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于都人。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的“四大弟子”之一。举正德十一年乡试。在赣州从学于王阳明,为王阳明高足。王阳明归越,四五年时间里黄弘纲不离王阳明左右。阳明去世,黄弘纲居于王阳明家中三年,为其打理家务与处理王阳明后事。嘉靖二十三年,任为汀州府推官,升刑部主事。年七十去世。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黄弘纲从小就壮志超群,甫读书便能通会大意。既长,就乡塾,教以举业文字。但他却认为举业文字是“雕虫小技”,曰:“吾儒之学,须以圣贤为归耳”,主张读圣贤书。于是,苦心刻索,追其微芒而探其原始。久之,认识到圣贤千言万语,其大要不外乎“主敬”二字,平常处世要谨言慎行,不做非礼之事。

正德十一年(1516),黄弘纲应乡试中举人。是年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南赣和福建的汀州、漳州等处,镇压这些地方的农民起义军。第二年(1517),王阳明在先征服了汀州、漳州等地起义军后,回师赣州,在休整待战的间隙,在赣州开府讲学,立即在南赣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黄弘纲听说后,立即从家乡于都赶到赣州听讲,并正式拜王阳明为师。黄弘纲听讲三天后,就领悟到了王阳明“心理合一”的深刻道理,深受王阳明的赞赏。从此以后,他的一生,跟定了王阳明,从其为学,学其为人;王阳明死后,千里迢迢护送其灵柩至余姚,为其守灵,为其料理家务,为其伸冤,传播其学说,可以说,黄弘纲既是王阳明的一个好学生,也是一个孝子;既是一个从学者,也是一个卫道者,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像黄弘纲这样的弟子,其数不为多。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仓卒接受平叛任务,率领军旅从南赣匆匆赶到南昌。黄弘纲在王阳明的左右,寸步不离,为其出谋划策,成为王阳明的得力助手。王阳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宸濠叛乱,黄弘纲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德十五年闰八月八日,黄弘纲和王阳明的另外几个弟子刘寅、周仲、刘魁、王可旦、王学益、欧阳德、刘琼治、王一峰等,来到赣州市郊通天岩,听王阳明讲学,并赋诗、题刻。

通天岩在赣州城区西北10公里处,是一个风景名胜地。这里发育着典型的丹霞地貌,岩深谷邃,丹崖绝壁,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自唐代以来,这里便被开创为石窟寺。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寺,也是我国江南最大的一处石窟寺。历代名人学者慕名来到这里,吟诗作赋,并在岩壁上题刻。王阳明当年也在通天岩里的“观心岩”结庐讲学。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那一天,王阳明的兴致极高,众弟子也受到了感染。讲学完了以后,王阳明一气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

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注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这首诗,至今还清晰地刻在通天岩里的“忘归岩”的岩壁上,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散发着王阳明智慧的光芒。其题刻高110厘米,宽145厘米,共8行,行字不等,行书。字径约为10厘米。

黄弘纲一生的许多时间都在讲学,讲解先生王阳明的理学,传播先生的哲学理念。其中有一部份时间,是在家乡讲学,讲学的地方是于都县罗田岩。

罗田岩与县城隔江相望,这里依山傍水,岩深洞幽,风景宜人。自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名士高流兴会聚谈和吟诗作赋的地方。历史上,岳飞、文天祥、洪迈等在为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和摩崖题刻;特别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来这里题诗、讲授理学,并把他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拿到这里刊刻出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个理学奠基者,就在罗田岩建立了“濂溪祠”。濂溪祠建成后,后学也把它作为讲学、授徒的地方,因之又改为“濂溪书院”。明代的理学大师王阳明,当年在任南、赣、汀、漳巡抚,带兵剿平福建汀州、漳州的农民起义军,班师路过于都时,也在这里留下了诗作和摩崖题刻。黄弘纲作为王阳明的学生,周敦颐的理学承继者,非常留恋这个地方,在这里讲学并同邑人吟诗、唱酬。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明嘉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在两广巡抚任,因病奏请回浙江余姚养病,途经江西南安(今江西大余县,为古代两广与中原的通道),舟行大余县青龙铺,王阳明问是什么地方,大余推官门人周积说:“青龙铺”,王阳明说:“吾去矣”。周积听王阳明这么一说,不觉流下了眼泪,问王阳明:“先生还有什么话要交代么”?王阳明很坦然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就瞌然长逝了。

黄弘纲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抚着先生的灵柩,痛哭不已。他从南安开始,扶着先生的灵柩,经赣州、南昌、上饶、衢州,一直到先生的家乡浙江余姚。至江西弋阳时,王阳明的另两个弟子王畿、钱德洪迎丧至上岩濑,遂一同归越。黄弘纲和王阳明的弟子们、家人,妥善地安葬了王阳明,并像孝子一样为王阳明守墓,帮助其家料理家务。

王阳明去世后,正逢有人进谗言,朝中对王阳明有异议,把王阳明所提倡的理学斥之为“伪学”,“爵阴赠谥诸典不行”,要革除其封爵世禄,且下诏禁“伪学”。王阳明的儿子被放逐。黄弘纲联络王阳明的其他门人黄绾等,以身周旋,多方调护,“使之幸免于难”。

嘉靖十年五月,黄弘纲与王阳明的另一个弟子黄绾在金陵相会,“以先生胤子王正亿请婚”。黄绾刚刚升任南京礼部侍郎,黄弘纲同他商量,如何为王阳明的儿子请婚。黄绾很爽快地说:“吾室远莫计,有弱息,愿妻之。情关至戚,庶得处耳”。当月,王阳明门人钱德洪、王畿到金陵为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问名。黄绾说:“老母家居,未得命,不敢专”。其后,钱德洪、王畿“复走台,得太夫人命,于是同门王艮遂行聘礼”。可以说,王阳明儿子王正亿的婚事,是在黄弘纲的张罗下促成的。

王阳明去世以后,“同门既襄事于越”。黄弘纲居越三年,以礼自卫,内外大小,咸相信服。史称“越中学者,莫不以为可宗也”。三年之后,归散四方,各人根据各人的学识和熟悉的地点立教,“合并无时”。嘉靖十二年,黄弘纲和王阳明的另外几个弟子欧阳德(崇一)、季本、许相卿、何廷仁、刘旸等讲学于东南,钱德洪也来到了金陵;于是四面八方的志士又闻名而来,“类萃群趋,或讲于城南诸刹,或讲于国子鸡鸣。倡和相稽,疑辩相绎,师学复有继兴之机矣”。可以说,黄弘纲在继承了王阳明的遗志,不忘师训,继续传播王阳明的理学。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像王阳明这样尽“孝”、尽“忠”的,确实不多。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王阳明去世后,黄弘纲和何廷仁、薛侃、欧阳德、王畿、张元冲等门人要集成王阳明的年谱。于是,“使各分年分地搜集成藁,总成于邹守益”。

嘉靖二十三年,黄弘纲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依法令办事,不徇私情。不久调任刑部主事,因刚正不阿,为宰相所不容,乃弃官归乡,一心一意致力于讲学,传播先生的学说。每年乘舟到吉安青原书院与王阳明的另外几个弟子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人,研究和讲解王阳明的理学。史志称王阳明的诸弟子中,深究王阳明学说的“首推黄弘纲,与何廷仁齐名”,“新建之传乃独归弘纲矣”。

黄弘纲性简严,未尝假人色笑。有所请质者,瞠目注听,等到大家的议论结束了,才慢慢地以一、二言以喻之,不竟谈以炫所知,意态含蓄。吉水状元、理学家罗洪先对黄弘纲有过极高的评价:“正之持守甚坚,言动必与心协而后发,不致纤毫之力,一以自然为主。仓猝不撼,可以镇躁心;琐屑不入,可以消鄙见。盖望而知为有道,不待其言之出也”。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黄弘纲论学,本自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强调的是“君子之学,以明其心”。他非常重视自我的修养与实践,为乡梓和其他地方培养了一批恪守节操的学子,而且使王阳明思想得以在赣南传播。赣南理学,源自周敦颐与“二程”,其后一直长盛不衰,历朝历代迭有杰出学人;到王阳明主政南赣,黄弘纲传播乡梓,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明史》称黄弘纲和何廷“廷守仁之门,从游者恒数百,浙东、江西尤众,善推演师说才称弘纲、廷仁及钱德洪、王畿。时人语‘江有何、黄,浙有钱、王’”;“然守仁之学,传山阴、泰州者,流弊靡所底极(指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及其传人颜钧、何心隐),唯江西多实践”。其评价不为不高。

黄弘纲一生著述,有《洛村集》。《明史》为其列传,府、县志也为其列为记传。黄弘纲卒后配祀阳明祠,又合祀于濂溪祠,可以说对他一生的理学追求有了一个正确的注脚。

赣南客家理学家——黄弘纲

黄弘纲于文学也颇有造诣,多写散文,诗不常写,行文长于说理,相互厚重,有大家之气,如《修城记》云:“雩都居赣属十邑之中,由牛岭隘南接信丰而连龙南,由丰田隘东接会昌而迫安远。山泽不逞之徒,间道窃发,则纷乱急遽不可为备,故所恃者惟城……”,“古之有治行,史书于其传者,各有其一事表而见之。蜀郡以兴学书,南阳以溉田书,渤海以弭盗书,胶东以增户书。愧余非史氏责耳,侯之修城,固宜表而见之者也……”。

作 者:周建华,教授,赣南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出版《宋明理学是江西之学》,《王阳明南赣活动研究》,《王阳明与崇义》,《周敦颐南赣文学与理学研究》,《南赣理学及其影响》,《王阳明的世界》,《江南宋城》,《朱喜江西文化研究》,《春天,一个城市的故事》,《客家民俗》,《王阳明在江西》等专著三十多部,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东南文化》、《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东南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求素》等报刊发表有关阳明学、宋明理学的论文120多篇,完成有关阳明学及宋明理学的课题20多项。

摄 影:来源网络

主编:邱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