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在興寧一句古語這麼說的:興寧城門一打開,銅鑼響遍羅景州!這句中所說的城門,就是家喻戶曉的興寧明代古城牆。而這座古城牆的來歷和代表的意義可不簡單,它是世世代代寧江兒女的驕傲,一座古城牆銘刻著興寧的輝煌和悠久的歷史,積澱著深邃的歷史文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這座古城牆的

歷史沿革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三年(1467年),興寧縣築磚城,城高1.85丈、周長626丈、雉堞903個、城內面積0.28平方公里,闢東西南北四門。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個城門樓。此後數百年間歷經多次增建、修葺,現大部分牆基仍在,南門(迎薰門)保存最為完整,北門仍保存內門。從現有保存看,古城牆建築材料底部是窯制青磚,頂部為夯幹牆,厚實堅固,雖歷經五百多個春秋,磚塊上“城磚”兩字依然清晰可見。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據史料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周仕貴移縣治於今興城鎮地,築土垣200丈,圍公署、倉庫於城牆內。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准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長626丈,築雉堞903個。環城掘濠,深0.7丈,寬2丈。跨濠架橋,闢東西南北4門。 嘉靖四年(1525年),知縣應鵬衝修砌城牆,加建4門樓,並將東門改名為平遠門,西門為阜成門,北門為拱辰門,南門為迎薰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陳其箴加建重門,並將平遠門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改名為觀瀾門。 由於歷史的原因,興寧古城牆曾經遭到嚴重的毀損,這成了我們心中無可奈何的缺憾,如今保存較好的是

拱辰門。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在歷史上,興寧古城牆曾兩次為保護興寧人民的生命財產起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戰亂時期,匪亂不斷,縣城因有城牆的保護、得以保全,在抗擊洪災中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傳,興寧城池是個龜形,北門是龜頭,南門是龜尾。龜主宰吉祥,所以每次世亂,盜賊猖獗,興寧都沒有受害。因此,群眾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鐵網掛城樓,金龜水上浮,任你天下亂,興寧不使愁。”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在歷史文化名城興寧至今保有古城牆,這實屬萬幸。興寧古城牆的建成,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譽為全國尤其是嶺南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珍品。如圖興城北門——拱辰門。興邑古城牆,靜默數百年。大大小小的方磚和條石承載了五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它們像一個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雲煙與滄桑。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古城牆呵護過興寧多少代人賴以生存的空間,又匯聚了多少人的悲歡與哀樂?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這座600多年的古城牆,寄託了多少興寧人的榮耀與理想!

朝霞似錦,薰風徐來。在萬丈霞光中,滔滔寧江水,一路向東流,千年不斷的江水與古城牆一起,依然在彈奏著它對時空流轉、世事代謝的詠歎。它將永遠寄託著百萬寧江兒女的記憶與遠眺的目光,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榮耀與理想。來興寧旅遊的朋友們到了興寧,一定要去看一看,欣賞欣賞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