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独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犹如深沉低婉的交响乐


来到海边,最惬意的事情就是住在高逼格的海景房里,眼望余阳撒在无边的海面上,内心中荡起丝丝的忧伤,却又渐渐释怀,这种感觉让人欲罢不能。而今天,我们不说海景房,因为它多少有些“庸俗”,我们要说的是“海草房”。

松软的海草,坚硬的石头,三角形的大山墙,房顶缓缓的弧线身段,这些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最基础的“海草房”。粗狂中带着厚重,纹理中透着灵动。图为荣成“海草房”。

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海草房”是当地渔民智慧的结晶。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为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

“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青岛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图为山东荣成“海草房”。

因夏季雨多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当地的居民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它的特性,就是冬暖夏凉。图为山东荣成“海草房”。

见到“海草房”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敦实、低调、古朴,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民居村落。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其实并不是普通的海草,而是生长在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当年,在山东荣成等沿海地区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而现今已经非常稀有了。

据说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常常达5000公斤以上,可想而知,它们历经无数风雨,并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厚重与坚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加上近海养殖的增多,“海草房”所需要的海草已经几乎没有了。伴随着年轻人的外出打工,或者搬迁至周边高楼。比较久远的“海草房”大多已经破败,有的无人修缮,或者弃之不用了。

图为2015年8月25日,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利用争取的国家资金730万元,对村里的160栋海草房进行修缮。苫匠正在修缮海草房。

来到胶东的城镇,大多是座座高楼、别墅,这些传统的地域特色也越来越少。可以说,“海草房”是胶东人文的重要体现之一。

所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势在必行。图为2016年11月6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顾家岛社区,渔民用海草房改造的渔家宴。

正在陆续出现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图为胶东风情,海景渔村,海草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