然景觀叫 “五世同堂”。目前,全球只有在天目山有這樣天然的野生狀態林。一棵古樹,經歷了錯綜複雜的演化過程,在此時此刻與我們相見,怎不令人激動萬分?它旺盛的生命力更是讓人歎為觀止!還有很多古老珍稀植物如天目鐵木、木姜子、紫莖等,更多的是我們過去根本不曾知道的樹種,諸如接骨木、地楓、短尼柯、毛果南燭、短柄枹、樹三加、大柄冬青、褐葉青岡、天目紫莖、光葉毛果枳莒、野桐……實在難以一一細數,它們共同彙集成了天目山的綠海碧波。因此,這裡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昆蟲的世界,鳥的天堂,樹的王國。

临安:绿韵山魂天目山——文/王散木

萬物皆有靈性,大自然是神秘而奇妙的。在開山老殿山門路口的千年古道左右兩邊,原各有一株千年古柳杉,為開山老殿的護寺樹,長得高大茂密。1998年,邵逸夫和安子介兩位名人遊覽至此,順眼望見左邊這株柳杉,“哇!真大呀。”安子介急忙邀邵逸夫聯手上前擁抱此樹,並拍照留影。不久,右邊這株與左邊一樣高大的柳杉竟莫名其妙地“轟”然倒塌。事後傳聞,左邊這株柳杉因受名人青睞而“得寵”,右邊這株柳杉因“失寵”嫉妒而活活氣死。翌年,著名作家金庸至此聽說此事,專門在右邊這株“失寵樹”的樹樁上拍照留念,以示對它的“安撫”,並在樹樁中間栽下了一棵小柳杉。如今,這裡成了景區裡一處名人佳話的景點——“得寵樹”與“失寵樹”。

天目山的石頭也都個個沁透著綠意,都有了生命,有了色彩。頑強的苔蘚悄悄地從地下爬上去,依靠著雨露和雲霧的滋潤,餐風露宿,把生動的文字寫滿石頭,使這些灰褐發白的石頭,有了勃勃生機。尤其是天目大峽谷火山岩巨石因其多、大、奇、美還被編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整個峽谷的石頭從山上一直傾瀉到山底,恍若凝結的瀑布。它們自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這裡的石頭會唱歌,會雕塑,會做畫,更會賦詩。這些巨石從山頂一直瀉到谷底,營造出一幅千姿百態的石谷奇觀,再加上谷底的流溪和碧潭,與時不時長在石頭縫隙的草木,以及隱約在石頭上的綠苔,構成一幅幅美麗無比的畫卷。踏著棧道和石階延谷而行,高大的迎客石在向你招手致意,寬大的官帽石叫你上來,栩栩如生的青蛙石扯開嗓子大喊大叫,飛來石讓你提心吊膽,彷彿在告誡世人:做人為官不可貪,要不然,飛來石就會突然砸到你!

天目山的水清澈透亮,噙著綠裹著翠,從高高的山頂滾下來,跌成了細碎的碧玉,翻成雪白的蓮花,落成了不大也不小的瀑布,就像幼兒園裡玩耍的孩子,漫山遍野都是嬉鬧的水的笑聲。水從石板上流過,光照著水底的石板,留下小蝦米的影子,好像畫裡的境界。石頭把水摔碎了,水也把石頭鑿開了,翻過大石頭的水就在水頭腳下,開鑿了自己的新天地——一汪汪的潭。大大小小或圓或扁的潭好像玉墜一樣,掛滿了天目山的衣裙,似乎風一來就能發出環佩叮噹的清音。一條條流溪,就像一條條碧綠的玉帶,系在天目山的腰間,給天目山的綠帶來靈韻。一汪汪潭水,就像一面面澄澈的鏡子,嵌在一條條玉帶的結環處,映照出萬物精魂,透射著天地良心。

在天目山,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登千年古道、賞千年古樹、訪千年古廟、憶千年古人的況味。我們邊走邊看邊拍照邊聊天,漸漸迷醉在這仙境般的世界裡。千年古道半山腰,居然遇上茶馬古道上才有的駝貨的驢騾;返回的古道上,遇上相依攙扶著的一對老夫婦,這溫馨幸福的一幕,感染著所有上下的遊人,人們不約而同地為老人讓道,目光中都閃現出肅然崇敬之情。抵達開山老殿,細細打量,此殿始建於元代,從它壘石為室、以茅結廬的滄桑外觀,能讓你感受到它當年的草創之艱,後漸繁盛,而後數毀於兵燹燹,而佛心終得久傳。進殿內,居然又有新發現——自己曾特別喜歡的一副胡適擬撰的對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並由胡適博士手書在這裡。“開山老殿”四個大字亦為大畫家葉淺予所書……

临安:绿韵山魂天目山——文/王散木

拜山的腳步漸行漸遠,感悟思緒綿綿之際,突然想起天目山禪源寺前古林中深藏的一座古橋亭“雨華亭”亭柱上的對聯:“蟬唱泉聲成妙曲,樹濤山籟譜清音。”您看,一曲山溪從雨華亭旁流過,清流洌洌,水湍音清。已是仲秋水漸淺,溪石浮現,青苔滿布,別具風情。那許多溪石,不知經過多少時間的磨砥,透著一股穿越時空的蒼涼,東晉的和尚、唐朝的詩仙、宋時的蘇軾、明代的劉基……他們在秋風里路過這條道、經過這座橋或是坐在這座亭子的時候,一定也被這條溪澗吸引,不知,他們看到的溪石是否正是如今的這些……流水清靈滌心塵,溪石重嵐去煩憂。從天目山溪石的蒼古,了悟古往今來的相通,比如,為人當修心修身,最根本的德行,立身處世的根本,便是歷經拍岸驚濤,也當堅守,堅若磐石……

临安:绿韵山魂天目山——文/王散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