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是硬傷!共享汽車是一場燒錢遊戲嗎?

文|劉勇

近幾年,“共享經濟”概念一直是熱門話題,並帶火了一批以“共享”為噱頭的產品,衍生出了一些共享新業態,而備受關注的共享汽車就是其中的一員。因為在交通環境非常苛刻的一線城市,由於限牌限行政策的不斷延伸,網約車限制也越來越多,這造就了共享汽車生存和發展的沃土。

而當下,隨著資本的介入,交通環境相對寬鬆的二三線城市也開始出現共享汽車的身影。看似前景明朗的共享汽車行業,其實盈利是致命傷,如果共享汽車企業不能實現快速盈利,最終或將淪為一場燒錢遊戲……

盈利是硬傷!共享汽車是一場燒錢遊戲嗎?

共享汽車是大勢所趨?

從發展方向來看,共享汽車肯定是大勢所趨。但共享汽車的普及速度,則應該由未來城市的交通狀況,以及智能交通、無人駕駛等發展的進程來決定。

首先,共享汽車降低了出行用車成本。因為共享汽車採用以分鐘或小時收費的分時租賃模式,用戶不需要考慮限牌、限號等因素,隨用隨取,租賃費用也不高,這深得無車年輕一族的青睞。而眼下,私家車用車成本確實很高,比如在深圳擁有一輛私家車,買牌照就得花10萬元,再加上購車成本、養車成本,總體支出很高。有了共享汽車,出行用車成本將大大降低。

其次,共享汽車的出現,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了閒置交通資源的浪費問題。目前,我國很多城市普遍存在擁堵、停車難等問題,而交通資源配置不合理已成為城市通病,共享汽車的出現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預測,未來全球道路上只需要目前1%數量的汽車,因為道路上每多1輛共享汽車,就可以減少11輛私家轎車對資源的佔用。而伴隨著汽車共享出行的普及,人們出行困難的問題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著名諮詢公司羅蘭貝格預計,僅2018年,汽車共享出行就可以解決1280萬人次的春運運力缺口。

盈利是硬傷!共享汽車是一場燒錢遊戲嗎?

最後,共享汽車是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羅蘭貝格發佈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未來十年,我國共享汽車數量將保持45%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國內共享汽車總車輛將達到約60萬輛。

報告還指出,2018年,汽車共享出行的直接需求將達到3700萬次/天,潛在需求有望達到1.6億次/天,對應潛在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8 萬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將促使國內外企業紛紛佈局中國共享汽車市場。就連跨國汽車企業戴姆勒、寶馬等都紛紛推出了共享汽車品牌,而國內大多數汽車企業也推出了各自的共享汽車品牌,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定規模。

頻繁退場只是看熱鬧?

正是由於共享出行的市場需求前景十分廣闊,使得傳統車企不斷入局,而共享汽車創業新秀也頻傳融資成功。可以看到,2018年以來,每月都有3例左右的共享汽車企業融資消息,當然關門的共享汽車創業也時刻存在。

比如,今年5月,“立刻出行”宣佈獲得B輪融資,同樣是5月,麻瓜出行則宣佈停止服務。而早在幾個月之前,友友租車、EZZY、途寬易等共享汽車平臺也已關停。一面是頻獲融資,一面是屢屢出局,共享汽車企業進入了淘汰賽階段。比起之前普遍被看好,如今業界也出現了對共享汽車不看好的聲音,認為共享汽車只是看著熱鬧。

盈利是硬傷!共享汽車是一場燒錢遊戲嗎?

其實,共享汽車平臺關閉,除了企業自身問題外,資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友友用車、EZZY都是由於資金鍊斷裂出局;而麻瓜出行倒閉原因雖然尚未公佈,但在倒閉之前,就傳出這家企業在尋求資本的消息傳出。而大批共享汽車企業因為資本問題出局,只能說明共享汽車已經過了燒錢階段,也從側面反映了共享汽車行業的前景仍十分可期。

而據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入場共享汽車行業的投資機構中不乏行業巨頭,包括大眾資本、通用汽車、多氟多集團、螞蟻金服等都涉足了該領域。而從融資頻率來看,2014年除已倒閉企業外僅發生了1起融資事件;2015年發生3起;2016年發生6起;2017年發生16起;而2018年5月前就發生了9起,巨頭們試水意圖明顯,共享汽車市場潛力仍在。

盈利是硬傷!共享汽車是一場燒錢遊戲嗎?

此外,利好政策也為共享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2014年7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指導意見》,提到要加快充電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應用;

2015年下半年,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推廣,新能源牌照容易獲取且不限號(共享汽車多數是新能源汽車);

2017年8月,交通部和住建部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分時租賃發展;

2017年10月,深圳、廣州、成都等城市相繼出臺了有關汽車分時租賃的相關政策,鼓勵共享汽車行業發展。

應理性看待行業波動

行業初期,大批企業入局追逐的是資本紅利。而燒錢過後,共享汽車進入市場淘汰階段,大量共享汽車企業出局,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筆者認為,無論是業界人士、企業運營方還是資本方,都應理性看待這種波動。共享汽車屬於典型的“重投入”產業,起始階段需投入大量資金,但目前共享汽車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汽車租金,而這並不足以支持後續運營。

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參考共享汽車企業年報數據,若投放600輛共享汽車,每年運營成本總計約8000萬元(含車輛購置成本),以一年使用22萬次頻次統計,年收入約1200萬元,收回成本至少需要7年。筆者認為,就目前來看,缺乏盈利能力是共享汽車企業的最大硬傷。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共享汽車行業定會有成功的盈利模式出現,現階段考驗的是企業打持久戰的能力。對於共享汽車企業來說,無論規模大小,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先活下來才是當務之急。目前,挖掘客戶深層次需求,探尋良好盈利模式是共享汽車企業破局的關鍵。

在巨大的剛需面前,共享汽車行業仍是一片藍海,但具體會以何種運營模式存在有待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巨頭支持的共享汽車企業明顯更容易存活,當然也不排除創造良好盈利模式的黑馬企業出現。去蕪存菁,未來共享汽車市場格局如何,還是讓時間去檢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